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民主

野性民主

野性民主一詞取自法國現代思想家Miguel Abensour 對勒弗爾的民主理論所提出的解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野性民主
  • 提出者:Miguel Abensour
  • 取自:對勒弗爾的民主理論所提出的解釋
  • 提出人的國家:法國
概念介紹,作者簡介,人物履歷,

概念介紹

“野性”乃是指任何的根本原則,諸如“人民民主”、“功利”、“正義”、“民族”原則等皆無法安頓民主的實踐,就如勒弗爾本人所說的,現代民主的主要特徵在於:任何確定指標皆一概喪失,民主即是一抗爭與妥協交織的動態過程,這個過程永無止境,缺乏任何終極目標。任何原則無法框架這個過程,換句話說民主既無根基,亦無原則可以遵循。

作者簡介

法國思想家哲學家,1939年生於巴黎。是巴黎第七大學的榮譽哲學教授,1985-1987年擔任國際哲學院主席,他是當代最具評判性的思想家之一。在著述與教學之外,其所參加的知識分子運動,以及自1974年起,任法國Payot出版社的文書的總策劃,都對法國社會學術圈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人物履歷

克勞德·勒弗爾於1924年生於法國巴黎,父親是工藝畫家,母親則從事服裝設計.1941年入卡諾公學(Lycee Carnot),在這裡遇見了影響他一生的偉大哲學家馬勞·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這位現象學存在主義的哲學家給予他一生最大的影響在於教導他哲學思辨乃是"打破所有確定性(的事物與觀念),並且在一般人視為單純之處追究複雜性.所有一切真實問題不僅來自我們自身,也源自於我們與(生活之)世界、他人以及(存有本身)[being itself]的相遇交接,這些問題永無最後的答案".也因為這位大師的啟蒙,勒弗爾接觸了韋伯的思想.在1943年,勒弗爾轉學至亨利四世公學(Lycee Henry Ⅳ),在這裡,加入了法國的"托派"共產主義.戰後,勒弗爾遇見當代另一位重要的左派政治哲學家卡司托利亞蒂斯(Castoriadis,1922-1997),他們兩人成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並且一起脫離法國之國際共產黨,在1949年共同創辦了《社會主義或野蠻》(Socialism ou Barbarie)之左派評論雜誌.在這段時期,勒弗爾進入了巴黎(索邦)大學(University of Sorbonne)就讀人文與社會科學,致力於闡釋馬基雅弗利的政治哲學,取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於1972年出版,標題:Le Travail de Ioeuvre:Machiavel).畢業後在法國南部的尼姆(Nimes)與雷米(Remis)的高中擔任教職.從1954年一直到1976年,勒弗爾先後在法國中央科學研究院、巴黎(索邦)與西恩(Caen)大學任職.從1976年,勒弗爾轉任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Ecole des Hu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擔任研究主任,直到1989年退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