野薊

野薊

野薊多年生草本植物,高40~150cm。莖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多細胞節毛,上部特別接頭狀花序下部灰白色,有稠密的絨毛。瘦果偏斜,倒披針形,長約4mm,壓扁,頂端截形,淡黃色;冠毛多層,剛毛長羽毛狀,白色,基部連合成環,整體脫落。花、果期6~9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野薊
  • 學名:Cirsium maackii Maxim.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桔梗目 Campanulales
  • :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菜薊族 Cynareae
  • 亞族:飛廉亞族 Carduinae
  • :薊屬 Cirsium
  • :薊組 Sect. Cirsium
  • :野薊
  • 分布區域: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省及前蘇聯,朝鮮
形態特徵,整體,莖,葉,花,果,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本種提示,藥用相關,

形態特徵

整體

多年生草本,高40-150厘米,不定根可以發育成蘿蔔狀的塊根。

莖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多細胞長或短節毛,上部特別接頭狀花序下部灰白色,有稠密的絨毛。

基生葉和下部莖葉全形長橢圓形、披針形或披針狀橢圓形,向下漸狹成翼柄,柄基有時擴大半抱莖,柄翼邊緣三角形刺齒或針刺,包括翼柄長20-25厘米,寬7-9厘米,羽狀半裂、深裂或幾全裂,側裂片4-8對,半長橢圓形,中部側裂片較大,寬1-2厘米,全部側裂片邊緣具大形或小形三角形刺齒及緣毛狀針刺,有時邊緣刺齒裂度較深而使葉呈現近乎二回羽狀態,刺齒頂端有針刺,針刺較長,長達5毫米,齒緣針刺及緣毛狀針刺較短,長不足1毫米;向上的葉漸小,與下部及基生葉同形,等樣分裂或不裂而邊緣有刺齒,基部擴大的耳狀抱莖。全部葉兩面異色,上面綠色,沿脈被稀疏的多細胞長或短節毛,下面灰色或淺灰色,被稀疏絨毛,或至少上部葉兩面異色。
野薊

頭狀花序單生莖端,或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花序。總苞鐘狀,直徑2厘米。總苞片約5層,覆瓦狀排列,外層及中層長三角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6-13毫米,寬2-2.5毫米,頂端急尖成短針刺,針刺長不足0.5毫米,邊緣有緣毛;內層及最內層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3-2.3厘米。全部苞片背面有黑色粘腺。小花紫紅色,花冠長2.4厘米,檐部與細管部等長,5裂不達檐部中部。

瘦果淡黃色,偏斜倒披針狀,長4 毫米,寬1.8毫米,壓扁,頂端截形。冠毛多層,白色,基部連合成環,整體脫落;冠毛剛毛長羽毛狀,長達2厘米,內層頂端紡錘狀擴大。花果期6-9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草地、林緣、草甸及林旁,海拔140-1100米。

分布範圍

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及四川。蘇聯遠東地區及朝鮮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松花江流域。

本種提示

本種在葉的裂度上有些變化。東北地區的葉幾呈二回羽狀分裂狀態,一回幾全裂,末回裂片較細長;江蘇及浙江某些地區的植株,葉常淺裂,裂片較寬大,邊緣刺齒小而且少。

藥用相關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菊科植物野薊的根、全草。
野薊
【功 效】:涼血止血、行瘀消腫。
【主 治】:用於血熱妄行、出血症、鼻衄、嘔吐、咯血、便血、尿血、瘡毒。
【性味歸經】:甘,涼,肝、肺、腎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一9克。外用:適量,搗敷。
【考 證】:始載於《植物分類學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