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環境監測中心

重慶市環境監測中心、重慶市環境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心(院)”)始建於1976年4月,直屬於重慶市環境保護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環境監測中心
  • 成立時間:1976年4月
  • 類型:職能機構
  • 內設機構:辦公室等
服務領域,科研成果,榮譽稱號,機構職責,監測及科研能力,部門設定,

服務領域

中心(院)已通過國家實驗室資質認定(計量認證),具備甲級環境影響評價、環境污染治理、環保專項設計、工程監理等資質。當前可向社會提供的環境監測服務有:建設項目環境驗收監測、室內環境檢測、污染源委託監測和監督監測、排污申報覆核監測、環境質量監測、環境污染事故監測、環境污染糾紛仲裁監測等。同時,針對重慶市區域環境和環境管理問題,為政府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決策提供環境科學依據,為政府實施有效的環境
地圖

科研成果

“十一五”以來,先後承擔了國際合作項目8項,國家級項目20項,地方部門項目150餘項,榮獲國家教育部一等獎1項,環境保護部二等獎4項、三等獎4項,重慶市科學技術進步獎2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350餘篇,由我院主研的重慶市“藍天行動”、“碧水行動”、“綠地行動”、“寧靜行動”得到了全面深入地實施,為重慶市政府成功實施四大環保行動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技術保障。

榮譽稱號

中心(院)自建立以來,曾被環境保護部、重慶市人民政府等部門授予各種先進稱號,如全國優秀環境監測站、全國環境監測優質實驗室、全國環境保護科技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環保科研院所前十名、全國環保系統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體、全國抗震救災先進集體、重慶市五佳科研院所、重慶市公益性院所科技產出第一名、重慶市文明單位、重慶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光榮稱號。在2010年舉行的第一屆全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中,獲得團體二等獎、直轄市和西部地區唯一獲獎的優異成績;在2011年舉行的“重慶市首屆環境影響評價綜合業務競賽”中,中心(院)獲得團體和個人第一名,被重慶市環境保護局、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重慶市總工會聯合授予單位“重慶五一勞動獎狀”和個人“重慶五一勞動獎章”。

機構職責

中心(院)主要承擔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監測;承擔重慶市各區縣環境監測站及行業環境監測站的業務指導、質量管理和技術培訓等工作;開展環境保護科學研究,環境保護工程設計,污染防治技術研究;開展環保產品研製、開發、套用;開展環境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上市公司環境保護核查等環境科技諮詢服務。為本市的環境管理和決策提供技術監督、技術支持和技術服務,是全市環境監測系統的網路中心、技術中心、信息中心和培訓中心,也是全市環境科技創新中心(環境科學研究與創新、環境標準研究和制訂、環保技術集成與示範、推廣與轉化)、環境諮詢服務中心、高級環境科研人才培養基地。

監測及科研能力

中心(院)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當前已成為集環境監測、環境科學研究、環境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環境污染治理技術開發與工程設計、環保科技產品開發於一體的綜合性環境監測、環境科學研究機構。形成了由環境監測、水環境研究、大氣環境研究、生態環境研究、噪聲污染防治研究、環境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清潔生產諮詢、環境污染處理處置工程技術研究等組成的學科體系;建成一支專業齊全、結構合理,能夠承擔國家大型科研項目的科研隊伍。
中心(院)屬全國環境監測一級站,擁有三重四極桿氣質聯用儀、離子阱氣質聯用儀、液相色譜儀、電漿發射光譜儀、自動索氏提取器儀、熱脫附儀、蘇碼罐熱解吸儀等世界先進的儀器設備2500餘台套;建成國家二惡英監測中心西南分中心,具備開展大氣、水、廢水、土壤、飛灰、生物等各類介質中二惡英的監測分析能力,監測項目近400項,監測項目覆蓋重慶市適用排放標準和環境質量標準的全部監測因子;配備了流動監測車,建成集應急監測、監督性監測、線上比對監測等多功能現場監測為一體、平戰兼顧的流動實驗室,基本實現環境質量流動監;建成較為完善的環境空氣、水質和噪聲自動監測網路。構建了包括無機常規因子和有機因子的大氣超級站和水質超級站。空氣品質自動監測站覆蓋全市各區,擴展到56個;水質自動監測站擴展到12個;建成主城區噪聲自動監測站21個。同時,構建了環境質量自動監測(控)網路平台,實現全市範圍內全部空氣自動監測站、水質自動監測站、噪聲自動監測站信息的統一採集、監控、管理和展示。

部門設定

中心(院)現有職工197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78人,正高級工程師19人,高級工程師62人;享受國家政府津貼專家5人;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86人。內設行政辦公室(人事科)、黨委辦公室、財務科、總務科、技術業務管理科(總工辦)、科技環評管理科、信息綜合室、質量管理室、應急監測室、化學儀器分析室、自動監測室、驗收監測室、水環境研究所、大氣環境研究所、生態環境研究所、環境規劃所、環境諮詢與工程技術中心等23個科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