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粟,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莠狗尾草Setaria geniculata (Lam.) Beauv.的穀粒。分布於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雲南等地。具有補中益氣之功效。用於五勞虛燒,婦人乾血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野粟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禾本目
- 科:禾本科
- 屬:狗尾草屬
- 種:莠狗尾草
- 分布區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 採集時間:穀粒成熟時採收
- 用量:內服:煎湯,30-60g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穀粒。
性味
味淡,性涼。
功效
補中益氣。
主治
用於五勞虛燒,婦人乾血勞。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
採集加工
穀粒成熟時採收,曬乾。
形態特性
多年生,叢生。具短節狀根莖或根頭。稈直立或基部膝曲,高30-90厘米。葉鞘壓扁具脊,近基部常具枯萎纖維的老葉鞘,鞘背無毛,邊緣無纖毛;葉舌為一圈短纖毛;葉片質硬,常卷折呈線形,長5-30厘米,寬2-5毫米,無毛或上面近基部具長柔毛,先端漸尖,基部稍收窄,乾時常卷折,邊緣略粗糙。圓錐花序稠密呈圓柱狀,頂端稍狹,長2-7厘米,寬約5毫米(剛毛除外)主軸具短細毛,剛毛粗糙,8-12枚,長5-10毫米,金黃色,褐銹色或淡紫色到紫色,小穗橢圓形,長2-2.5毫米,先端尖。第一穎卵形,長為小穗的1/3,先端尖,具3脈;第二穎寬卵形,長約為小穗的1/2,具5脈,先端稍鈍;第一外稃與小穗等長或略短,具5脈,其內稃扁平薄紙質或膜質,明顯窄於且略短於第二小花,具2脊,通常中性,少數有3枚雄蕊;第二小花兩性,外稃軟骨質或革質,具較細的橫皺紋,先端尖,邊緣狹內卷包裹同質扁平的內稃;鱗被楔形,頂端較平,具多數脈紋;花柱基部聯合;花果期2-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500m以下的山坡、曠野、路邊。分布於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相關論述
《滇南本草》:“主治補中益氣,五勞虛燒神效。婦人乾血勞,服之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