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榮昌縣天主教堂

重慶榮昌縣天主教堂

重慶榮昌縣天主教堂建成於1915年,是利用“余棟臣教案”的賠款修建。教堂位於榮昌縣城後西街,主體為哥德式建築風格,由聖堂主體樓、神父樓和教會學校三部分組成,後多遭破壞、占用,現存約四分之一。重慶榮昌縣天主教堂解放後被徵用,1980年恢復宗教活動。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電影《1942》曾在此取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榮昌縣天主教堂
  • 成立時間:1915年
  • 位置:榮昌縣城後西街
  • 風格:哥德式
  • 組成:聖堂主體樓、神父樓和教會學校
  • 榮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教堂歷史,教堂故事,地理位置,

教堂歷史

重慶榮昌縣天主教堂俗稱榮昌天主堂,位於重慶市榮昌縣城後西街。該教堂於1915年由法國人設計並修建,主體建築為歌特式建築,是目前西南地區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教堂。
重慶榮昌縣天主教堂重慶榮昌縣天主教堂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在四川省大足縣龍水鎮教會與當地舉辦的迎神活動產生衝突,以挑煤為業的余棟臣組織當地數百民眾殺死教民12人,打毀教民房屋二百多家,並焚毀教堂。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余棟臣教案”,清政府為此賠付5萬兩白銀。法國天主教會決定,用這筆錢在榮昌修建新教堂,就是現在的榮昌天主堂。
主持修建天主堂的是兩位法國神父季伯吉和莫神父,他們專門請法國的設計師進行設計。教堂於1913年開工,1915年建成,由聖堂主體樓、神父樓和教會學校三部分組成。現在雖然只有二千多平方米,不及建成時的四分之一,但依然是重慶和西南地區保存最完好的天主教堂。
榮昌天主堂的落成在當時是個大事,不僅因為這是震動全國“余棟臣教案”的產物,而且因為其鐘樓80米的高度,當時在全國亦實屬少見。

教堂故事

“余棟臣教案”催生的教堂
中法戰爭(1884~1885)後,法國教會勢力在中國恣意橫行,四川大足人民起而反抗而釀成的案件。為當時重大教案之一。其時,大足縣龍水鎮民眾出於對侵略勢力的憤恨,曾兩度於靈官廟會時拆毀法國天主教堂。1890年該堂重建後,法國傳教士強迫知縣禁止迎神賽會。同年8月4日的靈官廟會被迫取消。但到場民眾仍然很多,擁到教堂與守護教堂的團勇發生毆鬥,一平民被殺。教徒仗勢放火燒毀民房,激起公憤。民眾當即搗毀教堂三處,公所、醫館各一。傳教士逼迫知縣懲辦“凶首”。縣令認為三次打教皆為富紳蔣贊臣指使,遂派兵捉拿。蔣避於其表兄余棟臣家。余即約同餘翠坪、余海坪、唐翠屏、李玉亭、李尚儒等組織煤窯紙廠工人和挑販百餘人起事。8月8日余翠坪率人進攻龍水鎮,殺死教民11人,毀房200餘家。鄰近的馬跑場、蔣家壩民眾,也焚毀教堂,群起回響。四川總督劉秉璋派桂天培帶兵到大足鎮壓。嗣後,蔣贊臣投降官軍,而余棟臣則率軍轉入山區堅持鬥爭。1893年,重慶關道張華奎與法國主教舒福隆議定,以賠償白銀5萬兩修建教堂,並允諾緝捕余棟臣結案,這即是歷史上著名的“余棟臣教案”(又稱“大足教案”)。而重慶榮昌縣天主教堂也正是利用了這次教案的賠款所建。
重慶榮昌縣天主教堂
法國機械鐘報時九十年
重慶榮昌縣天主教堂的主體鐘樓里還有當時專門從法國運來的報時鐘。雖然使用了將近百年時間,除了定期上些潤滑油外,從來沒有修過。只在教堂修繕時,怕灰塵污染齒輪,才會停止使用一段時間。
重慶榮昌縣天主教堂
20世紀初的榮昌城裡,有錢人家記時靠的是沙漏或者點香,一般老百姓只能看天估計時間。當榮昌縣天主堂的報時鐘第一次響起的時候,人們都在不知所措地議論,這如同響雷似的東西是否西洋人的“妖物”?逐漸地,大家發現這妖物不過定時響起,沒有對誰造成傷害。而且,這響得如同打雷的大鐘準時得厲害,每半小時報時一次,從未出過差錯。根據報時鐘響來分配自己一天的時間,成了榮昌人的習慣。
歷經磨難的教堂
1980年12月8日,榮昌天主堂重新啟用,同時成為榮昌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近百年的建築屹立不倒,保存之完好,在重慶、全西南地區同時期教堂中是十分罕見的。
但榮昌天主堂同樣經歷太多的的磨難:1922年被雷擊,解放後教堂一度被有關單位徵用,其間,取消了一切宗教活動,1976年又遭到特大風暴襲擊,1999年和2001年,教堂兩次受到地震的危害,原高80米的鐘樓頂部垮塌,重修後只有49米。當地的一位老教友說道“近百年的風雨給教堂帶來了傷害,一度使榮昌天主堂老態盡現,讓人擔心其‘命不久矣’”。
2009年初,榮昌縣有關部門向重慶市文物局申請專項資金,加上縣財政補貼和榮昌縣天主教三自愛國會自籌,總計20餘萬元,在10月對教堂進行了修復和維護。

地理位置

重慶榮昌縣天主教堂
重慶榮昌縣天主教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