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忠縣古石屋群”分布於忠縣塗井鄉友誼村五社牟間山對面的天池山上,共發現48座神秘古石屋,大多彼此連線,最大石屋的面積為30平方米左右,最小石屋的面積也有7平方米。這些石屋建造在巨型石頭內部,石屋的矩形屋門寬約1米,高約1.5米。多數石屋為“單間”,內部面積約8平方米左右,內有灶台、鍋狀石坑,頂部有鑿過的痕跡。個別石屋為多間、多門。石屋群的修建年代和用途尚未可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忠縣古石屋群
- 詳細地址:忠縣塗井鄉友誼村
- 內部面積:約8平方米
- 石屋面積:7平方米(最小)
古屋簡介,內部構造,民間傳說,用途猜測,棄老洞,崖墓群,
古屋簡介
古屋 位於三峽庫區腹地的重慶忠縣,日前在長江北岸的塗井鄉境內發現48座神秘古石屋。這些石屋建造在巨型石頭內部,其修建年代和用途尚未可知。
最近的石屋距離長江不到1公里,站在石屋前能清晰地看到長江內舟船穿梭。每間石屋都建在一個巨型石頭內部,石屋外形風化嚴重,但石屋整體仍保存完好。石屋的矩形屋門寬約1米,高約1.5米。多數石屋為“單間”,左右,內有灶台、鍋狀石坑,頂部有鑿過的痕跡。個別石屋為多間、多門。內部面積約8平方米
據介紹,當地人沒有開鑿石屋居住的習慣。目前沒有查到相關文字記載,該縣擬邀請專家對石屋進行鑑定。
有人懷疑它是“棄老洞”,有人覺得它是唐代的軍事基地,有人認為它是崖墓群,也有人斷定它是古代巴人聚居的地方……位於重慶市忠縣三峽橘海與天池山景區間的石屋群,一直以其神秘的色彩,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探訪者。
內部構造
山頂上的“蒙古包”
號稱“半城山水滿山橘”的忠縣,位於三峽庫區腹地,自然風光旖旎,歷史文化悠久,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澱,形成了石寶寨、白公祠、天池山等讓人稱奇的人文景觀。
石屋群分布於忠縣塗井鄉友誼村五社牟間山對面的天池山上。爬上天池山山頂,一塊面積約為3000平方米的平壩便是石屋群的藏身之處,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座蒙古包。走近便會發現,這一個個所謂的蒙古包竟是一塊塊被鑿空的巨石。據介紹,石屋群共有48間,大多彼此連線,最大石屋的面積為30平方米左右,最小石屋的面積也有7平方米。
現場所見,這裡的每塊大石頭裡面幾乎都有一間石屋,稍大一點的石頭裡面甚至被鑿刻出兩間以上的屋子,每間石屋彼此相連。與此同時,每間石屋內均配備有相應的灶台、石碗、石床等,灶台規格不一,而讓人驚訝的是石床的規格卻十分統一:長約1.5米,寬約1米,高1米左右。
因此,世居當地的村民根據石屋的內部構造及格局,將這些石屋劃分為洗澡間、會客室、首領屋、倉庫等。另外幾間石屋外的正上方還雕刻有猛獸老虎、獅子等圖案,旁邊還留有歪歪曲曲的疑似象形文字的符號。
民間傳說
關於石頭的傳說
這些在村民眼中普通的石頭,竟然還曾招來過盜墓賊。2011年,人們在一間石屋邊上發現了盜墓賊挖的洞,究竟有沒有珍貴文物流失,不得而知。其實,盜墓賊的出現與當地關於石屋的各種傳說不無關係。也正是這些傳說,讓這些石屋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教師吳壽萬是村里為數不多的文化人,據他介紹,在48間石屋中曾發現48個石制燈碗,但現在已經全部不知去向。在其中一間石屋屋頂,有一處神秘的“仙人池”,當地村民盛傳這是仙人在此沐浴之地。吳壽萬說,“仙人池”海拔高度為350米左右,而長江海拔只有175米左右,兩者落差175米,可水池中的水卻是隨著江水同漲同落,從未乾涸過,讓人費解。而“蛻皮槽”讓人“返老還童”的傳說,也被村民們傳得神乎其神。在離石屋群外300米左右的地方,一個長約1米,寬約60厘米的石槽,從地面傾斜延伸至深約30厘米的地下,村民稱其為“蛻皮槽”。相傳人衰老後,只要在“蛻皮槽”裡面躺上一段時間,褶皺的皮膚便會達到吹彈可破的效果,有返老還童的功效。
用途猜測
棄老洞
石屋群與“棄老洞”
石屋群也引起了廈門歷史學者黃紹堅的注意,“從圖片上看,石屋群造型與棄老洞頗有幾分相似之處。”
何為“棄老洞”?黃紹堅介紹,在湖北鄖縣等地有大量“棄老洞”的存在以及廣為流傳的“棄老傳說”。在遠古時期,“棄老洞”用於安放那些年滿60歲的“負擔”老人。洞的面積很小,僅能蜷身,在洞底部內側有一個等邊三角形石孔,邊緣鋒利,剛好能容得下一個成人的頭顱。據說,石孔是供窯洞中老人自殺用的。在遙遠的古時,“棄老洞”將插門槽和門栓洞都鑿刻在窯洞外,被反鎖在洞內饑寒交迫的老人受不了時,便仰身躺下,將頭伸進石孔中,面朝上一頂,鋒利的石棱便幫老人結束生命。
為一探究竟,黃紹堅曾專程趕往重慶忠縣石屋群。親眼目睹神秘石屋群的那一刻,黃紹堅立即否定了“棄老洞”的論斷。48間石屋群雖大小樣式各異,但顯而易見是精心設計的活人居住場所,不僅有屋子,而且還設有澡堂、水池、灶台等。實地考察後,黃紹堅認為這神秘石屋疑是唐代反對李淵黨派的軍事基地。因為在石屋中,有煮大鍋飯的地方,也有儲藏彈藥的地方,甚至還有兩間放哨的石屋。
崖墓群
其實是處崖墓群?
重慶市文物考古所研究員林必忠也對石屋進行過詳細的考察,他認為:“這是一個大型崖墓群。”在他看來,這個崖墓群的墓口處有幾個文字,雖然被風化模糊不清,但從輪廓上可看出應是漢代隸書。另外,還有一個墓的規格很高,它墓室的後壁有四個高浮雕,從形狀判斷與神獸有關,這四個神獸應該是漢代比較流行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綜合以上特徵判斷,這個崖墓群應該是建成於東漢之六朝,距今已有千餘年歷史。
從巴人的發展軌跡看,殷商開始往後的千百年間,巴人的足跡遍及半箇中國。巴楚兩國相爭時期,巴國如日中天,一度在長江邊上(現忠縣)建都。據記載,大約兩千多年前,現在的重慶、湖北、四川境內曾生活著的巴人族群卻突然神秘消失了,留給後人無盡的想像。
然而,從石屋群的發現到現在,關於它的"身世"之謎一直處於爭論之中。目前忠縣正在打造三峽橘海到石寶寨沿線的旅遊景區,48間石屋群恰好在兩個景區之間,因此未來可能會對石屋群進行開發,變成一處旅遊景點並對此進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