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中國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重慶中國抗戰大後方研究中心一般指本詞條

重慶中國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是市委確定實施的“重慶抗戰工程”中規劃建設的三個中心之一,2011年11月26日正式成立,由市委宣傳部與西南大學聯合共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中國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 地點:重慶
  • 類型:研究中心
  • 成立時間:2011年
重慶中國抗戰大後方研究中心是重慶市委宣傳部和西南大學共建的重慶市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研究與建設工程的三大中心之一,2009年4月試運行,2011年11月正式成立。現任中心主任周勇教授,副主任潘洵教授。2011年中心獲批中國歷史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12年,獲準成為西南大學首批校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2013年11月,獲準成為重慶市第二批“2011協同創新中心”。中心現下設抗戰後方政治研究所、抗戰後方經濟研究所、抗戰後方社會研究所、抗戰後方文化研究所、抗戰後方教育研究所、抗戰文化遺產研究所、重慶大轟炸研究所等7個研究所與《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研究論叢》、《抗戰大後方研究通訊》編輯部,重慶抗戰大後方歷史研究中心網站管理部,辦公室、資料室。中心現址薈文樓(原歷史文化學院)二樓、吳宓樓一樓,設有5個教授工作室,1個閱覽室,1個資料室,1個研究生研究室,2個小型會議室。截至2012年,中心有專兼職研究人員58人,其中教授(或研究員)37人,副教授12人,博士生導師7人。
近年來,中心在已有特色研究的基礎上,將中國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研究重新凝鍊為第二次國共合作與統戰文化、抗戰時期國際交往及國家地位、紅岩精神與抗戰民族精神、中國西部經濟社會現代化起步、抗戰大後方文化教育傳承與創新、抗戰時期西部民族及邊疆問題、抗戰大後方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等研究,在國內外學術界的影響漸顯。自2009年至2013年,五年間,中心研究員先後在《近代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史學集刊》、《中國科技史雜誌》、《文藝研究》、《電影藝術》、《文藝理論與批評》、《抗戰文化研究》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25篇,出版學術著作、論文集等23部。申請立項科研基金項目78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13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5項,重慶社科重大專項53項,重慶社科規劃項目4項,市委統戰部委託項目1項,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1項。
中心自創辦之日起,即十分重視並積極開展各類學術交流活動。自2007年以來,先後承辦“重慶大轟炸暨日軍侵華暴行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年9月)、“戰時國際關係:中日戰爭國際共同研究第四次討論會”(200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背景下的中日戰爭——中日戰爭國際共同研究第五次會議”(2013年9月)等3次大型國際學術會議,以及 “台灣史研究論壇——台灣光復65周年暨抗戰史實學術研討會”(2010年6月)、“海峽兩岸中國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2011年11月)、“中日戰爭暨抗戰後方史料整理與研究學術討論會”(2011年11月)“城市發展與中華民族復興——暨中國城市史研究會首屆年會”(2013年6月)等數次國內學術會議。中心研究員亦多次受邀赴美國、日本、英國、台灣等地進行學術討論、交流、資料蒐集整理等相關活動,並產生了積極反響。此外,中心還先後與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台灣中國國民黨黨史館、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重慶中國統一戰線歷史研究基地、重慶圖書館、重慶市檔案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師範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穩定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機制,在人員交流、研究生培養、資料互換與合作研究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
在研究生培養方面,自2009年以來,中心共招收博士、碩士生74人,畢業27人,博士後流動站5人,出站2人。中心為擴展研究生的視野,自2013年4月開始,定期舉辦學術沙龍活動(現已舉辦12期),邀請不同研究領域,不同學科專業的專家學者作為引言人參與學術沙龍活動。此外,中心自2013年開始,每年出資30萬元,實施科研基金培育項目,為包括研究生在內的抗戰大後方研究人員提供科研資金,激勵其產出高水平成果。
在新的時期,中心將憑藉重慶市的政策支持與西南大學的學科優勢,通過建立靈活機制、凝鍊學科方向、整合學科資源、加強隊伍建設、開展學術交流、深化項目研究和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將研究中心打造成學科交叉、特色鮮明、優勢明顯,具有前沿學科研究領域、優秀學術研究團隊和一流學術研究成果的研究中心。為維護二戰成果和戰後世界秩序、促進民族復興和祖國統一,及推動以重慶城市文化建設為核心的國家和地方重大戰略提供學術支持,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