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忠縣金雞鎮黃龍社區

重慶市忠縣金雞鎮黃龍社區,位於黃龍場周圍,金雞鎮南部。該村屬典型的深丘壑谷山區,海拔500—600米,平均海拔550米左右,土質屬於冷沙和大土泥土壤,耕地面積5437畝,其中田1465畝,地3972畝,年產值1250萬元,人均收入3042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忠縣金雞鎮黃龍社區
  • 地理位置:黃龍場周圍,金雞鎮南部
  • 地裡面貌:深丘壑谷山區
  • 平均海拔:550米左右
簡介,發展歷史,所獲榮譽,

簡介

黃龍村位於黃龍場周圍,金雞鎮南部,距金雞鎮6公里,距縣城67公里,與獅王村、桂林村、活龍村、傅壩村、新學村等挨界,2003年由月台村、團石村、黃龍村合併而成,下轄7個村民小組, 807戶,人口3007人。該村屬典型的深丘壑谷山區,海拔500—600米,平均海拔550米左右,土質屬於冷沙和大土泥土壤,耕地面積5437畝,其中田1465畝,地3972畝,年產值1250萬元,人均收入3042元。該村幅員8.8平方公里,森林1320畝,其中經濟林木280畝;年日照1320小時,降雨量1000毫米,無霜期320天左右。黃龍村溫熱涼寒,四季分明,屬亞熱帶東南季風氣候,適宜多種經濟作物生長,全村種“渝黃一號”油菜500畝、“渝豆一號”大豆470畝,種黃金梨200畝、桑樹380畝,養雞、養蠶、養豬已成為養殖的主體,盛產紅薯、玉米、土豆、小麥、水稻等多種農作物。

發展歷史

解放前,黃龍村唐伯權、唐孝志兩家地主有1000多擔租,有毛家街、壽嘴、新屋院子、楊家灣四個大院子,農民靠租田地做長工渡日,受盡剝削,艱難度日。
解放後,從單幹至互助組,過渡到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再到高級合作社,把農民分散的土地納入集體耕種經營管理,但是品種老化,耕種方法陳舊,缺乏肥料,導致廣種薄收,人民生活過得仍不滿意。
公社化時期實行軍事化管理,全民皆兵,準備打仗,各區隊(稱營、連),各生產隊(排)和小組(班),這時期還抽調一部分強壯人員到金雞河水壩、黑水灘等地大煉鋼鐵,大肆砍伐樹木煉鐵,造成道羅灣、里山溝、曾家寨、胡家溝等10多處大片樹木被砍光,森林遭受到嚴重的破壞。一個生產隊為一個一伙食團,實行“吃飯進食堂,出工聽鑼響,上坡一條龍,收工一窩蜂”,“乾不乾,三頓飯,婦女幹活九分半”,加上60年至63年連年自然災害,人們吃飯靠供應,用錢靠救濟,生活十分困難,1961年黨中央糾正了錯誤路線,撤銷集體食堂,分糧到戶,給每人劃得菜園地(自留地)7.5丈至8丈。
改革開放以後,糾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路線,及時撥亂反正,對內堅持搞活,對外改革開放,1981年土地全部下放到戶,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正確路線指引下,黃龍村的農、林、牧、副業得到全面發展。
農業高產 改革耕作技術,實行科學種田,推廣優良品種,增施農用化肥,加強對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確保了糧食高產與穩產。1959年,光明國小(黃龍村國小)種出一棵全國著名的“油菜大王”,高3.2米,結莢66300個,產籽4.13公斤,當年逐級運送到北京,少先隊中隊長謝必吉、但功吉出席了北京的表彰大會。
1981年開始停種高桿水稻,推廣雜交稻良種,小麥、玉米、大豆、油菜、花生也都優良化,到2004年,水稻畝產量由集體化開始時的三、四百斤,增加到八、九百斤,甚至超千斤。
農田建設 黃龍村地處山丘地帶,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占耕地面積的16%,荒山荒坡850畝,占幅員面積的6.3%。該村山高路陡,七溝八梁,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比較嚴重,自然條件十分惡劣,30%以上的田地屬望天丘,靠天吃飯,抗災能力弱,一遇天災就減產或無收。解放後,新修了一部份塘堰,但遇嚴重天旱也無法戰勝,70年代後,村支兩委帶領全村人民宣起農業學大寨的高潮,成立了農田基建隊,將荒山荒坡改造成良田良地。原光明大隊在老娃山、芋子岩溝改造梯田50多畝,黃龍大隊在油房溝、子彎造梯田60多畝,興隆大隊在石孔灣、義和溝改造田地80多畝,新修山坪塘50多口,蓄水45萬立方米,光明小二型水庫蓄水24.5萬立方米,紅旗水庫蓄水18.5萬立方米,修渠堰3600多米,過路灌溉面積1400多畝,增強了抗災能力。近年來,該村分別在4、5、6農村合作社的青山遍、光華山進行土地整治,在坡地用石條砌成梯田或梯地防治水土流失,大力修築人行路、排水溝、蓄水池和環山堰,把一片片貧瘠土地改造成高產的良田良地。同時投資2600餘萬元大力改善水利設施,共整治山坪塘50多口,整治水庫一座,修提灌站3座,修排水堰7公里,修排污池5個,溝25000米。
林業畜牧 林業:村民在荒山承包土地,房前屋後大量種植松、柏樹及其它樹苗,在短短的一二十年間,荒山變成樹林,房前屋後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修房有料了,燒柴不愁了,僅2000至2006年,黃龍村就植樹造林1700畝。
牧業:該村大力發展畜牧業,以前一戶一頭牛、一頭豬,而現在有的戶養兩三頭牛,十幾頭豬。2003年,20餘養羊大戶投資30萬元發展養殖山羊1800隻;投資25萬元建養桑基地社4個,建蠶房90個,定植桑園90畝,定植桑樹144000株,在1、2、3、4社發展蓮藕40畝。養殖大戶陳忠強、蔣道志等養雞8000多隻,養鴨15000多隻。養魚10000尾以上,養牛1260頭,養豬13458頭,2005年,30%以上農戶收入上萬元,10%的農民購買了農用機器。
普及教育 1965年以前,黃龍村只有黃龍場國小校和光明村小,學生念完初小(1—4年級),得經過考試才能念高小(五、六年級),高小畢業後,要經過更嚴格的升學考試,才能升入三匯中學讀國中,當時升學率只5~10%左右,致使該村文化素質較低,在青壯年中,高中生只有12人,國中生65人,小學生389人,文盲181人,文盲占人數的6.1%。70年代後,在黨中央號召大辦教育,滿足民眾子女就近入學的要求下,黃龍村人民辦學熱情十分高漲,2002年,投資25萬元,對光明村國小進行兩次校舍改造或擴建,把國小全部拆建為一樓一底10間教室,建築面積700平方米,操場1000平方米,並將光明村小更名為黃龍村小,現學齡入學率均達到100%,國中升學率達85%以上,高中和職高升學率80%以上,從2000年起,40%的高中畢業生升入大專院校。2006年陳浩同學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
醫療衛生 1958年,黃龍場設立了第一個醫療保健室,60年代改為黃龍醫院,70年代,各村成立合作醫療,由赤腳醫生為主體,為廣大民眾防病治病,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的問題。原興隆村陳忠學、劉光玉,光明村陳建平、胡顯玉,黃龍村陶斯長等都是民眾推薦,衛生部門培訓的赤腳醫生,其中陳建平曾兩次被選派到縣人民醫院進修學習,成為馬灌區衛生系統業務技術骨幹。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為解決農民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對農村農民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改革,農民每人每年繳10元錢,中央和地方財政補助35元,農民看病住院有依託,確保了人民身心健康。現已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20278人,占全鎮人口80%以上。
道路交通 70年初期,黃龍公社黨委組織全社人民修通了泰回(泰來—黃龍—回龍橋)公路,促進了貨物流通和經濟發展,結束了人民肩挑背磨的歷史。1998年黃龍村支兩委牽頭,總投資65萬元,修通了金黃公路,原團石村修通了黃龍至朝門口公路2公里,大丫口至聖燈寺至團石壩公路2.5公里,月台村修通了石孔灣至老關坪至芋河溝,石孔彎至小壩子至田家寨至新院子至吊嘴至黃桷樹兩條公里14公里。現全村購買貨車2輛,客車2輛,機車70多輛。
村社三通 2000年以來,村委村支部與相關部門協調,跑資金,全村開通了有線電視,後改裝加密電視,同時,安裝固定電話560戶,占全村70%以上,被萬州移民開發區雙村領導小組評為電話村。開通行動電話212部。
2002年全村進行了農網改造,實現了城鄉同網同價,受到民眾歡迎。
飲水工程 “黃龍場乃乾坡坡,一遇天旱無水喝,吃水必到油房溝,來回就走四里多”,這是對黃龍場缺水的真實寫照,而黃龍場又是黃龍公社的辦公地,有機關、學校、單位和場鎮居民1000多人,為解決場鎮居民飲水問題,1976年黃龍村自籌資金3萬元,上級撥資金7萬元,修建了蓄水池一個,提灌站一座,將油房溝金雞河的水抽到揚程高220米的蓄水池,管道2500米,安裝了自來水,在金雞鎮最先安裝了自來水,解決了飲水難的問題。
2003年,仍由村委會籌集資金,安管道7500米,將梁平縣鐵門鄉老龍洞天然礦泉水引到了黃龍村,該村還修建了大小不等的蓄水池100多口,解決了全村90%以上和鄰村民眾人畜飲水難的問題。
新村建設20年前,黃龍村的前身月台村是全縣貧困村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村支兩委帶領全村人民艱苦奮鬥,大步奔向小康,1997年9月,該村被忠縣人民政府命名為小康村;2002年至2003年,黃龍村在黃龍場丫口、花墳彎新修了居民點和一條新街,修村委辦公樓1200平方米,有會議室、村辦室、衛生室、文化室和閱覽室,達到了“三室八有”的標準,2006年黃龍村被忠縣縣委、縣人民政府納入重慶市新農村建設推進村計畫。
黃龍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眾無不感謝黨中央和各級政府為民所辦的好事,使黃龍村人民真正走上了“吃有油,住有樓,穿有綢,農閒出門搞旅遊”的小康生活。村支兩委受到人民民眾的好評和愛戴。支書張永倫被選為忠縣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2003年被縣委縣府評為先進個人,原村長陳廷樹全心全意為村民辦實事辦好事,2006年2月,因操勞過度,奔波在路上的主任倒下了,經多方搶救無效死亡,陳廷樹死後,忠州通訊社、忠縣電視台以《生為千百村民操勞,死後千人上路送行》的標題登載或播放了他的事跡。金雞鎮黨委、政府作出了號召全鎮共產黨員、廣大幹部民眾向陳廷樹學習的決定。

所獲榮譽

1997年後,黃龍村獲獎情況:
1997年9月被忠縣縣委、縣府命名為小康村
1997年12月被忠縣縣委評為先進黨組織
1998年7月被忠縣縣委、縣府評為五好村
1998年12月被萬州移民開發區雙村工程領導小組評為電話村
2004年7月被忠縣縣委授予先進黨組織
2006年10月被忠縣縣委、縣府評為“十五”扶貧工作先進集體。
2007年3月被重慶市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命名為“重慶市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