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城市居住區經歷了閭里制、里坊制、街巷制、鄰里單位制、社區制5種形態。
里坊制承是中國古代主要的城市和鄉村規劃的基本單位與居住管理制度的複合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里坊制
- 特點:基本單位與制度的複合體
- 確立期:春秋至漢
- 極盛期:三國至唐
- 結束期:宋
在中國,城市居住區經歷了閭里制、里坊制、街巷制、鄰里單位制、社區制5種形態。
里坊制承是中國古代主要的城市和鄉村規劃的基本單位與居住管理制度的複合體。
在中國,城市居住區經歷了閭里制、里坊制、街巷制、鄰里單位制、社區制5種形態。里坊制承是中國古代主要的城市和鄉村規劃的基本單位與居住管理制度的複合體。...
里坊制的確立期,相當於春秋至漢。把全城分割為若干封閉的“里”作為居住區,商業與手工業則限制在一些定時開閉的“市”中。統治者們的宮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
里坊門是漢長安城內居民聚居地段多為方形或矩形的門。...... 獨立的牌坊究竟起源於何時呢?這要從漢唐里坊制度的坊門說起。漢長安城內居民聚居地段多為方形...
井田制廢除以後,在古代城市與農村,分別演變為里坊制與里甲制(鄉里制)。中國古代城市居民聚居之處。又名閭里、坊。里的平面一般呈方形或矩形,圍以牆,設里門出入...
1 基本信息 2 換算公式 3 古文記載 4 古制換算 ▪ 換算表一: ▪ 換算表二: 5 方圓一里 6 井田制與里坊制 里...
在中國,城市居住區經歷了先秦的閭里制、從漢到唐的里坊制、兩宋的街巷制、明清的鄰里制和現代的社區制五種形態。里第的“里”指的是閭里制和里坊制中的“里...
平江府圖碑,指刻有南宋紹定二年(1229)平江府城(今江蘇省蘇州)平面圖的石碑。圖碑保存了最早的街巷制城市的平面圖,是研究中國古代城市自里坊制向街巷制發展的...
唐代,我國城市都採用里坊制,城內被縱橫交錯的棋盤式道路劃分成若干塊方形居民區,這些居民區,唐代稱為"坊"。坊是居民居住區的基本單位,"坊"與"坊"之間有牆...
外城,詞語,內城叫“城”,外城 叫“廓”。城廓之制是我國古代城市規劃建設的主要形制。《墨子·非攻篇》、《孟子·公孫丑篇》、《戰國策》中都提到:“三里...
到了宋代,隨著商業的發展,里坊制被打破,宵禁取消,出現了夜生活,具備了現代社會的特點。比如州橋夜市(出朱雀門至龍津橋),主要是各種小吃,三更閉市(午夜12點左右...
元大都規劃設計時仍延續了里坊制,全城分為50坊,坊與坊之間是寬闊平直的街巷,猶如棋盤。明朝時,將北京劃為28坊,兩坊合併稱“昭回靖恭坊”。清代屬鑲黃旗。南...
古時經官府奏準為表揚節婦孝女而立的牌坊。牌坊,流行於宋代而盛於清朝。牌坊,源於古代大都市的里坊制度。...
譬如城市漸由前代的里坊制演變為臨街設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在建築技術方面,前期的遼代較多的繼承了唐代的特點,而後期的金代,建築上則繼承遼、宋兩朝的特點而...
到北宋中期,開封的里坊制(見里)逐漸廢弛,出現了開放的商業街、居民巷體制的街巷制。城市的管理,如疏浚河流、修橋鋪路、防火設施和殯葬、救濟、施藥等,均有機構...
01 北魏前期禁衛武官制度考論——以史籍記載為中心,歷史研究,2003.3,p106-12702 北魏洛陽里坊制度探微,歷史研究,1999.6,p51-67...
魏晉隋唐城市里坊制度——考古學的印證(齊東方 IX/53) 隋唐文學人物與長安坊里空間(朱玉麒 IX/85) 終南山與唐代長安社會(王靜 IX/129) 長安宮城布局的變化與...
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保存有200餘座古建築,其中全國重點文...
立德坊為隋唐洛陽城里坊區的里坊。隋唐洛陽城的居民區,由一百多個里坊組成。立德坊位於今洛陽老城區東南隅的立德坊,人文薈萃,扼大運河之中樞,被稱為神都第一...
其來源與古代常用坊門表彰人或事有關。北宋中期里坊制廢弛,改用牌坊代替坊門(見里)。在單排立柱上加額枋、斗栱等構件,上施屋頂的稱為牌樓,這種屋頂俗稱為“樓...
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保存有200餘座古建築,其中全國重點...
從春秋戰國至唐代,我國城市居民區都採用里坊制,“坊”與“坊”之間有牆相隔,坊牆中央設有門,稱為坊門。起先,這種坊門就像“衡門”那樣,由兩根立柱架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