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戳口

牛戳口

牛戳口,中藥名。為菊科植物野薊Cirsium maackii Maxim.[C.japonicum DC. subsp. maackii (Maxim.) Nakai;C. japonicum DC. var. amurense Kitam.]的全草。分布於東北及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四川等地。具有涼血止血,消腫解毒之功效。常用於咯血,衄血,尿血,跌打損傷,癰瘡腫毒。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牛戳口
  • 別稱:老牛銼、千針草、大薊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菊目
  • :菊科
  • :薊屬
  • :野薊
  • 分布區域:東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四川
  • 採收時間:夏、秋季採挖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甘,性涼。

功效

涼血止血,消腫解毒。

主治

用於咯血,衄血,尿血,跌打損傷,癰瘡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挖,鮮用或切段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40-150cm。不定根可發育成蘿蔔狀的塊根。莖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多細胞長或短節毛,上部(特別是接頭狀花序下部)灰白色,有稠密的絨毛。基生葉和下部莖生葉全形為長橢圓形、披針形或披針狀橢圓形,向下漸狹成翼柄,柄基有時擴大半抱莖,柄翼邊緣有三角形刺齒或針刺,包括翼柄長20-25cm,寬7-9cm,羽狀半裂、深裂或幾全裂,側裂片4-8對,半長橢圓形,中部側裂片較大,寬1-2cm,全部側裂片邊緣具大形或小形三角形刺齒及緣毛狀針刺,有時邊緣刺齒裂度較深而使葉呈現近乎二回羽裂狀態;向上的葉漸小,與下部及基生葉同形,等樣分裂或不裂,邊緣有刺齒,基部擴大耳狀抱莖;全部或至少上部葉兩面異色,上面綠色,沿脈被稀疏的多細胞長或短節毛,下面灰色或淺灰色,被稀疏絨毛。頭狀花序單生莖端,或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花序;總苞鐘狀,直徑約2cm;總苞片約5層,外層及中層長三角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6-13mm,寬2-2.5mm,先端急尖成短針刺,邊緣有緣毛;內層及最內層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3-2.3cm,全部苞片背面有黑色粘腺;花紫紅色,花冠長約2.4cm,檐部與細管部等長,5裂不達檐部中部。瘦果淡黃色,偏斜倒披針形,長約4mm,寬約1.8mm,壓扁,先端截形;冠毛多層,白色,剛毛長羽毛狀,長達2cm,內層先端紡錘狀擴大。花、果期6-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40-1100m的山坡草地、林緣及草甸。分布於東北及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四川等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