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地震台

重慶地震台

重慶地震台是全國地震預測的權威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地震台
  • 外文名:dizhentai
歷史沿革,基本概況,科研隊伍,主要業績,獲得獎項,監測實例,台站改造,技術培訓,科普教育,今後工作,

歷史沿革

重慶地震台始建於1943年5月,當時正值抗戰時期,我國著名地震學家李善邦先生來到重慶,在嘉陵江畔的北碚選址,建立地震台。在一無儀器設備,二無相關資料的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李先生親自動手自製了機械式水平向地震儀,全套儀器於1943年在重慶北碚製成。該地震儀只有兩個水平向的擺,擺錘重各100公斤,周期4.5秒,靜態放大倍數150倍,最初命名為“霓式”地震儀,後改為“I式”地震儀。地震儀製成後立即投入地震觀測,並於當年10月起出地震觀測報告。參加重慶地震台工作的還有著名地震學家秦馨菱先生和謝毓壽先生。抗戰勝利後,重慶地震台仍繼續工作了一段時間,1946年5月停止觀測。從1943年5月起到1946年5月的3年時間裡,重慶地震台曾先後記到成都附近、淮河流域及土耳其等地區的地震共109個,出版單台地震觀測報告4期,並與古登堡、ISS、法國斯特拉斯國際地震中心等國外地震機構進行資料交換。
北碚地震台1946年5月18日停測。是年冬該台遷南京,北碚地震台在我國地震觀測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和重要價值。歷史表明,該台是中國抗戰時期的特殊產物,在1943~1945年,不僅是中國人僅有的一個地震台,也是整個亞洲乃至全球為數不多的幾個地震台之一。他的特殊地位和特殊貢獻,應得到歷史承認和後人的弘揚。同時,證明了北碚台是連線北京鷲峰地震台與南京北極閣地震台、現重慶地震台的紐帶。它既是重慶台、鷲峰台的延續,也是北極閣的延伸,他有自己獨立的歷史,可以同時進入四川省和重慶市地震科學史,也可以同時溶入中國現代最早的兩個地震台的歷史。
解放後,我國的地震事業在黨和國家的關心支持下快速發展,為適應重慶市地震形勢的需要,由重慶市科技局牽頭,1974開始在北碚、南山和南溫泉選址重建重慶地震台,最後通過測試對比觀測,新台址確定在南溫泉。該台1975年初開始重建,1976年建成,1977年元月正式投入觀測,觀測報告從第5期開始,延續了北碚台記錄。

基本概況

重建的重慶地震台位於重慶市的著名風景區------南溫泉,距離主城區18公里,占地面積5854平方米,建築面積1341平方米,重慶直轄市之前,重慶地震台是川東地區唯一的地震綜合台站。目前仍是重慶市地震局唯一的國家級台站。
重慶地震台

科研隊伍

重慶地震台現有職工5人,其中高工1人,助理工程師2人,技術員2人,平均年齡30歲。有測震、地磁、形變三種手段。測震為全國Ⅱ類台,地磁和形變為區域台,參加全國資料質量評比。

主要業績

重慶地震台投入觀測30餘年來,為分析判斷重慶市及鄰區的地震趨勢提供了大量、及時、連續、可靠的地震觀測資料。重慶地震台的觀測資料在參加國家和省級觀測資料質量評比中多次獲獎,科研成果曾獲中國地震局科技進步三等獎1次和四川省地震局科技進步二、三等獎2次。在全國有影響的刊物上發表論文20餘篇。

獲得獎項

1991—1995年,重慶台測震參加全國評比連續5年前3名,2001,2002年也獲得全國評比前3名,1997年測震觀測獲中國地震局科技進步三等獎,四川省地震局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年獲“全國地震台站工作先進單位”稱號,參加四川省地震局評比基本得第一、第二名。參加全國評比其他年份測震均為優秀。前兆手段在參加全國評比中,2007年地磁基本觀測獲全國評比第3名,其他年份地磁、形變均為優秀。

監測實例

對1989年11月20日渝北區統景5.2、5.4級地震,1997年8月13日、1999年8月17日、2001年6月23日的榮昌縣5.3、5.0、4.9級地震, 重慶地震台在震前均作出了較好的中短期預測預報意見。

台站改造

中國地震局重慶市地震局的關心支持下,2000年重慶地震台進行了維修改造,使重慶台的面貌大為改觀。目前,一個景色秀美、賞心悅目的花園式台站已經建成。隨著“十五”和三峽庫區地震監測系統項目的推進,2005年,重慶台按照中國數字地震網路技術規程(JSGC-02)的技術要求,進行了台站的數位化改造,對辦公室進行了裝修,安裝了空調,更新了辦公設備;對洞室進行了被覆、防潮、保溫處理;中心機房進行了三級避雷處理,並鋪設了有效的防雷地網和供電改造,以確保儀器工作的連續和精確。重慶台“十五”改造完成後,測震的KS-2000M甚寬頻帶地震計可以取代多種在傳統地震監測台站使用的地震計。改擴建、新建的地磁、形變、地電、流體等前兆手段,將有效集成並強有力地監控地下信息,更好地發揮了中心台站的監測和技術輻射作用。

技術培訓

多年來,重慶台利用地球物理相對固定的專業技術人員,有計畫的為區縣地方地震機構培訓技術人才多達幾十人次,他們針對來人的基礎,有計畫的安排培訓,一般上午跟班處理資料,分析地震等,下午講課,有專門的培訓提綱、教案,還有考試題和學員學習檔案。有的學員多次參加針對性的不同手段的培訓,在工作崗位上使用很順手,尤其在“十五”和三峽項目實施中,區縣培訓的學員較多,重慶台的同志們都不厭其煩的教授,付出了很多心血。其次,重慶局的機關幹部在台站鍛鍊,他們也有針對性的講解專業知識,預報中心、監測中心及工程所新分的畢業生,都要在重慶台去實習,現在,部分同志已經是技術骨幹。重慶台職工端正的工作態度,優良踏實的工作作風也為參加培訓的同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科普教育

多年來,重慶台接待的學生和社會團體多達幾千人,為宣傳防震減災法律法規、普及地震科普知識、提高地震台的社會顯示度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重慶市清華中學的《地震波的傳播演示裝置》參加重慶市第二十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創造發明一等獎,並推薦(2005年8月)參加全國的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第三名。重慶台給予科普宣傳,同學們對地震波(尤其是地震面波)的傳播感興趣,通過聲、光、電等技術製作了一個裝置,把看不見的地震波搬進了教室。

今後工作

因南溫泉整體開發對觀測環境的影響,“十五”項目中屬於重慶台的一些監測手段目前已經易址,如洞體觀測(水管儀、伸縮儀、垂直擺)已在黔江建成並投入觀測。三峽項目已在武隆仙女山建成了集測震、大地電場、電磁波、磁通門、GPS等的綜合觀測站即武隆仙女山地震台,同時在石柱黃水建成了集測震、鑽孔應變、電磁波、磁通門、GPS觀測和三峽庫區台站的數據備份中心為一體的石柱黃水地震台。今後上述二台將歸重慶地震台管理,目前人員的技術培訓工作正在進行中。我們有決心和信心搞好綜合台站的觀測,也希望與相關的單位加強技術交流和科研合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