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頂側耳(學名: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 Singer)是側耳科、側耳屬真菌。子實體一般中等大。菌蓋草黃色至鮮黃色,光滑,漏斗形,邊緣內卷,直徑3-10厘米。菌肉白色,菌褶白色,密,延生,不等長。菌柄偏生,白色,內實,長2-10厘米,粗0.5-1.5厘米,往往基部相連。
金頂側耳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河北、青海、黑龍江、吉林、遼寧、山西、廣東、四川、香港和西藏等地。野生子實體著生於樺、榆、櫟等闊葉樹的枯樹樁上。
可以食用,味道較好。可引起有關樹木的木質腐朽。還可供藥用,有滋補強壯的功能,用於治療腎虛陽痿和痢疾。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2018年5月)——無危(LC)。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真菌學史,形態特徵,產地生境,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真菌學史
- 栽培史
1974年,山西大學從吉林省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分離獲得金頂側耳純菌種,並針對其進行了馴化栽培試驗。1980年以後。該菇的人工栽培獲得成功,中國多數地區都有栽培,主要有袋料、段木、畦床等栽培方法。
形態特徵
- 子實體
擔子果具偏生至側生柄,通常數個群生,新鮮時肉質,無嗅無味,乾後碎質;菌蓋幼時半球形,成熟時圓形至扇形,中部常凹,直徑可達18厘米,中部厚可達30毫米;菌蓋表面新鮮時金黃色,乾後變為淺黃色,無環帶,光滑;邊緣銳,乾後內卷;菌褶表面新鮮時乳白色至淡黃色,乾後變為淺黃色;菌褶略稀,不等長,通常延生,脆質;菌肉新鮮時乳白色,無環帶,乾後軟木栓質,厚可達5毫米;菌柄基部不膨大,常向下略漸細,纖維質,幼時菌柄乳白色,成熟菌柄上部和中部乳白色,基部乳白色至污白色,柄長可達8厘米,上部直徑可達15毫米。
- 茵絲結構
菌絲隔膜具鎖狀聯合;菌絲IKI-,CB-;菌絲組織在KOH試劑中無變化。
菌肉菌絲無色,薄壁至略厚壁,常分枝,具鎖狀聯合,較平直或彎曲,有些菌絲略膨脹,交織排列,直徑為6-19微米。
- 茵褶
菌髓菌絲無色,薄壁,多分枝,非常頻繁分隔,具鎖狀聯合,彎曲,疏鬆交織排列,直徑為3-10微米;褶緣囊狀體形狀多樣,梭形、壇形、卵圓形等,並在頂部常具乳頭狀或枝狀突起,在基部具一鎖狀聯合,無色,薄壁,大小為10-21微米×4-7微米;擔子近棍棒狀,具4個小梗並在基部具一鎖狀聯合,大小為15-22微米×5-6微米。
- 孢子
擔孢子圓柱形,無色,薄壁,平滑,IKI-,CB-,大小為7-9.5(-10)微米×3-4微米,平均長L=7.92微米,平均寬W=3.46微米,長寬ELQ=2.29(n=30/1)。
產地生境
金頂側耳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河北、青海、黑龍江、吉林、遼寧、山西、廣東、四川、香港和西藏等地。野生子實體著生於樺、榆、櫟等闊葉樹的枯樹樁上。
金頂側耳適應生長溫度為8-33℃,通常控制在23-28℃;子實體分化溫度一般控制在19-24℃,培養料中水分含量保持在60-65%為佳,空氣濕度60%左右為宜,子實體生長一般要求空氣濕度維持在90-95%,生長環境的pH在6-7之間最好,氧氣充足。
栽培技術
金頂側耳栽培方法主要包括熟料栽培、生料栽培和發酵栽培。在實際套用中,主要依據天氣條件、環境氣候等進行選擇。例如,在溫度相對較高地區,技術水平和硬體設施都比較好的情況下就可以採用生料栽培法。該目錄下主要介紹發酵栽培法。
- 母種製作
套用PDA培養基進行培養,在25℃下,恆溫培養,滿管時間不超過7天。菌絲生長標準為白色粗壯,氣生菌絲繁多,菌絲旺盛。原種、栽培種可用較為常見的棉子殼培養料或穀粒培養料進行培養,高壓滅菌3小時左右,常壓滅菌12小時左右,約20天后,菌絲就能生長滿瓶,28天即可滿袋。
- 栽培季節選擇
季節選擇主要是依據溫度與濕度,通常來說,吉林省金頂側耳栽培主要在夏季進行,4、5月份制種,6、7月份制袋,8、9月份採收。
- 配料裝袋及滅菌
金頂側耳培養原料較多,包括木屑、玉米芯、棉子殼等,現階段較為流行的就是套用棉子殼為原料來配置培養基。配方可以分為三種,一是98%棉子殼、1%蔗糖和1%石灰,二是88%棉子殼、10%樹皮和2%石灰,三是50%棉子殼、49%木屑和1%石灰。按上述3種配方中的一種,配置好後加水充分攪拌,水的用量為培養料的1.25或1.30倍,之後進行裝袋,一般情況下使用高密度低壓聚乙烯塑膠筒袋,最後進行滅菌操作。
- 接種
金頂側耳最好採用在菌袋兩側接種的方法,使菌種同培養基充分接觸,保證金頂側耳菌絲在料面上獲得足夠的生長優勢,防止其他外來雜菌影響。一般接種量保證在培養料質量的14%左右即可。
- 發菌管理
發菌室一定要衛生狀況良好,在發菌室內鋪灑一層石灰粉進行消毒處理,具體做法如下。
- 排袋:依據溫度高低來確定菌袋擺放層數。當溫度高於20℃時,將一層菌袋單排擺放在地面上;當溫度在18℃時,將菌袋2-3層擺放在地面上;當溫度在10℃左右時,將菌袋3-4層單排放在地面上;當溫度在0℃-5℃時,將菌袋4-5層單排擺放在地面上。在發菌階段,溫度要確保低於28℃。
- 翻堆揀雜:在金頂側耳接種4天后進行仔細檢查,確保菌袋沒有受到其他菌類污染。7-8天進行第1次翻堆,以後每隔7天翻堆1次,結合翻堆,每次檢查剔除污染菌袋,並及時處理。保持通風,直到菌絲長滿菌袋。
- 出菇管理
出菇時間在夏、秋季,溫度較高,要採取降溫措施,如適當噴淋水,同時防止日光直射。保持菌室內濕度在85-95%,二氧化碳含量在0.05%以下。
- 採摘及後期管理
金頂側耳出現原基後,一般情況下7-10天就能夠成熟,在20℃下,現蕾後10天就能夠採摘。其標準為菌蓋長大、菇片平展、色澤鮮黃、表面無異色。如不能較好地把握採摘標準,要本著寧缺毋濫、寧嫩勿老原則,即使減少產量,也不能夠將已經老化的金頂側耳投放到市場。在採摘前,要提前一天停水,子實體採收後,停止噴水2-3天,清除料面菇根和畸形菇,鬆動老化菌絲,若料內缺水,可打洞補水,出菇中後期,可結合補水給培養料補充營養液。
病蟲防治
金頂側耳栽培種比較常見的害蟲主要包括眼菌蚊、虱蠅、蒲蟎及癭蚊,眼菌蚊更為常見,它主要在金頂側耳出菇期對生長造成影響。對其防治可以採取以下方法:第一,做好金頂側耳生長環境衛生工作,從根本上減少蟲害來源;第二,在夏季到來之前,就提前將菌室各個出入口、通風口用紗網遮蓋,提前做好防蟲害措施;第三,在出菇期要最大可能地降低菌室溫度,從而起到抑制眼菌蚊的作用;第四,科學套用藥劑治理,使用80%敵敵畏或菇棚四周用80 %敵敵畏800倍液噴霧,以殺滅蟲卵及幼蟲,還可用25%菊樂合酯2000倍液噴施,應確保全全間隔時間在5-7天。
主要價值
金頂側耳作為一種高營養、低熱量的食藥兼用菌,子實體金黃艷麗、體態優美、質地脆嫩、氣味醇香、口感細膩,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多種營養成分,其中蛋白質含量高達42.12%,是雞蛋或甲魚的2倍左右,賴氨酸、蘇氨酸、苯丙氨酸等8種人體必需胺基酸含量高。長期食用,具有降血壓、降膽固醇、抗腫瘤等作用,對改善腎虛、陽痿、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等症狀有益。此外,該菌還具有較好木腐性,能夠分解纖維類物質,很多樹木、農副產品廢料都是其生長的營養來源。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2018年5月)——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