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交通大學研究生部

重慶交通大學研究生部

重慶交通大學創辦於1951年,是一所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交通運輸部與重慶市部市共建,交通特色與優勢明顯,以工為主,工、管、理、經、文、法等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 學校是1951年為修建川藏公路、建設大西南而創辦,後幾易校名。1960年,改建為重慶交通學院。1961年至1963年,成都工學院土木系、四川冶金學院冶金系、武漢水運學院水工系相繼併入學校。1972年,重慶交通學院與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合併。1979年,重慶交通學院恢復獨立辦學;同年,重慶航務工程學校併入學校。1985年,學校獲批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86年,交通部西南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併入重慶交通學院。1999年,重慶交通學校(原重慶河運學校)劃歸學校管理。2000年,學校由交通部劃轉重慶市,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重慶市為主的管理體制;同年,重慶市交通技工學校劃歸學校管理。2006年,學校更名為重慶交通大學,增列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具有授予同等學力人員碩士學位、推薦優秀本科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資格,多個學科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評審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交通大學研究生院
  • 創建於:1951年
  • 隸屬:重慶交通大學
  • 地區:重慶
  • 屬性:省部共建、2011計畫
  • 主要院系:土木、河海、 管理.機電學院
  • 碩士點:55個
  • 博士點:13個
  • 本科專業:59個
  • 博士後流動站:3個
  • 地址:重慶南岸學府大道 66號
學院概況,歷史發展,教學設施,科研成果,人才戰略,名師薈萃,學科建設,發展前景,

學院概況

重慶交通大學創建於1951年,是一所具有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以工為主,工、管、理、經、文、法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學校地處中國長江上游經濟文化中心、有著承東啟西地緣優勢和雄厚工業基礎的歷史名城、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新區——重慶直轄市。
重慶交通大學研究生部
基礎實驗大樓
學校學科優勢突出,專業特色明顯。經過60多年的建設,學校形成了“以工為主,工、管、理、經、文、藝、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格局。現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3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3個一級學科(55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1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培養領域,59個普通本科專業;具有授予同等學力人員碩士學位、推薦優秀本科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資格。現有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20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1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7個省部級以上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5個省部級教學團隊,12個省部級以上特色專業,3個省部級以上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7個省部級以上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以及近50門省部級以上雙語教學示範課程、視頻公開課、精品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
學校1998年通過了交通部質量評估檢查;1999年在重慶市學位辦組織的全市研究生學位論文隨機抽查評比中,我校得分名列全市第一名;在重慶市學位辦組織的全市優秀碩士,博士學位論文評比中,每年都有論文獲此殊榮。我校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逐步形成規模化,多元化教育體系,已成為西部地區交通高層次專門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截止2015年為止有機械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5個學科獲得教授評審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獲得副教授評審權,地理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工商管理5個學科獲得副教授評議權。

歷史發展

1985年成為國家第三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並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
重慶交通大學研究生部
交大研究生報
1998年通過了交通部質量評估檢查
2004年開始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
2006年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2009年設立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教學設施

重慶交通大學占地面積近3200畝,校舍建築面積72萬多平方米;現有教學科研儀器設備14000餘台(套),總值2.28億元;圖書館建築面積3.3萬平方米,現有紙質圖書189餘萬冊,電子文獻156萬餘冊,中外文報刊2400多種,重要的中外文資料庫30多個;校園網路先進、安全、穩定,網路教學資源豐富;體育設施完善,各類運動場所總面積12萬多平方米。南岸校區與雙福校區功能區分、優勢互補。南岸校區位於重慶市南岸區學府大道,地處長江之畔、南山山麓,歷史悠久,交通便利,是學校開放辦學的視窗;雙福校區位於重慶西部新城江津雙福新區福星大道,緊鄰重慶外環高速,遠眺縉雲山脈,設施現代,環境舒適,是學校潛心育人的沃土。
學校教學實力強,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逾1.98億元,建成了1個國家級素質教育基地、4門國家級精品課程、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61個省部級質量工程建設平台。科技創新能力強,擁有1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內河航道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山區橋樑與隧道工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8個省部級重點科技平台,基礎及專業實驗室(中心)達30餘個。
重慶交通大學研究生部
茅以升基金頒獎大會
學校積極開展對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已先後同等美國、德國、俄羅斯等 1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學校通過與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等40多家大型企事業單位合作辦學,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綜合辦學實力不斷得到增強。通過引資聯建學生宿舍、土地置換擴建教學科研園區等措施,學校籌集辦學資金,加大了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方面的投入。

科研成果

建校以來,學校積極開展科學研究與創新,在西南地區交通和三峽工程建設的重大科技攻關中取得了大量有影響的成果,成功解決了西部地區300多項交通建設關鍵技術,產生了30多億元的直接經濟效益和巨大的社會效益,如解決了鋼管混凝土世界第一跨徑拱橋——重慶萬縣長江大橋的設計與施工關鍵技術難題,為三峽工程175m水位線決策和施工通航方案論證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等。
學校在拱橋修建技術、內河通航及港口航道建設等領域居於世界領先水平。近五年,先後承擔了國家科技攻關計畫等國家級科研項目近70項,省部級科研項目300餘項;200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在教育部全國高校2009年度國家科技獎勵統計排名中名列第16位;2011年科研經費達1.5億元,2012年2月14日,由我校主持,聯合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中交第一勘察設計院等七家研究單位共同研究,由學校周建庭教授、周志祥教授、顧安邦教授等老師多年刻苦攻關的研究成果“山區拱橋建設與維護新技術研發及套用”榮獲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0年以來,學校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及國家發明獎11項、國家教學成果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00餘項,20餘項科技成果被列為國家和省部級重點推廣項目。

人才戰略

學校堅持人才強校戰略,建設了一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水平人才隊伍。學校現有教職工2000餘人,專任教師1500餘人,博士生導師近50人,碩士生導師580餘人,高級職稱教師近700人。其中,國家傑青1人。中組部“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7人,在重慶市位居第二位(重慶大學“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8人,列重慶市第一)。“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等省部級及以上專家教授120餘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級職稱人員600餘人;中國工程院鄭皆連院士、韓其為院士、梁應辰院士等150多名國內外知名學者擔任學校特聘教授或兼職教授,定期到校授課(講學)。截至2011年12月,全日制各類各層次在校生22974人,其中,本科生18503人、碩士研究生2119人、博士研究生100人。與企業聯合開辦有“茅以升班”、“海外項目班”、“通用班”、“長安班”等人才培養定製項目,在500多家大型企事業單位建立有學生實習、實踐、實訓基地。學生綜合素質高,套用能力強,多次榮獲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國際一等獎,大學生“挑戰杯”全國金獎、全國大學生數模競賽一等獎等獎勵,2012首次組隊參加21世紀中英創業計畫大賽,以中國賽區一等獎的成績出征倫敦國際總決賽並榮獲季軍。本科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連續16年超過90%,是全國首批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在交通運輸部組織的首屆中國橋樑文化周評選活動中,以我校和我校校友為代表的5支團隊當選為“十大橋樑英雄團隊”、5名校友當選為“十大橋樑人物”。

名師薈萃

鄭皆連(1941.7.17 -),男,中國工程院院士,路橋工程專家。重慶交通大學橋樑與隧道專業1965屆校友,重慶交通大學特聘教授。1968年首創我國雙曲拱橋無支架施工新工藝,解決了不立拱架修建拱橋的難題。1976年主持設計了廣西第一座無支架施工鋼筋砼箱拱橋,十多年中修建此類大橋達40多座2萬多延米,占當時廣西公路大橋總數70%。1992年任邕寧邕江大橋鋼骨鋼筋砼拱橋設計與施工技術研究課題組組長和大橋專家組組長,建成了當時世界最大跨徑的鋼筋砼肋拱橋,他提出了千斤頂斜拉扣掛懸拼架設拱骨架技術和連續澆注拱肋外包砼技術,國內首創,廣泛推廣。
韓其為(1933.11.2-),男,漢族,湖北省松滋縣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泥沙(運動)與河床演變(水庫淤積)專家,重慶交通大學特聘教授。自1964年開始,韓其為採用力學與隨機過程相結合的方法,對泥沙運動統計(隨機)理論進行了長期研究。研究獲水利部論文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前國際水利學會主席林泰造和甘迺迪等著名學者對其評價很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專家鑑定認為:“研究建立了較為完整的泥沙運動統計理論體系,有顯著的開創性”,“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推動了泥沙運動理論的發展”。
梁應辰(1928.8.30-),河北保定人,1994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水道和港口工程專家,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重慶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作為三峽工程航運專家,參加了三峽工程各個階段有關航運工作,對三峽工程壩址選擇,技術攻關,科學論證,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做出了貢獻。
王夢恕(1938.12.24-),河南省溫縣人,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交通大學山區橋樑與隧道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名譽主任。王夢恕院士從事鐵路工程科技工作40餘年,在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理論研究、科學試驗、開發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以及指導設計、施工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對促進我國隧道建設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顧安邦(1935.10-),男,漢族,江蘇無錫人,博士生導師,重慶交通大學教授。1957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土木系,同年分配到成都工學院土木工程系任教,1960年院系調整隨遷重慶交通學院,曾任重慶交通學院副院長。2006年6月10日,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員會第十五屆頒獎大會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舉行。在此次頒發的6個不同類別的茅以升科學技術獎中,顧安邦教授榮獲其中最具影響力的獎項——橋樑大獎。全國高校中有4人曾獲此殊榮。
劉忠(1963.8-),博士,教授,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交通部跨世紀學術帶頭人。主要從事大跨徑橋樑施工控制、橋樑非線性與空間分析研究。在大跨徑拱橋幾何非線性、材料非線性分析及施工控制等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完成和承擔了多個科研項目先後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獎勵5項、發表論文30餘篇。
周志祥(1958.4.11-),男,漢族,教授,博士生導師,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交通運輸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第一層次人選,重慶市橋樑與隧道學科學術帶頭人,山區橋樑與隧道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主任,全國土木工程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重慶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學院黨總支書記。主持國家級項目4項、省部級項目20餘項,發表論著100餘篇部,獲得發明專利十餘項;主研完成“大中型橋樑檢測、維護、加固技術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主持完成“橫張預應力砼梁工藝及性能試驗研究”,獲得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主持完成“橋樑結構損傷機理與神經網路”,獲得2008年度重慶市技術發明二等。2000年來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共9項;在“橋樑結構行為與新技術”研究領域取得突出成績,獲“全國交通系統青年科技英才”等多種榮譽稱號。
陳洪凱(1964.10-),男,重慶江津人,教授,博士生導師。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優秀教師,振興重慶爭光貢獻個人。迄今,代表性專著有《危岩崩塌演變理論及套用》《公路土石流力學》《公路土石流研究及治理》《危岩防治原理》《岩石邊坡滲流與排水機理研究》;發表論文210篇,被SCI收錄6篇、EI收錄29篇、ISTP收錄2篇;獲得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3項。研究成果處於國際先進、國際領先水平,得到同行專家高度讚賞。研究成果在西部地區大量推廣套用,解決了8000多公里幹線公路沿線的土石流、危岩崩塌災害,確保了三峽庫區50多萬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周建庭(1972.9.8-),浙江金華人,教授、博士生導師,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圍繞結構安全監測、評價與加固方向開展科學研究,主持和主研了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省部級項目20項,主持橫向項目25項。

學科建設

博士學位授權點
截止2011年10月,學校有水利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等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其中11個目錄內二級學科博士點,1個目錄外二級學科博士點——道路安全理論與技術),涉及2個學科門類。
一級學科代碼及名稱
二級學科代碼
二級學科名稱
負責學院(部)
0814土木工程
081406
橋樑與隧道工程
土木學院
0815水利工程*
081501
水文學及水資源
河海學院
081502
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
081503
水工結構工程
081504
水利水電工程
081505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0823交通運輸工程*
082301
道路與鐵道工程
土木學院
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交通運輸學院
082303
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
082304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0823Z1
道路安全理論與技術
土木學院
1201管理科學與工程*
120100
管理科學與工程**
管理學院
註:標註*為一級學科授權點,標註**表示該一級學科不分設二級學科。
碩士學位授權點
一級學科代碼及名稱
二級學科代碼
二級學科名稱
負責學院(部)
0305馬克思主義理論*
030501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研部
030502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03050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030504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030506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0705地理學*
070501
自然地理學
河海學院
070502
人文地理學
070503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0801力學*
080101
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
土木學院
080102
固體力學
080103
流體力學
080104
工程力學
0802機械工程*
080201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機電學院
080202
機械電子工程
080203
機械設計及理論
080204
車輛工程
0802Z1
交通電氣裝備及控制
0805材料科學與工程*
080501
材料物理與化學
土木學院
080502
材料學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機電學院
0811控制科學與工程
081103
系統工程
管理學院
081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081201
計算機系統結構
信息學院
081202
計算機軟體與理論
081203
計算機套用技術
0814土木工程*
081401
岩土工程
河海學院
081402
結構工程
土木學院
081403
市政工程
081404
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
機電學院
081405
防災減災防護工程
土木學院
081406
橋樑與隧道工程
0814Z1
土木工程安全與環境
0814Z2
基礎設施管養工程
0815水利工程*
081501
水文學及水資源
河海學院
081502
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
081503
水工結構工程
081504
水利水電工程
081505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0816測繪科學與技術*
081601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土木學院
081602
攝影測量與遙感
081603
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
0816Z1
空間數據套用及雲計算
0823交通運輸工程*
082301
道路與鐵道工程
土木學院
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交通運輸學院
082303
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
082304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0823Z2
交通運輸經濟
財經學院
0835軟體工程*
083500
軟體工程**
信息學院
1201管理科學與工程*
120100
管理科學與工程**
管理學院
1202工商管理*
120201
會計學
財經學院
120202
企業管理
管理學院
120203
旅遊管理
人文學院
120204
技術經濟及管理
管理學院
註:標註*為一級學科授權點,標註**表示該一級學科不分設二級學科。
工程碩士培養領域
一級學科代碼及名稱
二級學科代碼
二級學科名稱
負責學院(部)
0852工程碩士
085204
材料工程
土木學院
085213
建築與土木工程
085214
水利工程
河海學院
085222
交通運輸工程
交通運輸學院
085201
機械工程
機電學院
085234
車輛工程
085236
工業工程
管理學院
085239
項目管理
085240
物流管理

發展前景

學校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得到了黨和政府及社會的充分肯定,溫家寶、李嵐清、賀國強、錢偉長、陳至立等領導同志先後到校視察。近年來,學校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等8項國家級榮譽稱號。
面向未來,重慶交通大學將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遵循教育規律,適應社會需求,立足重慶,面向西部,突出交通特色,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優勢,為國家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交通行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努力把學校建成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國內知名、區域優勢突出,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行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