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案輯錄:正午之魘

重案輯錄:正午之魘

《重案輯錄:正午之魘》是2021年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梵聞三千(Moriarty,K),作者在收集了包括媒體報導、庭審記錄、警方公開的資料後,還原並講述了發生在世界各地的十宗知名案件,從專業的視角剖析罪犯的心靈,帶你走進那被鮮血和醜惡遮蔽的內心,看一看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一切。

基本介紹

  • 書名:重案輯錄:正午之魘 
  • 作者:梵聞三千(Moriarty,K)
  • 出版社:中國法制出版社
  • ISBN:978752161836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出版背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離奇命案的背後是人性中的貪婪,環環相扣的追兇過程是正邪間的殊死較量。如果你對犯罪調查的幕後著迷,不妨跟隨本書深入犯罪調查現場。在那裡,你將看到邪惡、瘋狂的罪犯,形形色色的犯罪行為,以及警察、側寫師、法醫等的身影。
作者在收集了包括媒體報導、庭審記錄、警方公開的資料後,還原並講述了發生在世界各地的十宗知名案件,從專業的視角剖析罪犯的心靈,帶你走進那被鮮血和醜惡遮蔽的內心,看一看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一切。

圖書目錄

章 童年陰影誘發暴力犯罪
1 童年的畸形性覺醒——俄勒岡州連環殺人案/ 003
2 小徑奪人命——戴維·卡朋特連環殺人案/ 022
3 男童虐殺者——犯罪側寫巧破案/ 042
第二章 女殺手的犯罪動機
4 弒夫毒婦——黑寡婦連環殺人案/ 061
5 屠兒之魔猛於虎/ 087
第三章 讓人不寒而慄的犯罪動機
6 十二宮殺手/ 099
7 萊茵河畔的杜塞道夫吸血鬼/ 123
8 聖克魯茲縣的殺手/ 151
9 白教堂血案——是時候揭開那腥臭無比的面具了/ 172
10 阿拉楚阿—什里夫波特連環殺人案/ 201

出版背景

從我次在知乎上進行內容創作到這篇前言的撰寫,數一數已經將近五年了,這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更是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從我創作篇文章開始,我內心就抱定了一種想法——我想找到那些和我“有著諸多類似想法”的讀者,就算沒有,那讓更多的人由衷地覺得“好像確實如此”,也同樣有意義。
我真正的想法,說起來非常簡單——帶領大家去認識那些深藏在平凡中的罪性起源。面對一個個血淋淋的刑事案件,普通民眾常見的反應往往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即“好奇—了解—唾棄(對兇手的謾罵)”。比如,一個性侵類案件上了熱搜,受害人是一個小女孩,那么評論區就會成為詛咒兇手的海洋。
我完全理解這類人的反應,我和很多人一樣,從小就對這類事件異常感興趣,但我更願意去思考“這個兇手為什麼要這么乾”的問題,於是演化出了“人為什麼會選擇犯罪”這個犯罪學界的標桿問題。這個問題也困擾了我很長一段時間,這也是我學習犯罪心理學的重要原因。
據我觀察,在“犯罪心理”和“犯罪行為”這兩個概念中,人們往往過於關注後者,有時候如果有人煞費苦心地分析一番犯罪人的想法乃至經歷,甚至會被路人扣上一頂名為“給犯罪人洗白”的帽子,孰不知那些“犯罪人背後的故事”對犯罪心理學的研究而言是重要的資源。對這些故事進行挖掘和研究的過程,一般被我們稱為“(對犯罪人進行的)經歷研究”。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行為分析部前任主管、犯罪心理學實際套用領域大名鼎鼎的約翰·道格拉斯曾經在談到關於犯罪心理學研究目的的時候是這樣說的:“兇手每次開始自己的犯罪活動時,都會有著他獨特的喜好和技巧……我們必須清楚他的犯罪邏輯,能夠過一遍他的程式,思考他犯罪的方式、他打算採取的下一個步驟。總之,他在玩一種遊戲,我們必須能夠像他一樣認真地玩這個遊戲,並在他前往犯罪的道路上堵住他。”
“在他前往犯罪的道路上堵住他”,就是對犯罪心理學的實際套用——“犯罪的預防和干預”為直白的描述。那么,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能做什麼呢?犯罪心理學的研究到底應該怎么進行?
首先必須承認,犯罪心理學的研究相對來說是比較困難的。這種困難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犯罪心理具有隱蔽性,容易被犯罪人所隱藏,所以對犯罪心理的研究一般都是以間接的方法進行,如查資料、做調查等。第二,犯罪心理學天生就不存在實驗一說,具有“難以實驗或不可實驗”的特點,你不可能通過重複犯罪人的完整犯罪過程去獲取結論,哪怕是模擬也常常會面臨倫理之類的困難。
比如,在研究一起殺人碎屍案的時候,我們不可能完整地重複這個犯罪過程,那就只能以犯罪人的口述以及其他證據材料作為研究的依據,這使研究者和犯罪人構成了一個心理學上“主試和被試”的關係,但是以犯罪人為主體的被試和心理學研究的被試群體完全是天壤之別——犯罪人的不配合是常態,撒謊更是常態。
說白了,在犯罪心理學的研究中,被試對主試在很多時候是存在著明顯牴觸情緒的,如此一來要獲取有效、可靠的研究材料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犯罪人背後的故事”進行研究就成了性價比相對高得多的做法——因為這樣的研究是基於其生活環境、經歷進行的,是可以有辦法進行客觀查證的。
“經歷”研究的重要性在犯罪行為的發生機制研究中非常重要,以“S-R”法則(即“刺激-反應”法則)為例:這一理論的核心在於“情景/場景是行為的原因”,也告訴了我們不良的刺激經歷,如風氣不良的成長環境、挫折情景等會給個體帶來不良的信息輸入,引起個體犯罪心理的劇變,進而外化為行為上的惡變。
由此可見,如果不對犯罪人的經歷進行研究,那么就無法了解到其犯罪行為背後的環境刺激因素,非但不能理解其犯罪行為深層次的犯罪心理,也難以對其進行犯罪矯治。
除此以外,對犯罪人的經歷研究,也可以為犯罪心理學這門建立在統計機率基礎上的學科有所貢獻。比如,關於同性戀童癖犯罪人四種動機產生原因的或然性歸納:
——童年時期曾被男性猥褻或雞姦,成年後帶著報復或尋求快感的心理,成為戀童癖者;
——社會壓力大,所處環境複雜,對成年人爾虞我詐的人際關係感到厭惡恐懼,進而想尋求簡單安全的交往,把興趣轉化到天真無邪的孩子身上;
——由於社會地位低下,家庭關係不和諧,反覆遭受女性侮辱,這種人要么對成年女性憤恨至極,要么厭惡無比,從而把興趣轉到男性身上,但由於很難找到同伴,進而以男童代替;
——本就為同性戀,單純因為無合適的性伴侶便以男童替代。
那么,這些結論是怎么得出的呢?當然是以那些同性戀童癖犯罪者的大量經歷統計為基礎得出的。
因此,從犯罪心理學研究的角度來看,以“罪犯背後的故事”為主的經歷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意義不僅局限在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犯罪人的犯罪行為,也可以讓我們了解“具有和他類似經歷的人會想什麼,容易乾什麼樣的事”,進而為犯罪的預防、矯治提供幫助,真正做到“在他前往犯罪的道路上堵住他”。
基於這些,本書收錄了大量真實的案例,基本的闡述模式為“案件本身的詳細記錄” “犯罪人經歷” “犯罪人的心理剖析”。
在我進行內容創作的過程中,有一些人推薦我將案件儘可能地“故事化”“小說化”,這可以使得內容更具有可讀性,更能夠達到吸引眼球的目的,但這無疑背離了我的初衷。現在的文字創作領域,乃至影視創作領域,通過單純簡單的血腥暴力描述,謀求觀眾獵奇心滿足感的做法已經太多了,而我的目的則在於探查兇手行為背後那些真正不為人知的角落,以相對理論化、邏輯化的模式去理清兇手的行為模式。
每一個刑事案件都會給當事人的心理乃至社會帶來傷害,面對這類案件,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嘗試著去了解更多,思考更多,就能站在根源性的角度提前發現一些類似於讓罪惡的種子發芽的土壤,這對於犯罪的矯治、預防都是有莫大好處的。再者,通過閱讀本書,你會對那些窮凶極惡的兇手有一個全面的認知,這也有利於你在生活中認清並遠離那些戴著好人面具的潛在犯罪人,在面對危險的時候儘量保持鎮定自若。

作者簡介

梵聞三千(Moriarty K),知乎法醫學話題優秀答主,冬粉23萬 ,獲得30萬 次贊同,“萬惡之地”微信公眾號主理人。專業方向為偵查學,輔修犯罪心理學和法醫學,日常工作是跟隨當地刑警一線辦案,跟蹤調查的案件超過百起。善於詳細記錄案件,梳理重大案件的線索和犯罪心理過程,具有很強的案例分析能力。用一支筆,繪盡世間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