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生逢亂世
宋政和二年(1112年)壬辰十二月二十二日,王重陽出生於鹹陽大魏村。幼好讀書,後入府學,中進士,系京兆學籍。累世為地方大族。早年為儒生,善屬文兼擅騎射。
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滅北宋,關中地區由傀儡政權
劉齊管轄,王重陽應試,進入鹹陽府府學,成為
諸生。
金天會十五年(1137年),金廢齊;金天眷元年(1138年)舉行
武舉,王重陽前往應試,中甲科,武舉
狀元後改名德威,字世雄,然而並未得到重用。
成年向道
金正隆四年(1159年)六月望日,王重陽在終南甘河鎮(今陝西省西安市戶縣甘河鎮)遇到兩位披髮披氈,年齡樣貌都極為一致之人。王重陽大感驚異,跟隨他們至僻靜處虔禱作禮。兩人認為此子可教,遂授之以口訣。後人以其所遇之仙人為
呂洞賓。
金正隆五年(1160年)中秋,王重陽再遇仙於醴泉縣(今陝西省鹹陽市禮泉縣),留下五篇歌頌,並要求王重陽讀畢後將之火化。其後王重陽留下妻子並將女兒嫁走,於金大定元年(1161年),前往
終南山南時村掘地為隧,題為“活死人墓”,開始了離家棄俗的修道生涯。以紙牌寫上“王害風靈位”立於墓中。
大定三年(1163年),王重陽填堵了“活死人墓”,遷居到劉蔣村結茅居,與和玉蟾及李靈陽一起同住修道。
東出傳道
大定七年(1167年)四月二十六日,王重陽將劉蔣村茅庵焚毀,並向眾人辭別,聲言到東海“捉馬”。東行傳道期間,王重陽經過掖城(今山東省煙臺市萊州市)時收
劉通微(?-1196年)為弟子,為其入山東傳教後的首徒。同年,
丘處機及
譚處端投師於王重陽門下。同年閏七月十八日,王重陽來到
寧海軍(今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在范明叔的遇仙亭與
馬鈺會面。王重陽勸勉馬鈺學道修真,馬鈺遂邀請他到城中的南庵居住,日夕問道。該庵被王重陽題名曰“全真”,“全真”之名,由此而起。
大定八年(1168年),馬鈺拜師王重陽。同年,
王處一(1142-1217年)繼馬鈺之後成為王重陽弟子。二月,王重陽領著馬、譚、丘、王四人入崑嵛山石門口開煙霞洞修練。三月,
郝大通(1149-1212年)亦到崑嵛山跟隨王重陽出家。八月,王重陽連同五位弟子遷居到文登縣(今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姜實庵建立七寶會。
大定九年(1169年)四月,王重陽與馬、譚、丘、郝四位弟子返回寧海軍,周伯通修建了庵堂禮請王重陽居住,名曰“金蓮堂”。馬鈺之妻
孫不二(1119-1182年)在同年五月初五來到金蓮堂出家,後又於八月在金蓮堂成立金蓮會。九月,王重陽到登州福山縣(今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立三光會,又於蓬萊(今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市)組織玉華會。同月,王重陽與馬、譚、丘三位弟子西至萊州(治所在今山東省萊州市),度化
劉處玄入道。十月,又於掖縣成立平等會。至此王重陽在山東地區短短的兩年之間“普化三州,同歸五會”。
飛升歸途
大定十年(1170年)正月初四日,王重陽自知行將羽化,召集四位弟子吩咐後事,飛升於返鄉途中。
在王重陽逝去後,馬鈺、譚處端、丘處機、劉處玄四人將王重陽遺蛻暫時安葬於孟宗獻花圃,回到終南山與和德瑾、李靈陽及其他王重陽的好友弟子會面,居於劉蔣庵(今陝西省戶縣重陽萬壽宮)修治葬所。
大定十二年(1172年),馬鈺、譚處端、丘處機、劉處玄將王重陽遺蛻帶回
關中,葬於劉蔣庵。
元代,至元六年(1269年),元世祖忽必烈敕封王重陽為“重陽全真開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年),元武宗進一步加封王重陽為“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
主要成就
綜述作品
王重陽創立
全真教,主張
儒、釋、道三教平等,提出“三教從來一祖風”的和諧學說。
全真道內以《道德經》為主、《孝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輔,認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靜定、心地清靜便是修行的真捷徑。所以,全真道不崇尚符籙,不事黃白煉丹之術。
傳統道教自南北朝
寇謙之、
陸修靜改革、整頓後,歷隋唐五代宋的漫長歲月,尤其到北宋末年,已呈現不景氣趨勢。以符籙派為主流的道教,支派爭流,一些道流徇末遺本,出現一些流弊,引起社會一些不好的輿論。作為有識之道教知識分子,不能不思其改革。
王重陽是接受這一派的思想,以新的宗旨、修持方法對舊道教進行了大量的改革,進一步把
老莊清靜無為的思想貫徹到教義中。王重陽以《道德經》則尊道,主張無心忘言,柔弱清靜。正心誠意,少思寡慾。注重修行,分為真功和真行。真功即內修,其修持大略以識心見性,除情去欲,忍恥含垢,苦己利人為宗。全真因內修“求返其真”,主張功行雙全,以期成仙證真,所以叫“全真”。這種內修主要是修養精神,即性,也稱為性功,全真教既修性,也修命。真行即外修,主張
濟世度人。
主要思想
立教宗旨
《
重陽立教十五論》是王重陽對全真弟子的修行規範總要,當中包括立教宗旨、入門修練準則、道士日常修習法則、內丹修煉宗旨及修道者所應達到的境界等。他在修行上主張出家投庵,發揚了道教道士出家住觀的教團形式。王重陽本人在修行之初就捨棄妻女離家修行,他在度化已經成家立室的馬鈺、孫不二夫婦時亦勸導他們出家皈依。在《
重陽分梨十化集》中收錄了他對二人的勸說詩句,如有“若是居家常似舊,馬公無分做神仙”、“馬風子、辭別家鄉,與風仙作伴。”、“脫家緣、故做心風。不迷假相,直認真風”等語,因此強調出家修行是全真道創立初期的一大特色。王重陽認為凡是出家的人都先須投庵。因為庵是房舍,乃人一身的依靠。當身體有所依仗支援,心靈便會漸得安定,氣與神亦會因此和合暢順,得以進入真道。王重陽重視群體形式的修練,他主張修道者應“合道伴”,但對道伴的條件有著明確要求:
道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你死我埋,我死你埋。然先擇人而後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後擇人。不可相戀,相戀則系其心;不可不戀,不戀則情相離。戀欲不戀,得其中道可矣!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不明著外境,無智慧性愚濁,無志氣乾打哄,此三不合也。立身之本在叢林,全憑心志,不可順人情,不可取相貌,唯擇高明者,是上法也。
這反映王重陽重視門人之間在修道過程中的互相扶持。而他于山東傳教時在短時間內就成立了“三州五會”的地方教會,組織民眾共同修練,也是他重視群體修道的具體實踐。這種創立地方會社的傳教模式亦被其弟子所繼承,如丘處機在晚年西行會見成吉思汗後回到燕京,就在當地創立了“平等”、“長春”、“靈寶”、“長生”、“明真”、“平安”、“消災”、“萬蓮”八會。儘管王重陽重視群居住觀的修行生活,但他也認為門人可以借著雲遊四方以助修道。
修練要旨
王重陽重視性命之學及內丹修行,主張去除世俗慾念。他曾經對馬鈺說“凡人入道,必戒酒色財氣、攀緣愛念、憂愁思慮,此外更無良藥矣”。王重陽的詩詞中有仔細陳述酒、色、財、氣對修行的害處,例如在《西江月‧四害》一詞中云:堪嘆酒色財氣,塵寰被此長迷。人人慕帶似醯雞,亂性昏神喪慧。獨我搖頭不管,介然甘守孤恓。粗衣糲食淡黃虀,養就胎仙既濟。
他認為酒、色、財、氣會令人沉淪,喪亂失神,故在生活上的衣食亦應以簡樸為主,才能在修行上取得成功。他又以詩分別論述四害如何損害人的精神及身體:
在《酒》詩中,王重陽認為“酒”惡唇,贓口,對人對己都沒有好處。
在《色》詩中,王重陽認為“色”多禍,消福,損耗身體,敗壞仁德。
在《財》詩中,王重陽認為“財”作孽,為媒,淪喪德性,招惹災禍。
在《財》詩中,王重陽認為“氣”傷神,損胃,爭強好勝於情於法都不符合。
除了戒絕酒、色、財、氣外,王重陽亦教導門人要保持心中清靜,過簡單自然的生活,修養性命。他在《三州五會化緣榜》中教導會眾:修行不要走旁門左道,飢來吃飯,睡來合眼,刻意的打坐、學道都不用,只需屏除雜念,心中清淨,自自然然就是修行。
上述的教導應該是王重陽在五會草創時對教徒的概略指點,因此勸勉他們不用急於求成,而是應該先由生活的基本做起,以清靜為基礎,再實踐“真功真行”。後來全真道士晉真人在解釋何為“真功真行”時就指出:要修得道果,必須積德行善,自然可以感動天地。除了真心實意的清修,還要濟貧拔苦,救人患難,勸人向善,只有言行都先人後己,沒有一點私慾,才是真正的“真功真行”。所以“真功”是指靜慮心神後的內練功夫,“真行”就是指無私的助人善業,當中包括入世的救濟及弘道宣教。
王重陽在修行上十分注重性與命的修持,例如他在《重陽立教十五論》、《第十一論混性命》中提到“性者神也,命者氣也。性若見命,如禽得風,飄飄輕舉,省力易成。”可見他認為性與命對修行同樣重要,是互相增益的。王重陽亦視內丹為通向證道的階梯,在他關於修行主題的詩詞中有大量運用內丹術語的作品。例如以下這首以《修行》為題的七言律詩:斷雲飛盡月光明,返照神舟傍岸行。水火相逢開正路,木金間隔定長生。黑鉛赤汞分南北,白虎青龍換甲庚。依此修持真了了,空中結就玉絲棚。
他另外一首以《金丹》為題的七言絕句亦直接表現出重視返歸真性、去除凡思俗念、以身體作丹爐的內丹修持思想:本來真性喚金丹,四假為鑪煉作團。不染不思除妄想,自然袞出入仙壇。
三教關係
王重陽的修行思想以道教為主,但同時容納儒、佛兩教。他在對待三教的關係上持開放寬容的態度,認為三教有互相交融兼攝之處。經常被引用的七言律詩《孫公問三教》就反映出這方面的思想:“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悟徹便令知出入,曉明應許覺寬洪。精神炁候誰能比,日月星辰自可同。達理識文清淨得,晴空上面觀虛空。”
此詩首兩句“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就簡單認為王重陽是“三教合一”的支持者。後兩句“悟徹便令知出入,曉明應許覺寬洪”就清楚地表達到如果能夠悟徹三教,就會明白他們之間是有所不同(出入)的,故此需要以寬容的態度來對待這些差異。這反映出王重陽在此詩的重點在於回應三教關係應該如何處理,三教之間雖然有相互契合之處,但亦有不同之處,在此詩中他並非認為三教是縱攝為一,反而是互有異同。
在另一首詩《問禪道者何》里,王重陽認為道佛二教在修行上可以互相兼通。在《答戰公問先釋後道》一詩中,他亦認為道、佛二教“是一家。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關於王重陽談及三教關係的詩都是出於回答人們詢問而寫。這顯示出王重陽願意在回應外界的請教時,表現出對儒、佛二教抱持開放的包容態度。他儘管對儒、佛二教的修持表示認同,但其宗教身份認同及修練方式均以道教傳統為根基。而全真道亦不像後世三教合一的思想般,分別從儒、佛、道三教各取部分思想教理合為一教,而是一直都以道教教理及修持為宗教實踐的主體,如主張內丹修練及性命之學以致成仙。《重陽立教十五論》《第七論打坐》提到的境界是“雖身處於塵世,名已列於仙位。不須遠叅他人,便是身內聖賢。百年功滿脫殼登真,一粒丹成神遊八表。”《第十二論聖道》亦云:“入聖之道須是苦志多年,積功累行。高明之士、賢達之流方可入聖之道也。身居一室之中,性滿乾坤。普天聖眾默默護持,無極仙君冥冥圍繞。名集紫府,位列仙階。形且寄於塵中,心已明於物外矣。”可見王重陽終極的宗教修練追求仍然是以道教傳統的登真成仙為目標。
此外,金源濤在《終南山神仙重陽真人全真教祖碑》中雖然記載“真人勸人誦《般若心經》、《道德》、《清淨經》及《孝經》,雲可以修證。”但他亦將王重陽與佛教達摩及儒家的子思相比,視他為發揚道教義理的真人:夫三教各有至言妙理,釋教得佛之心者,達么也,其教名之曰禪;儒教傳孔子之家學者,子思也,其書名之曰《中庸》;道教通《五千言》之至理,不言而傳,不行而至,若太上老子無為真常之道者,重陽子王真人也。其教名之曰全真,屏去幻妄,獨全其真者,神仙也。
而劉祖謙撰寫於天興元年(1232年)的《終南山重陽祖師仙跡記》,在文章的開首亦認為王重陽“始於業儒,其卒成道”。故當世士人亦認為王重陽是道教的代表人物。故此,若認為王重陽是“三教合一”思想的提倡者,則會模糊了他一直以來以道教為本位的宗教立場與修練方式。事實上他只是在宗教對話及交流上對儒、佛二教持開放態度,並認為在部分實踐範疇中彼此有著共同的基礎。
萬法歸宗
王重陽與僧人多有交往,也常有互相之問難,因而也要作各種闡釋,如《問闡道者何》。
佛禪之理他也反覆琢磨,進而歸結為道,在《驀山溪》中把佛、道二教相通的東西相提並論,但是最後還是“三清好”(仙境)、“歸三島”(蓬萊等仙島)。做道教“神仙”強於“諸佛”。
全老莊之真
王重陽似乎是有意無意的針對上述朱熹對道教的批判,振興道教,創立了全真道,保全老、莊之真,從《老》、《莊》書中尋求真理、真義,王重陽以老氏之學立教。
其一,以老氏之學為教;其二,“三教合一”僅為其“緒餘”,不是主要的。這第二方面已於上述,這裡不必多說了。且闡明一下其以老氏之學為教。
王重陽在一首《望蓬萊》的詞中說:為甚得通三一法,都緣悟徹五千言。立起本根源。
“三一”原為神名,作為道教名詞之後,又有多種解釋,如《玄門大論三一訣》引孟法師云:“今三一者,神、氣、精;希、微、夷;虛、無、空”。並且說:“用則分三,本則常一”。然後,三神、三光、三色以及身中三宮、三田等等修煉方術的依據,都當屬於三一法。所以《三一九宮法》說:“夫三一者,乃一身之靈宗,百神之命根。”據此,王重陽之“得通三一法”,可以理解為他之所以通曉道教之理和法(包括修煉),其原因就在於領悟和透徹的理解了“五千言”——《
老子》。王重陽一生致力於此,教人誦讀《老子》,是希望恢復道教創始階段“都習老子五千言”的狀況,因為在王重陽時期大部分地區已經在元朝的統治下,獨立建教已經不可能,沒有提倡三教來的容易,故主張三教平等,所以他同時還叫人讀《孝經》和《心經》。
王重陽推崇《老子》,時時提及“
五千言”:“五千言,二百字(按:《心經》260餘字,簡稱“二百字”)。兩般經秘隱,神仙好事。靈中省、悟徹玄機,結金丹有自。”
“理透《陰符》三百字(按:實為380多字),搜通《道德》五千言,害風一任害風虔。”
“奪得真容不問年,滿爐香火五千言。”
王重陽對《老子》恭敬、虔誠之至,所以當“遲法師注《道德經》”時,他寫道:“遵隆太上五千言,大道無名妙不傳,一氣包含天地髓,四時斡運歲辰玄。五行方闡陰陽位,三耀初分造化奴。窈默昏冥非有說,自然秘密隱神仙。”
在另一首《和遲法師韻》中又說:“直躬彎射有為,中水涌兩相宜。通道德遵公注,意無為只自知。”
由此不難看出,王重陽尊崇《老子》,也依靠前人和他人之注釋讀《老子》,但是對《老子》有自己的“意”、“悟”、“搜通”和理解,而非世人所說的與佛教相同、非道教。也正因為如此,王重陽就是王重陽,能夠獨守自己的家風(道家),這是難能可貴的。
主要著作
《金蓮正宗仙源像傳》記載王重陽有《全真前後集》、《韜光集》、《雲中錄》、《分梨十化說》流傳於世。明代《
正統道藏》收錄了以下王重陽的傳世著作:
《重陽全真集》
《重陽教化集》
《重陽立教十五論》
《重陽分梨十化集》
《重陽真人授丹陽二十四訣》
《重陽真人金關玉鎖訣》
家族成員
父:王仁政(又說,王維善)
母:謝氏(又說,趙氏)
妻:朱氏
子:金玉、金寶
人物評價
總評
王重陽被全真道視為“
北五祖”之一,上承東華帝君
王玄甫、正陽帝君
鐘離權、純陽帝君呂喦、海蟾帝君
劉操的法脈。他在世時創立了全真道,傳教足跡遍及陝西、山東、河南地區。其門下弟子甚眾,當中最著名的七位是馬丹陽、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後世尊稱為“
北七真”。王重陽被全真道北宗奉為“五祖”之一。
歷代評價
《全真教祖碑》:山間樵蘇者歡呼作禮,遠近服其神變。
《少室山房筆叢正集》:王害風王重陽蹤跡詭異若病風者人以名之。
《峴泉集》:所謂南北二振,其全真所宗金王重陽氏,南振財張紫陽氏。張之書多文而隱,王之書皆直而約?張氏之傳必內外合而後成,王氏則修內而已矣。然其授受之奧,必學者力究焉,有非書之可盡也。
《體真山人真訣語錄》:工夫真要到瘋之地步,方是大成了當。故有古來仙家裝瘋之王重陽稱為王害瘋之類。師曰:要做到地上打得滾,爬起來就吃飯,終日不知不識,混混沌沌,就到了家也。無事只學呆子,做靜功,即把神放在外邊,不著色身,即有益處也。
《六研齋筆記》:重陽未化前十日,謂馬丹陽曰:學道無他,在養氣而已。心液下降,腎氣上騰至於脾元,氤氳不散則丹聚矣,若肝與肺徃來之路也。習靜至久當自知之,竹懶曰:余讀數百卷丹經要語不越於此。
《甘水仙源錄》:幸锺呂而下降及近代全真之教興,有王重陽者出,化馬、譚、丘、劉於海上,相從往返束西二都,仙跡顯著,而後遠近。
《弇州續稿》:自我教主東華帝君得統於太上而傳之锺離正陽,正陽傳之呂純陽,純陽傳之劉海蟾,凡三真人而後為我王重陽,重陽真人之有全真也。
《天樂集》:王重陽系鐘呂二祖嫡傳,為北真之首,著《全真集》,以“活死人”三字為引,作詩數百首,吾抄十首,足下可細細參悟。
後世紀念
祖師仙塋
2009年11月18日,
中國道教協會主辦,陝西省道教協會、北京白雲觀、香港青松觀、戶縣重陽宮承辦,終南大重陽萬壽宮“重陽祖師靈骨安奉大典”。世界宗教和平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民宗委副主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陝西省道教協會會長、終南樓觀台監院任法融大師,國家宗教局副局長齊曉飛先生,省政協副主席張偉先生以及各地全真高道,雲集終南劉蔣之村,會葬祖師靈骨於白雲靈祠。
影視形象
1977年,《射鵰英雄傳》,楊雄飾王重陽
1983年,《射鵰英雄傳》,李建川飾王重陽
1988年,《射鵰英雄傳》,許家榮飾王重陽
1992年,《中神通王重陽》,鄭伊健飾王重陽
1994年,《射鵰英雄傳》,郭德信飾王重陽
2003年,《射鵰英雄傳》,張紀中飾王重陽
2008年,《射鵰英雄傳》,姬麒麟飾王重陽
2017年,《射鵰英雄傳》,韓棟飾王重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