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圍堵中國的甲午一戰

野望:圍堵中國的甲午一戰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對於明治維新以來矢志圖新的日本來說,這不啻於抓到一次滿足其擴張欲望的大好機會。脫亞入歐的思想此時在日本國內正當其道,日本亟欲與亞洲諸鄰國切割,參與西方殖民者對亞洲各國的瓜分,彌補本國損失。反觀清國朝野上下,仍昏睡在天朝上國的迷夢裡,茫然不知迫在眉睫的危機,外交、軍備、情報蒐集處處落於日本下風。 在戰爭中,日本在大東溝海戰中擊潰北洋海軍,遼東、山東兩路陸軍長驅直入,令倉促應戰的清國幾無還手之力,一邊倒的戰爭局勢繼續滋長了日本以戰爭手段向外擴張的自信。在某種意義上,甲午戰爭標誌著日、中兩國近代歷史的轉折點,對兩國未來百年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基本介紹

  • 書名:野望:圍堵中國的甲午一戰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14102751
  • 作者:陳悅
  •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 頁數:330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鳳凰天下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圖文並茂,呈現日本不同歷史時期的戰爭動機與實戰表現
著意探查和歸納軍國主義的歷史源流和社會土壤
警惕日本潛在的軍國化傾向,認真做好戰略、戰術軍事預案

作者簡介

陳悅,1978年生,江蘇靖江人,現居山東威海,專注於近代海軍史、甲午戰爭史研究,山東史學會甲午戰爭專業委員會委員,著有《北洋海軍艦船志》、《碧血千秋——北洋海軍甲午戰史》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回望甲午
覬覦朝鮮
尋釁開戰
被戳破的紙糊大清
戰火燒過鴨綠江
揮向遼東的鐵拳
北洋艦隊覆滅
遼河平原失陷
《馬關條約》簽定
失落的寶島
第二章將老朽大清拖上戰場
“首席外交官”袁世凱
稀里糊塗的“人套”
尾隨清兵而至的日兵
對朝外交成了燙手山芋!
第三章愚不自知的對手
寫在奏摺里的“坐井觀天”
海軍難稱亞洲第一
百萬雄師是“虛架子”
攻訐何來?
第四章豐島,一場變形的海戰
捷音變奏曲
“濟遠”竟是逃艦
尾炮退敵的真相
悠悠眾口說是非
第五章狹路相逢勇者難勝
“精銳”奉軍奉調入朝
左支右絀的平壤守備
惡戰玄武門
第六章危若壘卵的平壤會戰
耗盡彈藥的孤懸之軍
卡在半途的軍糧
慘敗,毋須意外
第七章亞洲第一?還是可欺的對手?
海軍“專用”散碎劣煤
趕製出的問題炮彈
超齡使用的報廢鍋爐
被時代技術遠拋的艦隊
人員,唯一的希望
第八章決戰大東溝
誤打誤撞的相遇
北洋艦隊陣型考辨
丁汝昌重傷真相
魚雷錯失“西京丸”
沒人海濤的致遠艦
附慈禧挪用海軍經費的真相
第九章聚焦海戰逃逸事件
真相撥雲見日
戰場以外的方伯謙
豐島,歧途的開端
終曲:伏法
第十章不見硝煙的秘密戰爭
日諜大員漏網“重慶”輪
石川伍一案
江南諜案
冰山一角
第十一章遠東直布羅陀的陷落
花園口登入
金、大失守
亂作一團的後路陸防
土城子大捷真相
血肉築起最後的防線
第十二章官場功夫用在戰場之上
山東巡撫突然調任
是友?是敵?
布防堪憂的榮成
未遇干擾的登入
拱手讓出威海後方
海軍絕地受困
第十三章血染炮台
戰、守之爭
龍廟嘴事件
激戰摩天嶺
三百死士
戴宗騫之死
第十四章千古艱難唯一死
北洋海軍提督
如潮的攻訐
革職問罪
困守劉公島的日日夜夜
第十五章東北戰場接連敗績
棄淮用湘
攻不下的海城
日軍趁隙奇襲
戰局崩潰
第十六章敗者與勝者的談判
清廷籌備議和
泣血春帆樓
割地賠款
附李鴻章的最後時刻
第十七章鯨吞台灣
抵制日占的權宜之計
李氏赴台交割
抗日的“短命”總統
最後的希望——黑旗軍
棄台而逃
參考書目

序言

在東亞地區的近代歷史上,素有軍國傳統的日本是影響這一地區和平的一大不穩定因素。這不僅僅是由於日本在二戰中窮兵黷武,帶給鄰國莫大傷害,更由於迄今為止,它仍然擁有極具威脅性的戰爭殺傷力,且歷來對侵略歷史缺乏真正的反省。
2012年以來,日本與中、俄、朝、韓等國因島嶼之爭不斷引發糾紛,國內右翼勢力喧囂塵上。東亞地區的和平會不會因此受到干擾,甚至被打斷,自然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日本在巨大的國際及國內壓力下,會不會鋌而走險選擇戰爭?日本自衛隊的軍力會不會輕易突破《和平憲法》的限制,在短期之內迅速膨脹,一如往昔之彪悍?對於這些問題,人們或許有所預期,卻很難得出確切的答案,因此,重新回顧日本的戰爭歷史,在當下顯得更有意義與必然。
“軍國日本”系列叢書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了日本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戰爭動機與實戰表現,同時也著意察探和歸納軍國主義在日本歷史上的源流以及它所生長的特殊的社會土壤。
日本軍國主義對於戰爭的狂熱,從歷史與文化的角度追尋,與公元12世紀末興起並延續數百年的武家政治不無淵源。源賴朝創立鎌倉幕府之後,武士取代公卿躍升為統治階層,國內尊武之風盛行,在社會上形成了以武力解決問題的普遍信念。室町幕府末年的戰國亂世是此種心理最典型的體現,常態下恪守等級制度、強調服從與盡忠的日本社會,對這一時期大規模出現的下級武士僭越、背叛、謀殺領主並取而代之的所謂“下克上”事件,竟無真正意義上的批判和牴觸,而是靈活地默認了權力更迭。日本社會裡存在如此的文化基礎,即,愈是在非常態的歷史時期,愈容易把武力征服作為解決問題的第一順位,表現出一種遵從強者邏輯行事、弱者任其凋零的赤裸裸的叢林作風。
走入近世後,明治維新這場變革進一步強化了日本社會對武力的尊崇。正如戴季陶在其名著《日本論》中所指出的,軍國主義不可能限于思想上的表現,而一定要成為一種制度,軍事組織的力量成為政權重心,日本在明治時期不但完成了軍國主義的制度化,而且是以驚人的高效完成了這一進程。據日本學者估算,在天皇制的最初十年,軍事費占到全部經費的80%以上。在國內一般機械工業尚無影子時,日本的炮兵工廠、橫須賀造船廠已發展為世界一流的大工廠,軍事上必要的鐵路、電話、電報等設施在完全無視經濟需要的情況下被迅速建立,對鄰國軍事情報的蒐集和運用,則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精細程度。即便如此,山縣有朋1880年向天皇遞交《鄰邦軍備略》時,還在指責政府分不清“強兵”與“富國”的本末關係,對軍備擴張的重要性缺乏認識。而伴隨著軍隊近代化改革完成、參謀本部設立、陸海軍大臣武官制等一系列事件,軍界巨頭們得以掙脫政府內閣的制衡,真正可以隨心所欲地放手行事了。
軍國化進程的結束對日本未來的戰略選擇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武力的運用,除了擴張,自然再無他途。孱弱的亞洲諸鄰被徹底拋棄,以西方列強殖民策略為學習對象,日本決意侵吞琉球群島、台灣島、朝鮮半島甚至中國大陸,在東亞建立由其主導的新秩序。鑒於東亞戰略與清國、俄國兩大國存在重大衝突,日本挑動事態,主動求戰,日清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接連爆發。這兩場戰爭中,日本最終得勝雖有僥倖成分,但世界各國卻不得不悚然心驚地承認,這一尚武之國對於戰爭技巧的純熟運用,以及開國短短數十年內其軍國化的軍隊表現出的驚人戰力提升!日本躋身於世界一流強國之列,但也從此在擴張的道路上一去不回。
戰功煊赫的日本軍部在極端民族主義的刺激下,對外擴張的衝動更難扼制,軍國主義演變為無理性的戰爭狂熱。1937年全面侵華後無法迅速打垮中國,又在北進的諾門坎戰役中遭到重挫,日本不得已將戰略目標轉向東南亞。憑藉著與德、意兩國結盟,以及用一紙中立條約穩住蘇聯,它孤注一擲,在西太平洋上挑戰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美國,在各國盟軍的聯手打擊下,終至一敗塗地。上帝欲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在發動了一場與其綜合國力極不相稱的、不斷擴大的戰爭後,日本終將絞索套上了自己的脖子。
歷史雖已證明軍國主義道路必將日本引向滅亡,但在今天,亞洲各國對日本的軍國化傾向仍應保持適當警惕,並認真做好戰略及戰術的軍事預案。在這一方針指引下,“軍國日本”系列從書著重選擇了幾個關鍵性的時點,從戰爭本身出發,展現戰爭細節,剖析軍國文化。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幫助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軍國日本,或許不失為一種珍視二戰成果、維護地區和平較好的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