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檳榔(山柑科山柑屬植物)

野檳榔(山柑科山柑屬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野檳榔(學名: Capparis chingiana B.S.Sun)是山柑科山柑屬植,灌木或攀援植物,高達5米。小枝圓柱形,乾後變黑色,葉倒卵狀長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傘房狀或短總狀花序腋生及在枝端再組成圓錐花序,有花10-15朵,花期3-5月,果期11-12月。

野檳榔喜生於廣西西部至北部、雲南東南部海拔1000米以下的石山灌叢或林中。

野檳榔在廣西德保曾有果“入藥,但有毒,人吃能致死”的記載。

(概述圖參考來源 )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主要價值,物種毒性,

形態特徵

灌木攀援植物,高達5米。小枝圓柱形,乾後變黑色,幼時被銹色短柔毛,後變無毛;刺粗壯,尖利,外彎,長達5毫米。葉倒卵狀長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有時橢圓形,薄革質,長3.5-8.5厘米,寬1.8-4厘米,除背面中脈上有疏生短柔毛後變無毛外兩面均無毛,乾後黃綠色或暗褐色,頂端急尖至鈍形或圓形,有時具短尖頭,基部楔形至圓形,中脈表面微凹或與葉面平齊,背面凸起,側脈4-5對,纖細,不明顯或背面明顯,網狀脈兩面均不明顯;葉柄長5-10毫米,被毛與小枝相同。傘房狀或短總狀花序腋生及在枝端再組成圓錐花序,有花10-15朵;總花梗長2-4厘米,基部有刺;序軸密被銹色短絨毛;花梗長7-17毫米,被毛與序軸相同,花序下部數花花梗基部有一對黃色尖利長1-2毫米的刺;萼片長約7.5毫米,寬4-5毫米,外輪內凹成舟形,外被銹色短柔毛,內面無毛,內輪倒卵形,無毛;花瓣長圓形,長8-9毫米,寬約3毫米,除基部邊緣有纖毛外無毛;雄蕊35-39;雌蕊柄長15-20毫米,無毛,果時木化增粗,直徑2-3毫米;子房卵球形,長約2毫米,直徑約1.5毫米,胎座4,胚珠多數。果球形,表面平滑,成熟後紫黑色,直徑1.5-4厘米。種子7-9粒或更多,長約10毫米,寬約8毫米,高約5毫米,種皮平滑,赤褐色。花期3-5月,果期11-12月。

產地生境

野檳榔產廣西西部至北部、雲南東南部。生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石山灌叢或林中。

主要價值

醫藥價值
①驅蟲作用
檳榔鹼是有效的驅蟲成分。對豬肉絛蟲有較強的癱瘓作用,使全蟲各部都癱瘓,對牛肉絛蟲則僅能使頭部和未成熟節片完全癱瘓,而對中段和後段的孕卵節片則影響不大。體外試驗對鼠蟯蟲也有麻痹作用。檳榔鹼對蛔蟲也可使之中毒而對鉤蟲則無影響。檳榔與雄黃、肉桂、阿魏混合的煎劑給小鼠灌服,對血吸蟲的感染有一定的預防效果,但與萱草根、黃連及廣木香一起用於治療小鼠血吸蟲病則無效。
②抗真菌、病毒作用
水浸液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煎劑和水浸劑對流感病毒甲型某些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抗病毒作用可能與其中所含鞣質有關。
③對膽鹼受體的作用
檳榔鹼的作用與毛果芸香鹼相似,可興奮M-膽鹼受體引起腺體分泌增加,特別是唾液分泌增加,滴眼時可使瞳孔縮小,另外可增加腸蠕動、收縮支氣管、減慢心率,並可引起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兔套用後引起冠狀動脈收縮。1%溶液用於青光眼可降低眼壓,但作用持續較短,且對角膜有明顯的刺激性。由於增加暢蠕動,促使被麻痹的絛蟲排出。也能興奮N-膽鹼受體,表現為興奮骨骼肌、神經節及頸動脈體等。對中樞神經系統也有擬膽鹼作用,貓靜脈注射小量檳榔鹼可引起皮層驚醒反應,阿托品司減少或阻斷這一作用。
④其他作用
小鼠皮下注射檳榔鹼可抑制其一般活動,對氯丙嗪引起活動減少及記憶力損害則可改善。已證明檳榔中含有對人的致癌質。平時嚼食檳榔者有味覺減退,食慾增進,牙齒易動搖,腹瀉少,咽痛者也少並可治腹痛,可能是由於其中含有大量鞣質之故。此外食檳榔者腸寄生蟲少,口渴的感覺少,可能與檳榔鹼的作用有關。

物種毒性

過量檳榔鹼引起流涎、嘔吐、利尿、昏睡及驚厥。如系內服引起者可用過錳酸鉀溶液洗胃,並注射阿托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