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約熱內盧公約》(Rio de Janeiro Convention),又稱《里約條約》、《泛美聯防公約和美洲國家互助條約》、《美洲國家間互助條約》、是1947年9月泛美聯盟19個成員國簽署的共同防禦條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里約熱內盧公約
- 外文名:Rio de Janeiro Convention
- 所屬學科:世界歷史
- 別名:里約條約 、泛美聯防公約和美洲國家互助條約 、美洲國家間互助條約
《里約熱內盧公約》(Rio de Janeiro Convention),又稱《里約條約》、《泛美聯防公約和美洲國家互助條約》、《美洲國家間互助條約》、是1947年9月泛美聯盟19個成員國簽署的共同防禦條約。
《里約熱內盧公約》(Rio de Janeiro Convention),又稱《里約條約》2、《泛美聯防公約和美洲國家互助條約》1、《美洲國家間互助條約》2、是1947年9月泛美聯盟19個成員國簽署的共同防禦條約。1《里...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是指聯合國大會於1992年5月9日通過的一項公約。同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由世界各國政府首腦參加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期間開放簽署。1994年3月21日,該公約生效。地球峰會上由150多個國家以及歐洲經濟共同...
《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是 1992年6月,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籤署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於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里約熱內盧召開,重申了1972年6月16日在斯德哥爾摩通過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宣言,並謀求以...
承諾促進可持續發展並因此將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里約熱內盧,1992)的結論,尤其是《關於環境與發展的里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的第四、十項原則以及第三次環境與健康部長級會議(倫敦,1999)和可持續發展世界峰會(約翰內斯堡,2002...
里約會議,是1992年6月3-14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UNCED)。這個會議也叫全球環境首腦會議。這次會議是根據1989年12月22日召開的第44屆聯合國大會第44/28號決議召開的。參加會議的有世界178個國家,17個...
本公約正本由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保存,總幹事應將公約的經核證無誤的副本分送第十四條第1款所述的所有政府。下列代表經各自政府授權簽署本公約,以資證明。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四日訂於里約熱內盧,用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寫成單一文本,...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是指聯合國大會於1992年5月9日通過的一項公約。同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由世界各國政府首腦參加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期間開放簽署。1994年3月21日,該公約生效。地球峰會上由150多個國家以及歐洲經濟共同體...
截至2005年4月26日,已有191個國家批准或加入公約。負責人:執行秘書迪亞羅(H.E.Hailia ArbaDiallo),原布吉納法索外長,曾任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官員、駐華大使、布駐聯合國代表團團長,1992年里約大會後負責荒漠化公約過渡秘書處。總部:...
海牙公約,全稱為《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公約》。是指關於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國際公約,1970年12月16日在海牙籤訂,1971年10月14日生效,共14條。主要內容是:(1)凡在飛行中的航空器內的任何人或其共犯,從事或企圖從事用暴力或暴力...
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籤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里約宣言》,在所發布的《地球憲章》中指出,“地球提供了生命演化所必需的條件,生命群落的恢復力和人類的福祉依賴於:保護一個擁有所有生態系統、種類...
為阻止全球變暖趨勢,1992年聯合國專門制訂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該公約於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約熱內盧簽署生效。依據該公約,已開發國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將他們釋放到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時的水平。另...
1990年12月第44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44/225號決議,決定成立政府間氣候變化談判委員會,組織談判制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並確定該氣候變化公約作為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峰會的議事日程。當時的歐共體即提出了...
1992年的里約會議,全名里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也叫地球首腦會議,於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這次會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一項便是通過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該公約是1992年5月22日聯合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達成的,...
《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是一項保護地球生物資源的國際性公約,於1992年6月1日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起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在奈洛比通過,1992年6月5日,由簽約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
為了阻止全球變暖趨勢,1992年聯合國專門制訂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該公約於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約熱內盧簽署生效。依據該公約,已開發國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將他們釋放到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時的水平。...
阿本斯堅持不批准1947年的里約熱內盧公約,因為這一協定實際導致拉美國家的軍隊都歸美國控制。在美洲國家組織和泛美會議上,瓜地馬拉多次持反對美國的立場。在聯合國大會上,瓜地馬拉是拉丁美洲唯一反對美國“共同安全體系”的國家。在1950~...
《生物多樣性公約》是一項保護地球生物資源的國際性公約,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簽署。該公約具有法律約束力,旨在保護瀕臨滅絕的動植物和地球上多種多樣的生物資源。 《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朱格拉夫2010年11月2日在紐約總部舉行...
聯合國於1992年6月3~14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會議。這是繼1972年6月瑞典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之後,環境與發展領域中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一次國際會議。有183個國家代表團,70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參加了會議;有102位國家...
干預公海非油類物質污染議定書是根據1969年海洋污染損害國際法律會議通過的《關於非油類污染物的國際合作決議》,國際海事組織主持於1973年11月20日在倫敦簽訂。與1969年《對公海上發生油污損害事故進行干涉的國際公約》相比較,除其對象為...
生物多樣性公約 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由各國首腦參加的最大規模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此次“地球峰會”上,簽署了一系列有歷史意義的協定和兩項具有約束力的協定,《生物多樣性公約》為其 中之一。《生物多樣性公約》是...
會議公約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是世界首個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而訂立的國際公約,該公約於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會議安排 2015...
為了阻止全球變暖趨勢,1992年聯合國專門制訂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該公約於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約熱內盧簽署生效。依據該公約,已開發國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將他們釋放到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時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