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開展2013年糧食穩定增產行動的意見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開展2013年糧食穩定增產行動的意見》是重慶市人民政府於2013年3月4日發布的,發文字號“渝府辦發〔2013〕46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開展2013年糧食穩定增產行動的意見 
  • 發文機關: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 發文字號:渝府辦發〔2013〕46號 
總體要求,工作重點,政策保障,組織領導,

總體要求

渝府辦發〔2013〕46號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
為切實抓好糧食生產,實現我市糧食基本自給目標,經市政府同意,現就開展2013年糧食穩定增產行動提出如下意見:
認真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中發〔2013〕1號)和市委四屆二次放大法阿斯達全委會精神,以穩定糧食供給為核心,以提高種糧效益為重點,以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和推進科技進步為動力,大力發展特色糧食產業,千方百計實現糧食穩定增產、保證全市口糧基本自給、促進農民種糧增收,確保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330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100萬噸以上。

工作重點

(一)穩定糧食播種面積。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將基本農田落實到田塊和農戶,嚴格控制建設用地占用基本農田,確保全市基本農田面積穩定在2750萬畝以上。加大宣傳引導和生產指導力度,鼓勵農民擴大糧食播種面積。進一步調整種植結構,穩定水稻、玉米播種面積,擴大特色薯類、甜糯玉米、小雜糧等效益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實施耕地輪作,推行增、間、套作,推廣糧經複合種植模式,提高耕地複種指數,努力實現耕地滿栽滿插。大力發展晚秋糧食生產,促進增產增收。通過組織代耕代種、引導土地有序流轉等措施,盡力減少耕地撂荒,確保耕地撂荒率控制在1%以內。
(二)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紮實推進國土綜合整治、農業綜合開發和土壤改良,完善田間種養配套設施,全市新建高標準農田150萬畝,改造中低產田20萬畝以上。大力推進中小型灌區續建配套,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防治、“小農水”重點縣等工程建設,不斷提高防禦洪旱災害能力。加強糧食流通設施建設,最佳化倉儲設施布局。繼續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配方施肥用量達到化肥使用總量的12%以上。擴大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實施範圍,進一步增施有機肥,逐步減少化肥施用量。
(三)打造規模化高效糧食功能區。在大足、潼南等18個區縣,以推行稻―油(菜)、中稻―再生稻模式為主建設500萬畝優質商品糧基地和10萬畝有機水稻基地。發展200萬畝優質菜用及加工型薯類基地、30萬畝鮮食及加工甜糯玉米基地、100萬畝特色飼料玉米基地,因地制宜發展20萬畝釀酒高粱及再生高粱、10萬畝蕎麥、100萬畝綠色生態小雜糧等特色效益糧食產業基地。
(四)紮實推進糧食高產創建。在更大規模、更廣範圍、更高層次上推進糧食高產創建工作。在32個區縣(自治縣)建立260個左右萬畝糧食高產示範片,選擇2個縣和9個鄉鎮整建制開展糧食高產創建工作。依託高產創建探索糧食增產模式,充分挖掘我市糧食生產潛力,帶動大面積平衡增產。促進良種良法入戶到田,推廣機械化生產技術,支持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展代耕服務。大力推廣糧食生產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和主體模式,高產創建示範區新品種供種率、新技術到田率、新模式普及率達到100%,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實現全覆蓋,全市糧食主產區優良品種普及率達95%以上、適用增產技術推廣面達85%以上。在巫溪縣啟動現代馬鈴薯增產模式攻關。在江津區、永川區、大足區、銅梁縣、開縣5個區縣啟動再生稻振興計畫,推廣套用中稻―再生稻兩季綜合高產高效技術,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
(五)深入開展農業科技服務。積極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加快構建以產業為導向、大企業為主體、大基地為依託、產學研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加強高產、優質品種選育,加快良種更新換代,努力提高糧食良種化水平,持續挖掘良種增產潛力。著力抓好水稻集中育秧、機插秧、玉米地膜覆蓋、秸稈還田、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等關鍵技術推廣套用。加快建設農民“田間學校”,培育科技示範戶2萬戶,培訓農民100萬人次以上。繼續深入推進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和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產業鏈示範,建設一批現代糧食產業示範基地。
(六)著力保障農資供應。加強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調運和儲備,加大種子、化肥、農藥、柴油等農資庫存數量和價格監測力度,及時發布市場信息,調節市場供應,充分保障農資市場供應,保持農資價格基本穩定。深入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制售假劣農資、哄抬農資價格等違法行為,維護農資市場秩序,保障農民權益。
(七)狠抓防災減災工作。進一步完善糧食防災減災和有害生物災害防控預案,強化稻水象甲疫情監測預警,堅決避免疫情擴散暴發成災。加強幹旱、洪澇、低溫凍害、病蟲害等各類災害監測預警,全市建立50個病蟲鼠害重點監測站,完善農村防災減災組織體系與工作機制。推進農村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及時發布預警信息,適時啟動突發災害應急回響。強化防災減災技術推廣,重點抓好伏旱、低溫連陰雨等災害的防禦工作,推廣覆蓋保墒等抗旱增產關鍵技術。大力推進重大病蟲害統防統治,新培育專業化防治組織227個,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20%。狠抓災後生產恢復,搞好災後種子、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調劑供應。
(八)探索培育新型種糧主體。繼續鼓勵和引導農民流轉土地,落實種糧大戶補貼政策,培育更多種糧大戶、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支持農民合作社、農業行業協會、專業服務公司、農民經紀人、涉農企業開展農機作業、農資配送、病蟲害統防統治、產品行銷、全程託管等農業生產經營服務。探索建立以土地、資金、技術等多種生產要素入股的新型農村股份合作社,實現農民得實惠、種糧主體有收益、全市糧食安全有保障的多方共贏目標。大力推行糧食標準化生產,扶持“三品一標”認證,加大優質糧食品牌創建力度。

政策保障

(一)落實惠農政策,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全面落實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中央新增補貼重點向糧食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傾斜。全面落實種糧大戶補貼,繼續開展種糧大戶表彰獎勵,促進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充分發揮產糧大縣獎勵資金的激勵作用,將50%以上的產糧大縣獎勵資金用於良種良法推廣、基礎設施建設等糧食生產相關領域。啟動實施水稻種植保險試點工作。
(二)實施考核獎懲,調動各級政府抓糧積極性。層層開展糧食生產工作績效考核,嚴格獎懲,強化各級政府糧食生產工作職責。完善產糧大縣獎勵政策,建立“能增能減、能進能出”的產糧大縣動態調整機制。
(三)完善服務體系,調動科技興糧積極性。進一步推進基層農技服務體系改革和建設,切實增強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能力。強化基層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建設,改善裝備條件,落實經費保障,全面開展農技服務人員培訓。組建高級專家科技服務團,加快良種推廣步伐,支持農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農技推廣服務。
(四)加強獎補扶持,調動農民參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小農水”重點縣建設補助、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以工代賑等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廣泛動員農村基層組織、農民民眾新修和整治包括農田水利在內的農業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強田間末級灌排溝渠、山坪塘、石河堰、蓄水池、機井、泵站等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

組織領導

全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糧食穩定增產行動,認真落實糧食生產行政首長負責制,層層分解任務,開展目標考核,確保糧食穩定增產目標順利實現。強化工作督導,在糧食生產關鍵時節派出督導組進行檢查督促。
進一步強化有關部門工作職責,市農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水利局、市科委、市商委、市國土房管局、市人力社保局、市監察局、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市氣象局等部門和單位要各司其職、通力協作,整合資金投入。要將涉農項目資金向糧食生產重點區域傾斜,形成部門聯動、上下協同、多方支持糧食生產的合力。
全市各涉農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和萬盛經開管委會要在2013年11月底前將開展糧食穩定增產行動的工作總結報送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市農委)。
附屬檔案:2013年糧食生產目標任務分解表
2013年2月25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