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急救

野外急救

《野外急救》,也稱戶外急救。它的基本原則是:遇到事故時,應沉著大膽,細心負責,分清輕重緩急,果斷實施急救方法;先處理危重病人,再處理病情較輕的病人,在同一患者中,先救治生命,再處理局部;觀察現場環境,確保自己及傷者的安全;充分運用現場可供支配的人力、物力來協助急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野外急救
  • 又稱:戶外急救
  • 基本原則:沉著大膽,細心負責
  • 目的:搶救生命,降低死亡率
目的,預防身體脫水,心臟復甦術,急救常識,人工呼吸,心肺復甦治療,休克,急救藥包準備,城市旅行者,戶外背包族,常見的受傷急救,骨折處理方法,蜂螫處理辦法,徒步解決傷痛,短途穿越,自我診斷,解決方案,長距離穿越,解決方案,高海拔攀登,解決方案,特殊情況,備用工具,
“野外無小事”,任何一個小的問題的發生,都有可能導致大的事故。尤其是在野外遇到突發性的病人或傷者,要根據不同情況採取相應的急救措施(愈快處理效果愈好),然後想辦法儘快送醫救治。戶外運動作為現代人越來越熱衷的一種休閒方式,給現代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然而人們在享受戶外運動愉悅的同時,也常常忽略戶外運動的危險性,尤其是登山、攀岩、叢林穿越、游泳等戶外運動,稍不留神可能就給驢友造成身體上的傷害。

目的

搶救生命,降低死亡率;防止病情的繼續惡化;減輕病痛,減少意外傷害,降低傷殘率。

預防身體脫水

人體進行戶外運動時,在高海拔地區很容易出現胸悶脫水的現象,因為排汗(汗中含nacl0.25%)、呼吸、排尿以及腹瀉均可以導致體內水分的流失。在高寒的山區,由於空氣極其乾燥,體表排汗很快蒸發,同時通過急促地張口呼吸運動排出大量水分,但往往不被自覺,從而出現機體脫水(高滲性脫水)症狀。對於高溫、寒冷等所引起的疾病以及急性高山病,維持良好的流質攝取是很重要的防治措施。不但可以減少得病的幾率,同時可以使登山者的整體生理機能大為增強。
機體脫水(高滲性脫水)
野外急救
症狀:1.輕度缺水:口渴。缺水量為體重的2~4%。
2.中度缺水:極度口渴,乏力、尿少、尿色深濁、唇舌乾燥、煩躁、皮膚彈性差、眼窩深陷。缺水量為體重的4~6%。
3.中度缺水:除上述症狀外,還出現幻覺、譫妄,直至昏迷。缺水量約為體重的6%以上。
機體脫水的預防措施:
1.多喝水。營地活動時多喝熱茶即可防止脫水,又可保暖。行進活動出發前喝一杯水,途中每30分鐘適量飲水(等量飲料)一次。每日進水量>2000ml/d(營地活動)~3000ml/d(行進時)。
2.劇烈運動時不能以高濃度果汁或其他高濃度流質(朱古力飲料、麥片等)代替飲水。推薦飲料:熱水、茶、低濃度果珍飲料、vit.c泡騰片飲料或其他運動飲料。
3.同時需適當進食鹹味的果仁或路餐食品,可以補充體內鹽分的喪失。
4.行進途中攜帶1l~2l的保溫瓶。
5.行進途中飲水量必須均勻分配,充分考慮回程飲水量以及突發情況的應對。
6.忌食冰雪,防止口咽凍傷。⑺戒菸、忌酒,減少辛辣、高鹽食品攝入。
機體脫水的治療:
1.飲水。首先考慮飲用低濃度的葡萄糖水或其他含糖熱飲料。必要時可採用靜脈途徑補液。
2.適當補充鹽分(口服補液鹽沖劑)和維生素。
3.熱流質(果珍、朱古力飲料)或半流質(稀飯、麥片或爛麵條),補充機體能量。如果患者口渴緩解,情緒逐漸平穩,開始排尿提示病情好轉。神志清晰,對答切題,尿色變清提示機體脫水已糾正。

心臟復甦術

急救常識

受傷者處於昏迷狀態,應當檢查一下他/她的心肺功能是否正常,按照以下三個步驟檢查。如果懷疑是背部或頸部受傷,則應注意不移動他/她的頭,並儘快將其頭部固定。
掰開受傷者的嘴巴,把口中的阻塞物去掉,然後檢查其呼吸道:一隻手放在受傷者的前額,另一隻手的兩個手指抬起受傷者的下巴,使其頭部向後仰。
檢查受傷者的呼吸。將臉頰貼近受傷者的嘴巴和鼻子約5秒鐘,感覺他/她的呼吸。同時注意觀察受傷者的胸部運動,判斷受傷者的肺功能是否正常。
測氣管處的脈跳次數以檢查受傷者的血液循環,測5秒鐘,如果有脈跳和呼吸,將受傷者按復甦姿勢擺好,如果既無呼吸又無脈跳,就開始進行心臟復甦治療。
如果受傷者昏迷不醒,則最好將其按復甦姿勢擺好,這樣,受傷者的舌頭就不會堵住喉嚨,口水從口中流出,以保證其呼吸道通暢。
如果受傷者昏迷不醒但仍有呼吸,就把其挨地的物臂抬至身體的適當地方,把另一隻手臂與臉頰*近,挨地的腿放直,另一條腿彎曲,把受傷的大腿向自己拉近,受傷者側躺。
把受傷者的頭部放置在地面上並向後仰,鄂部向前以保持呼吸道暢通。如果可能的話,把受傷者的手?在頭下。

人工呼吸

人所呼出的空氣中氧氣占16%,通過做人工呼吸,可以促進病人的血液循環。如果病人停止了呼吸但還有脈跳,則每分鐘做10次,直到病人能夠自主呼吸。
讓傷病者平躺在地面上,為保證其呼吸通暢,要把口中的阻塞物去掉。把一隻手放在傷病者前額上,捏緊鼻子。另一隻手放在其下巴下面,使其頭略微向後仰。
用拇指和食指捏緊傷病者的鼻子,嘴對嘴將空氣吹入病人肺部,持續2秒鐘。然後停止吹氣。讓病人的胸療完全癟下去。
重複步驟(2),每分鐘做10次,直到傷病者能自主呼吸為止。測其脈搏,如果脈搏停止,就對其施行心肺復甦治療。

心肺復甦治療

心肺復甦治療能提供人工血液循環並使肺部充氣。該治療的作用包括按胸部促進血液循環至頭部和人工呼吸維持血液含氧量。具體方法如下:
野外急救
讓病人躺在堅實的平面上,用食指和中指探摸位於最下方的肋骨,然後手指向上移動,直到中指觸摸到肋骨和胸骨的交接處。
中指位於胸骨處,另一隻手掌沿胸骨向下移動,直到與自己的食指接觸,在這個地方壓縮胸部。
雙用重疊,手指相扣並向上翹,手臂伸直用力向下壓,然後放鬆,但不要將物移開。重複30次後做2次人工呼吸。

休克

各組織的氧氣和養分供應不足,會導致全身血液流量減少,從而引起休克。如果病人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其重要器官就會停止工作,導致死亡。對於休克病人的處理方法如下:
把病人雙腿抬高(略高於頭部),使其保持清醒,解開衣物,讓病人放鬆,然後測量其脈搏。
在病人的背部和胸療蓋上睡袋或大衣。測量其呼吸及心跳。尤其是當病人失去知覺時,如果呼吸和心跳停止,施行心肺復甦治療。

急救藥包準備

每次旅行,一定要在行李箱中備一個小小的藥包。趕緊根據你去的地方和旅行方式準備妥當吧!

城市旅行者

在城內旅行,能隨時就近選擇去醫院得到醫生的幫助和治療。所以隨身攜帶的藥包不必太齊備,只要一些常用藥品,能起到及時救治的效果就好。
1.個人特需藥品:假如你的身體有特殊健康問題,比如: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哮喘等慢性病,就一定不要忘記帶上救命藥。有心臟病的旅行者除了不要嘗試危險的運動,還要備好硝酸甘油和速效救心丸。患糖尿病的人則要備齊降糖藥,特別是需要打胰島素的人,如果需要外出旅行,就更需要對隨身的藥品進行仔細的檢查。如果是去赤道城市旅行,哪怕是只出門兩個小時,都別忘了備一個小小的電子冷藏箱,保存胰島素針劑,保證藥效。
2.暈車藥:假如你有暈車經歷,那乘暈停、飛賽樂等暈車藥是必要的,比如說你打算從馬來西亞的蘭卡威島乘船抵達檳城,提前1小時吃1片暈車藥,3個小時的旅途就會很愉快。
3.胃腸藥:對旅行者來說,當地美食是萬萬不能錯過的。在路邊攤大快朵頤,難免會出現消化不良或者腸胃被細菌感染的狀況。藥盒裡少不了乳酶生、健胃消食片等有益菌類的消化藥,還有氟哌酸、黃連素、思密達等治療腸道細菌感染,治療腹瀉的藥物也很必須。
4.降火藥:咽喉腫痛、大便不通等是旅行者最常見的症狀,所以準備好牛黃解毒丸、黃連上清丸等,可大大消除你的煩惱。

戶外背包族

遠離繁華都市,深入自然深處,也就遠離了設備齊全、醫資優良的救命之所。旅途中一切都是未知數,所以做到有備無患是最安全的。
假如你只是兩三天的出遊,帶上你平日最常使用的藥物就行;如果時間超過5天,那么感冒藥、過敏藥、止瀉藥、風油精、清涼油、創可貼、雲南白藥、紫藥水等在特殊情況下就成了靈丹妙藥。
另外,戶外旅行時,蔬菜和水果可能吃得少,維生素補充劑也是好伴侶。當然,假如你的旅行目的地太特殊,也要準備特殊藥物以防萬一。
1.赤熱地帶:在埃及的沙漠裡,一定要準備防暑藥。去熱帶雨林,藥品則需要防止蚊蟲叮咬,同時又要防暑。所以藿香正氣丸、仁丹片、清涼油、驅蚊油都是不錯的選擇。另外,口服補液鹽能補充出汗流失的鹽分。
2.密林大山:深山老林是毒蛇出沒最頻繁的地方,所以帶上解毒藥、彈性繃帶是上上之策。萬一被蛇咬到,原地不動,掏出繃帶在傷口上方位置紮緊,防止毒液擴散,把你身上的刀放在打火機上燒(消毒),然後在傷口處劃一條長約1厘米、深0.5厘米的刀口,將保險套類工具放傷口上,再用嘴隔著保險套將毒液吸出,馬上服用蛇藥,待情況穩定,趕緊去醫院就診。
3.高原地帶:去高原地區旅行,一定不要忘了帶上一些抗高原反應的藥,如:高原安、紅景天等。另外,還可以準備一些降低高原反應強度的藥,如安眠藥、止痛藥、暈車藥、速效感冒藥、阿司匹林,以及口服葡萄糖等。
特別提示
旅行藥包里的東西不是越多越好,要以簡單、必需為基本原則,由於沒有醫生可以諮詢,所以最好一次只服用一種藥物,避免多種藥物一起使用發生藥物之間的“配伍禁忌”,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有毒物質。
因為作息時間的暫時不規律引起的失眠,不要輕易服用安眠藥,身體逐漸適應當地環境和旅途運動規律後,自然就好了。假如你的病情和症狀都不一般,如:突然高燒不退或上吐下瀉,就要立即去當地醫院檢查確診,不要擅自用藥,延誤治療。

常見的受傷急救

骨折處理方法

骨折,必須得到即時、有效的專業救護。如條件不具備,患者應快速舉行現場自我搶救,以減輕自身的苦痛,保障親身的性命安全,縮減併發症的發生。
自我搶救的措施主要有:
1、止血。對開放性骨折,出現大出血者,應即時舉行止血,可依據詳盡景遇,套用壓迫、加壓包紮或止血帶等方法。
2、保護傷口。傷口外表有顯著異物可以取掉,然後用清潔的布類覆蓋包紮傷口。對外露的骨折端,不要還納,以免將污染物帶入深層,但要舉行保護性包紮。
3、傷肢固定。傷肢的即時固定,可減輕疼痛,避免造成對神經、血管的損傷。固定材料可因地制宜,套用木板、樹枝等,如無物無用,可將負傷的上肢固定於胸壁,下肢固定於健側。

蜂螫處理辦法

毒蜂包括蜜蜂、黃蜂(有些資料又叫馬蜂或胡蜂,不一而足,大概只有研究昆蟲分類學的才能夠說清楚)、大胡蜂和竹蜂等多種有毒刺的蜂類,其毒力以蜜蜂最小,黃蜂和大胡蜂較大,竹蜂最強。
毒蜂尾端都有螫針與毒腺相通,螫人後將毒液注入體內,引起中毒。蜜蜂螫針有逆鉤,螫人後螫針常殘留體內,而胡蜂的雄蜂無螫針,雌蜂螫針無逆鉤。
蜜蜂蜂毒為微黃色透明酸性液體,主要含蟻酸和蛋白質;其他毒蜂的毒液卻大都呈弱鹼性,主要含組織胺、五羥色胺、緩激肽等成分複雜的毒質,有致溶血、出血和神經毒作用,中毒反應較蜜蜂快而嚴重。蜂毒性質的這種顯著差別,決定了必須對症下藥。
一般身體健康的人,同時受到5隻蜜蜂螫刺,僅發生局部紅腫和劇痛,數日可以恢復正常;如同時受100隻以上蜜蜂螫刺,會使機體中毒,引起中樞神經損害、心血管功能紊亂等症狀;同時受200隻以上蜜蜂螫刺,會死於呼吸中樞麻痹。
外出野遊時被蜂螫傷,不要以為沒有什麼,應引起重視,否則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完全有理由相信,有些毒蜂的毒性決不亞於任何毒蛇,而之所以較少有人死於毒蜂螫,根本原因僅僅在於進入人體毒液的數量相差懸殊。然而即使只被一兩隻大胡蜂或竹蜂等毒性猛烈的毒蜂螫傷,也常常會出現頭痛、發熱、噁心、嘔吐等全身症狀,對蜂毒過敏者,還可能迅速出現蕁麻疹、哮喘或過敏性休克,甚至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蜂毒還有一點完全不同於蛇毒:不少人被它螫傷後產生的抗體在以後再次遭遇叮咬時常常會起過激的反作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曾經介紹了一個第一次被大量蜂螫傷後康復,而第二次卻死於同樣的少量蜂螫的案例,並分析了人體中的該複雜生化過程。
被蜂螫傷急救法
被蜜蜂(其毒液是酸性的)螫後,應立即小心拔出毒刺,如有斷刺必須用消毒針將其剔出,然後用肥皂水、3%氨水等弱鹼性溶液清洗及外敷,如果沒有鹼性液則用乾淨的清水沖洗傷口;如被其他蜂螫刺,最好用食用醋洗滌及外敷,然後用力掐住被螫傷的部分,用嘴反覆吸吮,以吸出毒素;若被大胡蜂或竹蜂等毒性猛烈的毒蜂螫傷,最好用季德勝或南通蛇藥塗抹或外敷,同時口服蛇藥片(驢子們如果有這些藥就應每次都隨身攜帶),亦可以採擷鮮蒲公英、紫花地丁、景天三七、七葉一枝花和半邊蓮等解毒草藥搗爛外敷,然後儘快送醫院治療(尤其在被成群蜂螫傷後必須即刻送大醫院)。
防蜂注意事項
驢子們出遊山野,一般應當不抹香水、髮膠和其他芳香的化妝品,以防毒蜂聞風而至;攜帶的甜食和含糖飲料要密封好,以免招蜂引蝶;在山野叢林活動時,不要亂捅蜂巢,以免群蜂攻擊;如不小心觸動有蜂巢的樹枝、灌木,引起蜂群騷動,千萬不要拔腿狂奔,而應就地蹲下,屏息斂氣,紋絲不動,可用隨身攜帶的草帽遮擋顏面和頭頸,耐心靜候十幾二十分鐘,等蜂群活動恢復正常之後,再慢慢退卻,以躲過“劫難”;另外,鮮艷的服裝、頭花等都容易誘發毒蜂的攻擊行為,因此一定要注意穿著,避免紅黃橙等接近花蕊的顏色,本人這次就是因為穿了一件鮮紅的T恤而莫名其妙毫無徵兆地遭到毒蜂的特別青睞(走到哪兒居然它們就跟到哪兒)。

徒步解決傷痛

短途穿越

這裡所說的短途穿越,是指周末在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周邊進行的一兩天的穿越活動。這類戶外活動引起的急性損傷,一目了然並且立竿見影,如腳底神經刺痛,肌腱痛小腿肌肉痛,運動腹痛等等。不用多說你也知道,這是因為體質不好或者長期不運動的人突然進行高強度戶外活動導致的後果。只要馬上停止活動休養生息,而後根據自己身體情況循序漸進,逐步增加戶外運動強度就無恙。
即便是短途穿越,若長期不在意活動中我們身體所發出的警告信號慢性損傷就會不請自來,讓我們痛不欲生。我們身邊有些猛人,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吹噓自己如何在三小時內完成別人整天才能走完的線路,就我的經驗,這種朋友玩戶外超不過三年,一是爭強鬥狠的人任何時候都會不缺少,“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二是三年後恐怕他自己就走不動了,膝蓋嚴重勞損。
膝關節是人體構造最複雜的關節,由股、脛、髕,腓骨構成,其周圍的肌肉,肌腱,內外側副韌帶,前後十字韌帶以及內外側半月板,共同維持它的穩定性。如果你在戶外太過活蹦亂跳,尤其在下山時跑得飛快,那么膝關節關節面就會因撞擊而造成軟骨破裂,或者半月板破裂。除關節軟骨破裂,半月板破裂外,常見的膝關節損傷有髕股關節疼、髕腱炎,髕脛束症候群及滑囊炎等等——這些名詞記不住沒關係,你只要問問自己膝蓋是否感到過疼痛就行。

自我診斷

摸一摸膝蓋前面凸起的地方,通常我們稱它為“膝蓋頭”,這就是膝關節最重要的組成——髕骨。以此為中心,上面痛,通常是四頭肌腱炎;下面痛,通常是髕腱炎;外側痛,通常是髂脛帶疼;四周一起痛,通常是髕股關節疼或髕脛束症候群;裡面痛,通常是滑囊炎。

解決方案

以上的症狀基本可以通過休息和治療得到緩解直至痊癒,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應當暫時停止戶外活動兩三個星期。
簡單說,如果你不知道該做什麼就什麼也別做,躺在沙發上做睡佛狀。此外,金雞獨立、丹鳳朝陽、童子拜觀音的姿勢對康復也有幫助。不過,要記得開始動作之前,先和家裡人打好招呼,免得他們以為你走火入魔。如果認為這種姿勢難度太大,做一些輕微的拉伸和壓腿活動也是不錯的,如我們經常做的前弓步和側壓腿,實在不行盤腿打座或冰敷也有些效果。
藥物方面,服用阿斯匹林和布洛芬會有所幫助,每次650mg阿司匹林或400mg布洛芬,每天服用三次,多一點少一點都沒有關係,以家裡人不會誤認為你在磕藥為宜。
相比之下,若你走路無妨,但在做某個動作時會感到膝關節突然劇痛,那就需要到醫院看看醫生了。因為很有可能是膝關節破裂碎片落入關節腔內,使關節無法正常工作而引發的疼痛。
總之,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只要你時時記著自己不是個有“錢”人,那點點底子經不起蝕耗,立志不做強驢、猛驢、超級驢,估計成長為一個擁有健康的成熟老驢就不是太大問題。

長距離穿越

和我們每個周末都可以出去瞎晃蕩的短距離穿越不同,超過三天以上的長距離的遠征不是想去就能去的,如果不是以此為業,活動頻繁的愛好者一年也不過兩三次,不頻繁的兩三年可能有一次。這樣的活動很多細小的事情,倘使不注意就會演變成巨大的傷害。
腳上打水泡的事情人人都遭遇過,無性命之憂,痛起來卻頗難受,有時候前路漫漫還得快馬加鞭——如果有人不怕痛,那是因為還沒有痛到讓人怕。像一些小問題而導致大麻煩的情況並不鮮見,在長距離的穿越中我見過背包磨破了腰身,衣領磨破了脖子,眼鏡磨破了耳朵以及內褲磨破了大腿等等事情。總體上講,不合適的裝備是導致這種結果的最大原因,其次是行程安排不合理以及不科學的運動姿勢。

解決方案

長距離穿越是個系統工程,除了運動本身,還需要食品後勤、醫療衛生、通訊聯絡乃至安全器材方面的保障。連續作戰、過度疲勞、強度太高是導致長距離穿越中運動損傷的最主要原因。
對遠征來說,正常情況下負重不應該超過自身體重的1/3,每天行走的時間應該在六小時左右為宜。過度運動除了會導致磨損和擦傷,還有可能導致黑指甲(指甲中的血泡)、足弓疼痛、肌肉酸痛、關節勞損以及肌腱挫傷等問題。更可能因為過度疲勞而導致體力衰竭,進而增加中暑、失溫等意外事故發生機率,或者直接誘發心臟系統、呼吸系統、排泄系統的疾病或紊亂,嚴重的情況下就會丟了性命。我們假期都不長,而戶外也沒有必要把人人都搞成馬拉松運動員,量力而行是首選之道。

高海拔攀登

一說起高海拔當然就得提起高山病,在醫學上被分為高山反應,高山水腫,高山昏迷,高山高血壓,高山紅細胞增多症、高山心臟病、慢性高山適應不全混合型等七型。通常被人們泛稱為“高原反應”的是最輕微的一種,高原反應跟運不運動關係不大,一旦上到這個3048米以上的高度,75%的人不管動不動都會難受,其最常見的症狀是頭痛,胃口欠佳、噁心、嘔吐,疲倦、虛弱、眩暈及睡眠困難。有時和受涼感冒時相似,所以不少人以為自己患上感冒或水土不服,但其實是患上急性高山症。
最要命的事是,高山病的出現並無百分之百的規律,體質好的人未必就輕,體質差的人也未必就重,哪怕同一個人不同的狀況下症狀也不盡相同。總體上講,視乎上升速度、高度及個人體質乃至心情有關。緩慢上升慢慢適應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
通常急性高山症在24~48小時內便會好轉,如果進一步惡化問題就比較嚴重了,可能是肺水腫,也可能是腦水腫,還可能是血管栓塞甚至心力衰竭等等。總之,任何人患上急性高山症都不應繼續上攀,這事萬萬不可掉以輕心,有不少血的教訓。若處理得不好,或輕視急性高山症而勉強上攀,便會引發更嚴重甚至致命的高山病。有記載因為攀登高山而斃命的倒霉鬼是1891年一位在法國CHAMONIX村的醫生,在勃朗峰4359米的ValLotHut死亡,原因就是患上急性高山症而不肯下山,最後發展成高山腦水腫而致命——一百多年過去了,這種倒霉鬼還屢見不鮮,不怕死和自己找死是兩回事情,面對雪山,希望朋友們都有好的心態。

解決方案

除了思想上的重視,“主動適應”也是預防高山病的重要手段,比如說適量活動,別一有不適就躺下來,勿激動、多喝水、免油膩、勤加衣、晚睡覺,注意通風、遠離菸酒,必要的時候適量吸氧等等。一旦反應嚴重,《垂直極限》裡面的那種特效藥可是還沒發明出來,地塞米松只能幫助你排出體內的水分而緩解水腫症狀。對嚴重的高山病最好的方法是把病人塞到高壓氧艙里——一個像蠶蛹一樣的大塑膠袋子——加壓,直到面色紅潤容光煥發。不過那個破袋子遠不如布袋和尚的乾坤袋便宜,一般地方不太可能有。所以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趕快卷睡袋走人,走得越低越好,如果下山之後症狀還不能減輕,那就得趕快去醫院。

特殊情況

1)被毒蛇、昆蟲咬傷:在野外如被毒蛇咬傷,患者會出現出血、局部紅腫和疼痛等症狀,嚴重時幾小時內就會死亡。這時要迅速用布條、手帕、領帶等將傷口上部紮緊,以防止蛇毒擴散,然後用消過毒的刀在傷口處劃開一個長1 厘米、深0.5 厘米左右的刀口,用嘴將毒液吸出。如口腔黏膜沒有損傷,其消化液可起到中和作用,所以不必擔心中毒。 被昆蟲叮咬或蜇傷時,用冰或涼水冷敷後,在傷口處塗抹氨水。如果被蜜蜂蜇了,用鑷子等將刺拔出後再塗抹氨水或牛奶。
2)骨折:骨折或脫臼時,用夾板固定後再用冰冷敷。從大樹或岩石上摔下來傷到脊椎時,將患者放在平坦而堅固的擔架上固定,不讓身子晃動,然後送往醫院。
3)外傷出血:在野外備餐時如被刀等利器割傷,可用乾淨水沖洗,然後用手巾等包住。輕微出血可採用壓迫止血法,一小時過後每隔10分鐘左右要鬆開一下,以保障血液循環。
4)食物中毒:吃了腐敗變質的食物,除會腹痛、腹瀉外,還伴有發燒和衰弱等症狀,應多喝些飲料或鹽水,也可採取催吐的方法將食物吐出來。

備用工具

:最好選擇一個鋁製或不鏽鋼制的飯盒(最好是帶把手的)。因為飯盒本身可以用來加熱、提水或者化雪,都能發揮作用。塑膠盒雖然輕,但無法加熱,使用就受到了限制。同時,飯盒的金屬蓋可以當做反光鏡使用,關鍵時刻可以發出求救信號。
工具刀:在野外配一把多功能的工具刀是絕對有必要的。雖然不一定要使用類似蘭博用的叢林格鬥刀,但是瑞士軍刀是必不可少的。它除了集成常規的小刀、起子、剪刀以外,還有鋸、螺絲刀、銼刀等,甚至還帶有一個放大鏡!
針線包:無論是紅軍長征的年代還是現代化的軍隊中,針線包一直是軍隊的野外必備品。當然,現代針線包的功能已經不僅是原來單純的縫縫補補,針不但可以挑刺,更能在有些時候彎成魚鉤,改善一伙食,甚至是救命(當然你的針線包里起碼得配兩根釣魚線)。
火柴:在野外,火種幾乎是一切。帶上防風防水的火柴是很重要的,但如果你買不到這樣的火柴,也可以自己DIY一些。方法很簡單,先將蠟燭融化,均勻地塗在普通火柴上,使用的時候,將火柴頭上的蠟除掉即可。為了能更好地發揮我們DIY的火柴“強大”的防風防水功能,可以把它們放在空的膠捲盒內。磷皮(就是擦火柴用的)也絕對不能忘了的,否則我們DIY的努力就白搭了。
蠟燭:一小節蠟燭在野外是絕對有用的。你所帶的手電、頭燈等現代化照明裝置,隨著電池的耗盡而變成擺設。這時的蠟燭就顯示其“英雄本色”了。蠟燭除了照明,還可以取暖(不過別把手指頭當成要烤的土豆)、引火。如果你把一個寶特瓶剪去底部做成燈罩,你就擁有了一盞野外使用的防風燈,它的“功率”夠大,工作效率也提高不少。
求生哨:其實就是一般的哨子,不過在野外,哨子的作用可不僅僅是在球場上吹的黑哨。現在它可以救你的命。當你遇險時,可以用哨聲引來救援,或者嚇走一些小野獸(不過如果是老虎、熊等猛獸的話,不吱聲是最佳選擇)。
鋁膜:這是一張2x2米的鍍鋁的薄膜,有金色和銀色兩種。它不但可以防風防雨,也可以支起來做成一個涼棚,防止太陽直射。在寒冷地區,可以用它裹住自己,保持體溫。鋁膜的最大作用是可以反光,使救援人員可以及時發現你。平時也可以把它鋪在地上當地席使用。
指北針:即便你帶上了GPS,你的手錶也帶有電子羅盤,有些原始的指北針還是必不可少的。在野外,誰都無法保證先進的設備不出岔子,這時,小小的指北針可以幫你找到回家的路。
醫療膠布:不要小看任何一件小玩意兒,它可是最快的修補劑。當你外衣被劃破、帳篷被吹裂時,它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雖然它的基本功能是貼上紗布,但稍微發揮一下你的想像力,你能發現它能派上的用處會大得多。
燕尾夾:雖然是很普通的辦公用品,但在野外,它能在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下發揮作用。它曾經被用來夾過斷裂的背包帶、開線的褲子、脫了底的鞋……雖然我們並不想讓它發揮作用,但多備上幾個,也許會有用。
鉛筆:在野外想寫點東西,用什麼筆?派克嗎?不,最昂貴的未必是最好的。野外嚴酷的環境,使得鉛筆成為我們的最佳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建議選擇2B以上的鉛筆。
紙:最好是即事貼,如果是白色更佳。
幾個瓶子:分別放上食鹽、水果糖、維生素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