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弔腳樓營造技藝
- 非遺級別:市級
- 批准時間:2009年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重慶弔腳樓營造技藝,重慶市傳統技藝,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09年,重慶弔腳樓營造技藝入選重慶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史淵源重慶位於青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帶,四川盆地的東南緣,是中國西部著名的山水城市和歷...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湖北鹹豐縣、湖南省永順縣、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吊腳樓立於平地,吊腳半邊樓建於傾斜度較大的山坡上,後半邊靠岩著地,前半邊以木柱支撐,樓屋用當地盛產的木材建成。坡面開成上下兩級屋基,下級豎較長柱,上級豎較短柱,使前面半間樓板與後面半間...
《吊腳樓民居營造技藝》是2018年中國電力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王紅英,吳巍,郭凱。內容簡介 吊腳樓民居作為中國古老建築風格的代表之一,其中飽含了大量中華民族的民間智慧。本書以吊腳樓民居為切入點,從吊腳樓民居的形式分類、風格特徵、吊腳樓生態文化、特色村寨、保護性再生設計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吊腳樓民居的建造...
黃俊 黃俊,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縣級非遺傳承人。人物經歷 2007年從部隊退伍後,跟隨父親製作根雕。2018年,黃俊成為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萬桃元的徒弟,開始學習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製作吊腳樓要經歷選料、切割、平刨、壓刨、鋸料、打孔、精修、組裝等工序,全程不用釘子,全靠榫卯咬合加固。
《土家族吊腳樓》是2023年重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土家族吊腳樓——吊腳樓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場所,吊腳樓半為陸地,半為水。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中間為堂屋,左右兩邊稱為饒間,作居住、做飯之用。饒間以中柱為界分為兩半,前面作火炕,後面作臥室。吊腳樓上有繞樓的曲廊...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貴州省雷山縣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苗寨吊腳樓由“巢居”形式衍變而來,用竹、木搭建,建築下部呈鏤空形態,被稱為“半乾欄式”木結構建築,該建築類型以少數民族聚居區為主。2006年5月20日,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風雨廊橋位於重慶市黔江區濯水古鎮,風雨廊橋橫跨於阿蓬江上,長658米、寬5米,分為橋、塔、亭三部分 ,2017年8月28日,濯水風雨廊橋被中國廊橋協會授予“世界第一風雨廊橋”。濯水古鎮風雨廊橋橋身為純木製結構,建築材料之間以榫頭卯眼互相穿插銜接,直套斜穿,結構牢固精密。橋建有三層塔亭,兩側有約百扇可自由...
第十一章苗族吊腳樓傳統營造技藝的傳承 第一節傳承人現狀 一、代表性傳承人調查 二、工匠群體 第二節傳承人譜系 第十二章西江苗寨吊腳樓傳統營造技藝現狀及問題 第一節繁榮表象下潛在的問題 一、吊腳樓的弊端 二、新建築的介入 三、功能的改變 四、觀念的變化 五、傳承方式的脆弱 第二節影響苗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因素...
鉛錫刻鏤技藝,湖北省荊州市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鉛錫刻鏤技藝工序繁雜,一般要通過打擊、扭曲、編織、擠壓、刻鏤等手法,把平面紋飾和立體、扭曲、鏤空等造型結合起來,把器物形狀和動物形態結合起來,最終完成特定的模型。2011年5月23日,鉛錫刻鏤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
皮紙製作技藝,貴州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皮紙製作技藝是古老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用竹和楮樹皮製作的竹紙和皮紙是傳統手工紙的兩個重要品種。貴州為少數民族聚居區,該省的許多地區仍然保留著傳統竹紙和皮紙製作的古老技藝,其中尤以貴陽市香紙溝(布依族)、貞豐縣...
蠟染技藝(苗族蠟染技藝),流傳於苗族聚居區的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蠟染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民間傳統印染工藝之一,早在秦漢時代,苗族人民就已掌握了蠟染技術。珙縣苗族蠟染在四川苗族蠟染中獨樹一幟,清光緒《珙縣誌》記載:羅渡苗民取蠟熔而繪於布,染後煮布洗蠟,成蠟染裙。珙縣苗族蠟染以藍白兩色...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玉屏簫笛以一種特有的水竹為原料,經過取材、制坯、雕刻、成品4個工藝流程製作而成,製作工序繁多複雜,且均採用手工製作。2006年5月20日,玉屏簫笛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34。歷史淵源 ...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湖南省鳳凰縣、貴州省雷山縣地方民間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以銀料為原料,銀飾的式樣和構造經過了匠師的精心設計,由繪圖到雕刻和製作有30道工序,包含鑄煉、吹燒、鍛打、焊接、編結、鑲嵌、擦洗和拋光等環節。2006年5月20日,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
苗族織錦技藝,流傳於貴州省台江縣、凱里市、雷山縣的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據《峒溪纖志》記載:“黎人取中國彩帛,拆取色絲和吉貝,織之成錦。”織錦歷史最早可追溯至3000年前。20世紀80年代,黔東南地區的鄉村苗寨都盛行織錦之風。苗錦是苗族婦女利用當地所產的蠶絲、苧麻、木棉等纖維染彩而...
銀飾製作技藝(苗族銀飾製作技藝),貴州省黃平縣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苗族製作和佩戴首飾的歷史悠久。明代的《黔記》有相關的記載。苗族銀飾品種很多,包括項圈、銀釧、銀冠、銀花、銀腰鏈、銀鈴、銀耳環和耳墜、銀壓領和披肩及銀戒指和紐扣等等。苗族喜銀器,無論男女,戴用耳環相勸,婦女並戴...
彝族漆器髹飾技藝,四川省喜德縣、貴州省大方縣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彝族漆器髹飾技藝選用優質杜鵑木、酸枝木、樟木等為原料,經過鋸、刨、磨、粘等工序,然後在器形表面精心漆繪圖案紋飾最後完成一件漆器。2008年6月7日,彝族漆器髹飾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蠟染技藝,流行於貴州省安順市的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貴州省安順市的蠟染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裡的居民就已經掌握了蠟染製作工藝。安順蠟染主要分為苗族蠟染和布依族蠟染兩大類。苗族蠟染在安順38個苗族支系中均有分布,所染圖案豐富多彩,包括古老傳說和原始認知等內容,集中反映了古代...
董經龍 董經龍,建造師,重慶渝中區人,重慶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重慶弔腳樓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自幼跟隨師傅學習土家族吊腳樓建造技藝,20歲便獨自掌墨。他獨立設計修建出的吊腳樓造型獨特,結實耐用,美觀大方。他常被各村寨和周邊風景名勝區請去修建吊腳樓,曾在湖南湘西、張家界、湖北恩施、重慶秀山、貴州松桃等地修建數百棟吊腳樓,讓吊腳樓作為土家族的民族符號被廣泛傳播。彭善堯設計建造的吊腳樓形式多樣,有“...
萬桃元,男,土家族,1956年2月出生,湖北省鹹豐縣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吊腳樓建築師。人物經歷 萬桃元14歲隨外公屈勝學習木工,後與萬澤寬、李孝和一起修建吊腳樓。因天資聰穎,善動腦筋,很快成為遠近有名的掌墨大師傅。他參與修建過近二十幾棟吊腳樓房屋,其中有十...
鹹豐縣隸屬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西大門。縣名取“鹹慶豐年”之意,古有“荊南雄鎮”、“楚蜀屏翰”之譽。位於鄂、湘、渝三省(市)邊區結合部,距州府所在地恩施98公里,距重慶市黔江區53公里。地處武陵山東部、鄂西南邊陲;扼楚蜀之腹心,為荊南之要地。縣政府駐高樂山鎮。鹹豐縣國土總面積...
1189 Ⅷ-209 雁門民居營造技藝 山西省忻州市 1190 Ⅷ-210 石庫門裡弄建築營造技藝 上海市黃浦區 1191 Ⅷ-211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湖北省鹹豐縣,湖南省永順縣,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1192 Ⅷ-212 維吾爾族民居建築技藝(阿依旺賽來民居營造技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 ...
17 Ⅰ—17 走馬鎮民間故事 重慶市九龍坡區 18 Ⅰ—18 古漁雁民間故事 遼寧省大窪縣 19 Ⅰ—19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20 Ⅰ—20 譚振山民間故事 遼寧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間歌詩 河北省河間市 22 Ⅰ—22 吳歌 江蘇省蘇州市 23 Ⅰ—23 劉三姐歌謠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 ...
除了女書表演,遊客還能欣賞到多位國家級工藝大師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精彩表演,他們將演示釉下五彩瓷、棕編等民間工藝品的手工製作技藝。重慶 奧運期間,100多平方米的重慶小屋將成為向世界介紹重慶的重要舞台。展板展示部分以文字、彩圖、實物的形式,集中展示了重慶市九龍坡區走馬鎮民間故事、石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