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祭祖

重陽祭祖

重陽祭祖 這一天是敬老的日子,也是中國部分人的祭祖大事,也就是廣東人所說的“拜太公山”。這一天對於家族的人來講是一年最重要的日子,所有家族成員都要回來“拜太公山”,特別是男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陽祭祖
  • 性質:節日
  • 時間:農曆九月九日
  • 概述:敬老的日子
歷史,香港重陽,秋祭,

歷史

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準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香港重陽

香港,每逢重陽當天,政府有關部門及公共運輸機構便會實施一系列相應措施,以方便及管理上山掃墓人士。這些掃墓人士大多以一個或數個家庭為單位,帶同少量祭品和香燭來拜祭先人。在參與人數和祭祀形式及規模方面,這均有別於新界原居民以族為單位的祭祖活動。邱東(1992,頁128-129)指出,一般新界鄉民重九祭祖,通常分為三次:第一次是私人掃墓,即小家庭式祭祖;第二次是房份掃墓,由數家至十餘家人不等;第三次是大眾掃墓,即全村同姓,無論已遷出或分居各地都共同祭祖,結隊前往掃墓。族人一般都帶備燒豬、三牲酒禮,及碗筷、杯盤、鐮刀等用具。抵達祖墳時,部分取石堆砌爐灶,煮備傳統的盤菜,部分則清理墳旁雜草,掃除垃圾。在香港新界最早定居的大族之一的上水鄉廖族,它仍然保留此習俗,其秋祭(亦即重陽祭祖)的場面甚為浩大。
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重陽節是香港的公眾假期,港人對它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香港每逢重陽當天,帶同少量祭品和香燭拜祭先人。

秋祭

上水鄉廖氏族人對祖先的祭祀主要是春秋二祭:春祭於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在萬石堂大宗祠舉行,而秋祭則在農曆九月初九、初十(亦即重陽節的正日和翌日)分別於鰲地及虎地舉行。鰲地是廖族開基祖廖仲傑的墓地,位於上水金錢村,屬衣冠冢。其左右兩旁是長房七世祖樂得公和三房八世祖培岡公的墳墓。由於他們的後裔曾資助重修墓地,因此倆人得以與開基祖葬於同一墓地。虎地(因風水地形而得名)是二世祖自玉公的墓地,位於粉嶺和合石之山麓間。
在秋祭正日,族長、二族、房長、父老(六十一歲或以上的男性族人)、鄉紳及其他宗族成員,聯同鳳溪學校員生列隊前往先人墓地拜祭。當所有人到達仲傑公墓,族中負責祭祀儀式的通贊便會安排參拜者根據輩分的高低就列於祖墳前,準備拜祭。首先燃放爆竹,然後奏樂,接著參拜者行三叩首之禮,之後由族長奠酒,獻香燭及祭品。在宣讀祝文後,各鄉紳依輩分次序奠祭。禮成後,輩分較高的族人可領取胙肉一份,當地人稱之為‘太公分豬肉’。在農業社會,豬肉是一種貴重的食物;故此,‘太公分豬肉’這一儀式可反映出宗族對輩分的重視及禮遇。雖然豬肉已變成很普通的食物,但它的象徵意義並沒有因此而改變。
緊接族人拜祭的,是鳳溪學校的省墓隊。儀式的程式是先靜默三分鐘,然後奏樂,唱校歌和省墓歌,接著隊員向先人鞠躬及獻花,讀祭文。最後,有專人負責在附近烹煮食物,然後眾人在墓地附近一同享用,稱為‘食山頭’。上水廖族除了春秋二祭外,清明節不會舉行祭祖儀式。以往秋祭只容許男性參加,但隨著時代變遷,現已容許婦女參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