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23—2027年)

《重慶市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23—2027年)》是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中醫藥工作的決策部署,加大對中醫藥振興發展的支持和促進力度,根據國務院辦公廳《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結合重慶市實際,制定的實施方案。

2023年12月26日,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重慶市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23—2027年)》,為下階段重慶市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的重大工程項目作出部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23—2027年)
  • 頒布時間:2023年12月26日
  • 發布單位: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 文號:渝府辦發〔2023〕102號
發布信息,內容全文,內容解讀,

發布信息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重慶市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
渝府辦發〔2023〕102號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重慶市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2023—2027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3年12月26日

內容全文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中醫藥工作的決策部署,加大對中醫藥振興發展的支持和促進力度,根據國務院辦公廳《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中醫藥工作的決策部署,全面落實市委六屆二次、三次全會精神,緊扣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目標,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遵循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堅持加大投入力度與創新體制機制並舉,統籌力量集中解決重點領域、重要環節的突出問題,著力改善中醫藥發展條件,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提升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科研水平和產業發展水平,推進中醫藥振興發展。
以創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為目標,到2027年,全市優質高效中醫藥服務體系不斷健全,中醫藥防病治病水平明顯提升,中西醫結合服務能力顯著增強,中醫藥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中醫藥人才隊伍結構持續最佳化,中藥產業長足發展,中醫藥文化大力弘揚,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中醫藥振興發展取得明顯進展,中醫藥成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重慶行動的重要支撐。
中醫藥發展主要指標
序號
主    要    指    標
2022年
2027年
1
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個)
0
1
2
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示範試點項目(個)
0
1
3
國家中醫醫學中心(個)
0
1
4
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個)
2
3
5
國醫大師(人)
2
3
6
全國名中醫(人)
6
8
7
岐黃學者(人)
0
1
8
青年岐黃學者(人)
3
5
9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實驗室(個)
0
1—2
10
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個)
0
1—2
11
全口徑中藥材加工產值(億元)
222
550
註:以上指標均為預期性指標
二、中醫藥健康服務高質量發展工程
(一)健全優質高效中醫藥服務體系。
一是打造中醫藥服務高地。做大做強市中醫院,推動創建國家中醫醫學中心。科學謀劃、統籌推進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建設,支持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中醫院建成高水平市級中醫院。推動江蘇省中醫院重慶醫院(永川區中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慶醫院(北碚區中醫院)等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推進江津區中醫院、銅梁區中醫院等國家中醫特色重點醫院建設。在渝東南、渝東北片區布局建設市級中醫區域醫療中心,促進優質中醫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衛生健康委、市財政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永川區、北碚區、江津區、銅梁區政府)
二是建強骨幹中醫醫院。加強中醫醫院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公立中醫醫院以中醫藥服務為主的辦院模式和服務功能,加強中醫藥服務功能核心指標在中醫醫院等級晉升、項目評審等工作中的前置套用,突出中醫藥考核評價特色。遴選建設一批市級中醫特色重點醫院。加強區縣(自治縣,以下簡稱區縣)中醫醫院“兩專科一中心”建設,每個二級以上中醫醫院至少建成2箇中醫特色優勢專科和1個覆蓋轄區的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中心。到2027年,全市三級甲等中醫醫院不少於16家,二級甲等中醫醫院實現區縣全覆蓋。(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三是夯實基層中醫藥服務網底。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行動,在全市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均設定中醫館、配備中醫師。新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示範市(縣)10個。改善基層中醫藥服務條件,促進中醫館加強服務內涵建設。到2027年,精品中醫館、示範中醫館達標率分別不低於20%、10%,基層“中醫閣”設定率不低於10%,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診療量占比不低於35%。(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財政局、市人力社保局)
(二)增強中醫藥特色優勢服務能力。
一是提升中醫醫院綜合救治能力。做強中醫優勢專科,新增國家中醫優勢專科25個、市級中醫名科50個、市級中醫重點(特色)專科100個。推進市中醫院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和永川區中醫院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布局建設市級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和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加強中醫疫病防治及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建設。在全市二級以上公立中醫醫院規範設定感染性疾病科室和隔離病區,加強可轉化傳染病區、可轉化重症救治床位、監護床位建設。(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疾控局,永川區政府)
二是提升中醫藥治未病能力。建設8個市級中醫藥治未病中心,在全市二級及以上公立中醫醫院均設定治未病科室。遴選立項30箇中醫藥治未病技術處方和規範項目,促進治未病技術創新與推廣、中醫藥養生保健產品和器具研發。結合健康中國重慶行動,實施重點人群中醫藥健康促進項目,開展中醫適宜技術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試點、婦幼健康中醫適宜技術推廣試點等項目。(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財政局、市疾控局)
三是提升中醫藥康復服務和老年健康服務能力。推動市中醫院建設國家中醫康復中心,建成5—10個市級中醫康復中心。加強中醫醫院康復科建設,全市二級及以上中醫醫院康復(醫學)科設定比例達到90%。依託墊江縣中醫院、重醫附屬第一醫院青槓老年護養中心、市十三院等醫療機構建設市級老年中醫藥健康中心。推動中醫醫院老年病科建設,全市二級及以上公立中醫醫院設定老年病科比例達60%,增加中醫藥老年健康服務供給。(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財政局)
四是推廣中醫藥特色療法。加強中醫藥特色療法挖掘整理和推廣,開展中醫藥“良方妙技”徵集遴選,挖掘一批中醫藥偏方驗方、絕技妙技及其傳承人,引進培育一批中醫藥傳統技術或創新技術項目,促進特色方藥和技術的科學研究及推廣套用。支持重慶中醫藥學院等建設“中醫小鎮”,創新方式引進中醫確有專長人員,開展中醫藥特色療法研究和推廣。大力推廣中醫護理技術,鼓勵開設中醫護理門診,推動中醫護理技術廣泛套用。(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科技局、市文化旅遊委、市人力社保局,璧山區政府)
三、中西醫協同推進工程
(一)創新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一是建立中西醫協同服務體系。加快推進市人民醫院國家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建設,創建國家中西醫協同“旗艦”科室,布局建設一批市級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和科室。加強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婦幼保健院中醫類臨床科室建設。二是建立中西醫多學科診療模式。鼓勵綜合醫院在主要臨床科室配備中醫醫師,打造中西醫結合團隊,開展中西醫聯合診療。逐步將中西醫結合工作納入綜合醫院等級評審和績效考核內容。三是完善西醫學習中醫執業管理。允許經過系統培訓且考核合格的西醫醫師,在執業活動中採用與其專業相關的中醫藥技術方法,開具中藥處方。(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二)強化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同。一是爭取國家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同試點項目。發揮國家級和市級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爭取國家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協同臨床協同試點項目,促進中西醫醫療資源有效整合和中西醫醫療技術優勢互補。二是遴選建設一批市級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同試點項目。聚焦癌症、心腦血管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疑難疾病、慢性病和傳染性疾病開展中西醫臨床協同診療研究和技術攻關,創新診療模式。三是強化中西醫協同診療方法臨床推廣運用。推動中西醫臨床協同試點項目成果運用,落實國家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和專家共識,發布一批市級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和專家共識。(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科技局、市疾控局)
四、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工程
(一)促進中醫藥古籍文獻保護與利用。一是強化中醫藥古籍文獻傳承保護。加強中醫藥古籍傳承保護專門人才隊伍建設,開展全市中醫藥古籍摸底調查,挖掘中醫藥古籍的現代價值,組織實施中醫藥古籍研究整理出版項目。支持重慶中醫藥學院建設中醫藥古籍修復實驗室。支持重慶市中藥研究院、巴渝民間中醫藥博物館等中醫藥古籍文獻重點館藏單位改善館藏條件,開展中醫藥古籍編目、修復和數位化工作,搶救性傳承一批珍貴、瀕危中醫藥古籍文獻。二是開展中醫藥古籍文獻專題挖掘。立足臨床需求選擇3—5箇中醫優勢病種開展中醫藥古籍文獻的專題挖掘和整理,從源頭對有關古籍文獻的理、法、方、藥進行系統梳理,形成中醫藥古籍文獻研究示範,並指導臨床套用。三是建設中醫藥古籍數位化圖書館。依託重慶中醫藥學院等高校資源建設中醫藥古籍數位化圖書館,推動中醫藥古籍數位化挖掘,打造中醫藥古籍數位化服務套用產品。(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教委、市文化旅遊委、市委宣傳部)
(二)建設中醫藥科技創新平台。一是積極創建國家平台。依託市中醫院高質量建設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爭取創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實驗室1—2個,爭取創建國家藥監局中藥市場質量監控和評價重點實驗室、國家藥監局中藥安全監測和風險評估重點實驗室。二是大力建設市級平台。成立重慶市中醫藥發展戰略研究中心。新增中醫藥領域市級重點實驗室2—3個,建設重慶市中醫藥多學科融合創新中心、重慶市道地藥材質量評價與鑑定技術創新中心、重慶市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重慶市中醫藥創新研發中心、重慶市中醫藥戒毒研究中心。聚焦中醫優勢病種和特色技術研究與推廣,布局建設市級中醫藥重點研究室10個。(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管委會)
(三)開展中醫藥重點項目研究。一是強化項目支持。在市級科技計畫項目中設定中醫藥科技創新研發專項,以中醫藥專家為主實行同行評議。培育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1—2項,每年實施科衛聯合中醫藥科研項目不少於70項。二是開展重點研究。聚焦重點領域,支持開展中醫藥防治重大疑難疾病臨床方案最佳化研究、中醫藥療效與作用機制研究、臨床循證研究及評價研究、中醫藥關鍵技術裝備研究、渝產中藥大品種開發研究、中藥製劑和中藥新藥開發研究。三是實現協作創新。以18箇中醫藥創新團隊建設為抓手,促進多學科交叉、中西醫協同創新,推動產出一批可轉化套用的高質量科技成果。四是促進成果轉化。搭建市級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充分發揮政府、院校、企業、中醫醫療機構等的聯動作用,面向醫療市場和社會需求,形成高效益成果轉化。(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衛生健康委、市科協)
五、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工程(巴渝岐黃工程)
(一)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一是培育國家級領軍人才。引進培養中醫藥首席科學家、岐黃學者、青年岐黃學者等中醫藥領軍人才3—5名,新增國醫大師1名、全國名中醫2名、國家中醫臨床優才10名。二是培養市級高端人才。遴選培養巴渝岐黃學者50名、巴渝青年岐黃學者100名。三是建設多層次名中醫梯隊。新增重慶市名中醫60名以上、重慶市基層名中醫150名以上,完善區縣級名中醫評選制度。(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人力社保局)
(二)加強基礎性人才培養。一是強化中醫藥師承教育。健全高年資中醫醫師帶徒制度,培育一批國家級、市級、區縣級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培養市級以上傳承性人才不少於100名。二是開展多層次人才培養培訓。規範化培訓中醫住院醫師不少於1500名,招錄培養中醫專業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250人。培訓中醫類別全科醫生500名、中醫類別助理全科醫生300名、中醫專科護士300名、中醫館骨幹人才1000名。培養中藥種植骨幹人才100名、中藥製劑骨幹人才100名,加強中藥臨床藥學服務人員培養和引進。三是促進西醫學習中醫。加強市級西醫學習中醫基地建設,培養市級中西醫結合高層次人才100名,培養“能西會中”的基層衛生骨幹人才2000名。四是強化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持續舉辦中醫藥管理人才培訓,選拔有潛力的中青年管理人員開展針對性培養,通過集中研修和到市外高水平中醫醫院進修學習等方式,提升綜合管理能力和領導水平。(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農業農村委、市藥監局)
(三)建強人才培養平台。一是高標準建設重慶中醫藥學院。統籌推進學院二期、三期工程建設,支持學院引進高層次人才,高標準配置教學科研設施設備,加快推進學院中醫藥類博士、碩士學位點設定,支持學院開展早臨床和微專業建設等教學改革,建設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相銜接,師承教育貫穿始終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滿足辦學需求,更好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二是加大中醫藥重點學科建設力度。支持中醫皮膚病學、中藥藥理學建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水平重點學科,新建市級中醫藥一流學科5個、市級中醫藥重點學科60個。三是持續開展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新建巴渝中醫藥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5個、名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60個,引進市外中醫藥知名專家在渝建設傳承工作室50個。(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教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科技局、市經濟信息委,璧山區政府)
六、中藥質量提升及產業促進工程
(一)提升中藥材種業質量。一是提升中藥材種質資源保存能力。加強中藥材種質資源收集保存,支持優勢產區建立道地優勢和瀕危藥材種質資源保存圃不少於10個。二是加大優良品種培育推廣力度。選育大宗地產中藥材優良品種不少於10個,支持中藥材生產企業建立種子種苗專業化繁育基地,推廣優質種苗繁育生產技術,發展良種培育擴繁、設施育苗、工廠化育苗等制種育苗產業,加快推進三峽中藥材種源繁育示範推廣基地建設。三是提升中藥資源監測能力。推動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工作成果轉化,健全中藥資源動態監測體系,建設種質資源標準化、數位化共享平台。(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委、市林業局、市衛生健康委、市藥監局)
(二)推動中藥材規範化種植。一是打造道地優勢藥材品牌。打造“大巴山藥谷”,加快推進三峽中藥材產業帶建設,支持渝產黃連、紫蘇、金蕎麥、青蒿、山銀花、獨活、黨參、淫羊藿、大黃、枳殼、陳皮等道地優勢中藥材產業發展,建立道地藥材、GAP基地、標示GAP中成藥獎勵機制,建設中藥材生產GAP達標基地不少於30個、渝產優質GAP品種不少於20個。二是發展中藥材生態種植。開展中藥材生態種植技術研究,建立10種中藥材林下生態種植模式,推廣套用中藥材生態種植技術,建設中藥材生態種植示範基地20個。三是強化中藥質量溯源。建設渝藥信息與溯源服務平台,打造產業數位化“雲倉”,建立覆蓋重慶主要中藥材品種的全過程追溯體系,實現中藥材生產過程“六統一”(統一規劃生產基地,統一供應種子種苗或其他繁殖材料,統一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管理,統一種植或者養殖技術規程,統一採購與產地加工技術規程,統一包裝與貯存技術規程)和生產全過程關鍵環節可追溯,全面提升中藥質量。四是提升中藥材檢測能力。依託現有藥品監管體系,提升市食品藥品檢測“一院四所”檢測能力,探索建立一批中藥快速檢測實驗室和區域性第三方中藥質量檢驗檢測中心。(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委、市藥監局、市林業局、市衛生健康委)
(三)促進中藥產業現代化發展。一是提升中藥材產地加工能力。推進渝產中藥材產地初加工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打造中藥材加工企業聚集區。支持基礎好、潛力大、示範帶動能力強的中藥材初加工企業改進技術裝備,提高加工能力、效率和標準化生產水平。完善重慶市中藥材產地加工(趁鮮切制)品種目錄、指導意見和技術標準,促進產地加工與中藥飲片生產一體化發展。二是推動中藥炮製技術傳承創新。深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炮製技術傳承基地建設,建設市級中藥炮製技術傳承基地5—10個,遴選中藥炮製代表性傳承人,加強對渝產特色飲片和炮製技術的挖掘、整理,促進古法炮製技藝融入現代化生產技術,全面提升中藥飲片炮製加工水平,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中藥飲片品牌。三是促進中成藥創新發展。加強數位化技術、智慧型製造在中成藥製藥領域的套用。鼓勵企業聯合有關機構開展中成藥臨床綜合評價,豐富中成藥在用藥指征、目標人群、最佳劑量等精準用藥信息方面的內涵。支持中成藥企業建立系統完善、適應發展需求、覆蓋生產全流程的標準體系,形成多層次的中成藥現代質量控制體系。支持開展療效確切、臨床價值高的中藥創新藥研發和經典名方發掘,鼓勵中成藥大品種二次開發,擴大適應症範圍。完善中藥警戒制度,加強中藥不良反應監測“哨點”建設。(責任單位:市藥監局、市衛生健康委、市經濟信息委、市農業農村委)
(四)推動醫療機構中藥製劑傳承創新。一是建立健全醫療機構中藥製劑評價方法。開展醫療機構中藥製劑質量評價方法研究,基本建成涵蓋臨床有效性安全性評價、質量標準、生產工藝、製劑技術等的醫療機構中藥製劑綜合評價體系。二是促進醫療機構中藥製劑使用。出台中藥飲片代煎和配送規範,建設區域中藥製劑研發和生產基地,在全市遴選建立優質中藥院內製劑目錄,推動目錄內製劑在全市範圍調劑使用,將在醫保目錄內的中藥院內製劑納入醫保支付範圍。三是促進醫療機構中藥製劑轉化。建設市級中藥製劑轉化平台,支持醫療機構與高校、科研機構、醫藥企業緊密合作,推動中藥製劑二次開發,推動1—2個優質製劑品種向中藥新藥轉化。(責任單位:市藥監局、市衛生健康委、市醫保局)
七、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
(一)強化中醫藥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建設中醫藥博物館。積極籌建重慶市中醫藥博物館,挖掘和展示我市中醫藥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情況,改善基礎條件,豐富館藏藏品,加強博物館數位化建設,推動藏品資源開放共享。二是完善中醫藥文化體驗場館布局。支持南川區建設中國·重慶中醫藥文化產業園,支持有條件的單位創建國家中醫藥主題文化園,建設市級中醫藥主題文化園3—5個。新建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10個、中醫藥文化體驗場館10個、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角100個,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通過多種方式建設中醫藥文化體驗場館。三是開展中醫藥科普文化規範化研究。完善中醫藥科普專家庫並督促其發揮作用,清理整治中醫藥科普市場,出版和使用科學規範的中醫藥科普讀物,引導民眾正確運用中醫藥文化維護自身健康。(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文化旅遊委,南川區政府)
(二)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一是提煉巴渝中醫藥文化標識。以中醫藥文化典故為基礎,製作“渝見岐黃”中醫藥文化故事短片,每年支持創作並推出高質量的中醫藥出版物、紀錄片、動漫、新媒體產品等不少於5個,編撰《重慶市中醫藥志》。設立“重慶市中醫藥文化節”。二是大力普及中醫藥健康文化。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持續舉辦中醫藥文化主題宣傳活動,培養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專家,做優“千名醫師講中醫”“一分鐘說中醫”等中醫藥健康文化科普品牌,定期舉辦中醫藥傳統保健體育運動會,持續開展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監測。三是深入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探索將中醫藥文化內容納入全市大中國小校思政課程。新建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示範學校40個,加強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師資隊伍建設,舉辦中醫藥文化專題教育活動,建設校園中醫藥文化角和學生社團。四是強化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建立健全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評選篩選機制,加大對民間中醫藥挖掘整理的力度,推進中醫藥活態傳承。(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委宣傳部、市教委)
(三)促進中醫藥開放發展。一是建設中醫藥國際合作平台。深化中國(重慶)—新加坡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中國(重慶)—巴貝多中醫藥中心、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等建設,支持在白俄羅斯建設中白友好醫院、中白中醫醫療中心,支持在白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亞塞拜然等國家建設中醫藥海外中心。二是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依託太極集團建設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發展中醫醫療保健、教育培訓等“網際網路+中醫藥貿易”新模式,支持中醫藥企業通過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等平台“走出去”。(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政府外辦、市商務委、市中新項目管理局)
八、中醫藥綜合改革工程
(一)深化中醫藥綜合改革。一是積極創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推動國家中醫藥重大戰略和發展任務落實落細,系統謀劃中醫藥綜合改革和制度創新,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二是開展市級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縣)建設。鼓勵各區縣在中醫藥制度創新、服務模式、產業發展、質量監管等方面先行先試,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三是推動三醫聯動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積極爭取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示範試點項目。實施《關於醫保支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支持將具有中醫療效和成本優勢的中醫醫療服務項目按規定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範圍,對中醫優勢病種實行中西醫同病同效同價。結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有關要求,探索醫療機構中藥製劑多地區共享共用新機制,加大對符合調劑規定的醫療機構中藥製劑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範圍的支持力度。推進將符合要求的中醫醫院按照程式納入公立醫院人員總量管理。(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委編辦、市財政局、市醫保局、市藥監局)
(二)推動中醫藥數位化變革。一是加快推進中醫藥數字便民惠民套用。加強智慧中醫院、中醫網際網路醫院建設,探索開展智慧中藥房建設。圍繞“網際網路+醫療健康”要求,推動中醫藥數位化發展,建設數字便民惠民套用場景,推進各級中醫醫療機構及中醫館信息化平台規範接入全市衛生健康信息平台。二是開展中醫醫院數位化達標建設。推動中醫醫院加快信息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到2027年,全市三級中醫醫院電子病歷套用水平分級評價達4級以上、二級中醫醫院達3級以上。三是加強中醫藥數位化基礎建設。探索建立統一的中醫藥數字編碼標準。落實國家中醫藥綜合統計制度,依託現有資源完善市級中醫藥綜合統計平台建設。(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大數據發展局、市藥監局)
(三)推進中醫藥標準化建設。一是建立中醫藥標準化技術組織。依託中醫藥高等院校成立全市中醫藥標準化技術組織,指導全市中醫藥標準化研究和制定工作。二是加強中醫藥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市級中醫藥標準化專家庫,加大標準化知識技能培訓力度,逐步培養一批標準化人才。三是促進中醫藥標準發布套用。支持中醫藥醫教研產機構和學術團隊開展中醫藥技術和中醫藥質量標準研究,發布推廣一批市級或行業中醫藥標準,發揮標準化在中醫藥改革發展中的基礎支撐作用。(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市場監管局、市知識產權局、市藥監局)
九、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醫藥協同發展工程
(一)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醫藥協同。一是完善協同機制。支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醫醫院組建毗鄰地區中醫醫共體,依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骨傷、肛腸、針灸、皮膚、肝病等優勢專科打造一批專科聯盟,完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二級以上中醫醫療機構檢驗檢查結果互認機制,推動實現川渝兩省市中藥飲片炮製規範互認。二是促進共建共享。共同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醫疫病防治基地、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建設,聯合開展應急演練。強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醫醫療質量和監督執法工作交流合作,共同提升中醫醫療機構醫療質量。(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藥監局)
(二)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醫藥傳承創新協作。一是強化人才培養協作。開展中醫藥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互派進修,聯合實施中醫優才、中西醫結合高層次人才等人才培養項目,加強成都中醫藥大學和重慶中醫藥學院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等領域的合作。二是強化科技創新協作。聯合四川省共建感染性疾病中西醫結合診治重點實驗室、中醫臨床研究基地、中藥材品質與創新中藥研究川渝重點實驗室等中醫藥科技創新平台,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醫藥有關機構在中醫優勢病種防治研究、中藥製劑和新藥開發、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深入合作。(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科技局)
十、保障措施
(一)強化項目實施。市中醫藥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要將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納入本部門重點工作,分年度制定工作計畫,明確工作任務,加強組織協調,抓好落地落實。各區縣政府和市級有關部門、有關單位要按照職責分工,協同抓好方案落實。各項目單位要強化主體責任,精心實施項目。
(二)做好資金保障。各區縣政府和市級有關部門、有關單位要完善投入保障機制,建立持續穩定的中醫藥發展多元投入機制。科學界定政府和市場投入責任,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中醫藥振興發展,市、區縣兩級在衛生健康投入中統籌安排中醫藥發展經費並加大支持力度。合理劃分市級和區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形成合理投入機制。加強項目統籌規劃和預算申報管理,避免資金安排分散重複,優先保障重大專項和重點項目。依法依規加強資金使用管理,保障財政資金專款專用。完善內控機制,提高項目管理水平。強化對項目實施的事前事中事後監管,建立績效評價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三)加強監測評估。銜接配合做好國家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監測評估工作,開展對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國家中醫特色重點醫院、國家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等標誌性項目的動態監測、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市衛生健康委牽頭制定評估督導方案,充分發揮第三方評估作用,強化全周期監測,增強評估的客觀性、準確性和科學性,對評估過程中發現的問題,立行立改、即知即改。
(四)營造良好氛圍。大力宣傳中醫藥振興發展特別是重大工程實施的進展和成效,宣傳中醫藥維護健康的特色和優勢,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提升全社會和人民民眾對中醫藥的認可度、依從度,營造全社會關心和支持中醫藥發展的良好氛圍。及時總結提煉好的經驗和做法,加強典型報導,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內容解讀

重慶中醫藥事業取得長足發展
趙勇介紹“十四五”以來,重慶市中醫藥事業取得長足發展,為重慶市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的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①服務體系不斷健全
全市現有中醫醫院193所,其中公立中醫類醫院46所,每個區縣至少有1所二級以上公立中醫醫院,80%的綜合(專科)醫院設定中醫科室,92%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9%的鄉鎮衛生院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基本建成了“城市15分鐘、農村30分鐘中醫藥服務圈”。
②服務能力持續提升
獲批中醫類國家區域醫療中心2個、國家中醫重點特色醫院2家、國家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1家,全市三級公立中醫醫院達到22所,二甲公立中醫醫院19所,在全國較早實現二級以上公立中醫醫院行政區縣全覆蓋。2022年全市中醫門(急)診2416.1萬人次、中醫出院146.6萬人次,較“十三五”末分別增長19.3%、15.0%。
③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全市現有中醫藥人員2.46萬人,每千常住人口中醫執業(助理)醫師0.66人,較“十三五”末分別增長7.4%和6.5%。獲評國醫大師2人、全國名中醫6人、青年岐黃學者3人,入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岐黃工程”人才培養計畫164人。
④科研能力持續提升
獲批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水平中醫藥重點學科2個,遴選建設市級中醫藥創新團隊18個,7項中醫藥科技成果獲市級科技進步獎。
⑤文化氛圍更加濃厚
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大力科普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全市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達29.04%,居全國第7位,較“十三五”末增長7個百分點。
紮實推進《實施方案》落地見效
趙勇介紹,市衛生健康委、市中醫管理局將繼續會同市級有關部門,圍繞《實施方案》確定的發展目標、8個重大工程以及22項建設任務,更好地發揮中醫藥在健康中國重慶行動中的獨特作用,全力推動《重慶市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落地見效。
①實施中醫藥健康服務高質量發展工程
健全優質高效中醫藥服務體系,做大做強市中醫院,推動2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2個國家中醫特色重點醫院建設。到2027年,全市三甲中醫醫院不少於16家,二甲中醫醫院實現區縣全覆蓋。增強中醫藥特色優勢服務能力,培育打造國家中醫優勢專科25個、市級中醫名科50個、市級中醫重點(特色)專科100個,二級及以上公立中醫醫院均設定治未病科室,康復(醫學)科設定比例達到90%,老年病科設定比例達60%。
②實施中西醫協同推進工程
推進市人民醫院國家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建設,創建國家中西醫協同“旗艦”科室,布局建設一批市級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和科室。建立中西醫多學科診療模式,強化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同。
③實施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工程
促進中醫藥古籍文獻保護與利用,建設中醫藥古籍修復實驗室、中醫藥古籍數位化圖書館。促進中醫藥科技創新,建設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重慶市中醫藥多學科融合創新中心、重慶市道地藥材質量評價與鑑定技術創新中心等中醫藥科技創新平台,開展中醫藥重點項目研究,形成高效益成果轉化。
④實施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工程(巴渝岐黃工程)
引進培養中醫藥首席科學家、岐黃學者、青年岐黃學者等中醫藥領軍人才3—5名,新增國醫大師1名、全國名中醫2名、國家中醫臨床優才10名。評選巴渝岐黃學者50名、巴渝青年岐黃學者100名、重慶市名中醫60名、重慶市基層名中醫150名。
⑤實施中藥質量提升與產業促進工程
提升中藥材種業質量,建立道地優勢和瀕危藥材種質資源保存圃不少於10個,選育大宗地產中藥材優良品種不少於10個。推動中藥材規範化種植,建設中藥材生產GAP達標基地不少於30個,渝產優質GAP品種不少於20個,打造“大巴山藥谷”。促進中藥產業現代化發展,打造中藥材加工企業聚集區,加強數位化技術、智慧型製造在中成藥製藥領域的套用,推動1—2個優質製劑品種向中藥新藥轉化。
⑥實施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
建設中國•重慶中醫藥文化產業園,建設市級中醫藥主題文化園3—5個。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大力普及中醫藥健康文化。推動中醫藥海外中心建設,促進中醫藥開放發展。
⑦實施中醫藥綜合改革工程
積極創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開展市級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縣)建設。推動中醫藥數位化變革,加強智慧中醫院、中醫網際網路醫院建設,探索開展智慧中藥房建設。推進中醫藥標準化建設,建立中醫藥標準化技術組織,發布推廣一批市級或行業中醫藥標準。
⑧實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醫藥協同發展工程
支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醫醫院組建毗鄰地區中醫醫共體,依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優勢專科打造一批專科聯盟。聯合四川省共建中醫藥科技創新平台,在中醫優勢病種防治研究、中藥製劑和新藥開發、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深入合作。
醫保在支持中醫藥振興發展方面的主要舉措有哪些
市醫保局醫藥服務管理處處長陳宏崗介紹,主要通過三個方面的舉措支持。
①支持中藥納入醫保藥品目錄
國家醫保局剛出台的《國家醫保藥品目錄(2023年)》收載藥品3088個,其中中成藥就有1390個,67個納入醫保,另還有中藥飲片892個。同時,重慶市先後增補中藥飲片201個、院內製劑87個。在此基礎上,重慶市醫保進一步支持醫療機構製劑的調劑使用,納入重慶市醫保報銷的醫療機構製劑,獲得市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調劑其他醫療機構使用的,符合調劑規定的可在醫保備案後納入醫保支付。
②支持符合條件的中醫醫療服務項目納入醫保目錄
重慶市中醫項目357箇中,已納入醫保報銷的就有319個,達到89.30%。
③支持中醫臨床診療和中藥臨床套用
參保人員在重慶市中醫醫療機構住院或特病門診治療,醫保報銷起付標準下降一個等級執行,即三級中醫醫療機構執行二級醫療機構起付標準,二級中醫醫療機構執行一級醫療機構起付標準。同時,參保人員臨床使用醫療保險範圍內的中醫診療項目或中藥,進一步提高報銷比例,其中職工醫保提高2%、城鄉居民醫保提高1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