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8月16日,一位羅馬化學家斯·馬里奧蒂尼在義大利南部度假時,潛泳到愛奧尼亞海岸的礁石中,突然發現海底沙面上露出一隻黑黑的手臂。在好奇心驅使下,他上岸拿了魚槍,再次潛入水底,碰了一下這隻堅硬的手臂,發現有金屬聲。他馬上意識到這不是屍體,可能是一尊雕像。接著,在半米遠的海底沙中,他又發現了一個膝蓋與腳趾。這又是一尊雕像!他用氣球標明了位置,便上岸打電話通知義大利勒佐加拉勃利亞文物當局。《里亞切青銅武士像》就這樣在這一年的8月22日被打撈起來了。這位潛泳家為古希臘找到了兩件稀世珍寶,按義大利法律規定,他被授予9500萬里拉的文物獎。
基本介紹
雕像介紹,形象來源,姿態特點,價值,
雕像介紹
這兩尊青銅武士像經科學鑑定,斷定是屬於公元前506年的希臘青銅鑄像真本。它們是那樣完美,那樣地符合人體解剖的全部結構。剛打撈起來的青銅像,表面附著海洋腐蝕物、矽、鹽結晶體和由海生物構成的鈣性物質。這些凝聚物由於年久月深,附著力強,很難消除,但又不能用金器剔割,更不許用化學方法處理。於是,雕像被送到佛羅倫斯文物考古局的修復中心,利用那裡最先進的設備與技術力量,花了差不多六年時間,做完了雕像正本清源的工作。經過化驗檢測,發現青銅的厚度要比羅馬時期的厚三倍。為了便於鑑別兩尊雕像,考古家把它編成一號、二號。一號銅像的眼球是象牙鑲嵌的,牙齒是用紫銅嵌貼上去的,而在腳跟部位還有一塊連線底座的鉛心。
形象來源
這兩尊雕像是誰的形象?考古者們意見紛紛。有的認為是奧林匹斯山上十二個神祇中的兩個;也有人說雕像是供奉在德爾法阿波羅神廟內的兩尊神像;第三種意見,則斷定是馬拉松戰役中的希臘英雄或者是荷馬史詩中的人物。其中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這兩尊雕像決不是運動員,因為參加運動會比賽的運動員中沒有長鬍須的。但也不是神像。多數學者承認它們是兩個特洛伊戰爭中的英雄,不是希臘聯軍統帥阿伽門農、阿喀琉斯,就是希臘名將涅斯托耳等。
姿態特點
兩尊雕像除局部細節略微有些變化外,他們的姿態幾乎完全一樣:左足向前邁出,呈休息狀態;全身肌肉發達,身姿健美,臉容威武,然又露出微笑,臂膀上的血管與青筋,幾乎畢露無遺。人體各部被塑造得那樣真切生動,在已經發掘的古希臘雕像中是少有的。一號雕像高約2米,二號像高1.98米,從雕像的解剖技巧展現來分析,有的學者初步認為是著名雕刻大師菲地亞斯的作品。後來根據對銅像修復取樣熔化進行分析的結果,否定了這種假設,因為銅料成分不同,並非菲地亞斯所常用的那種速熔性銅料。又經研究,人們得出了銅像是同樣著名的雕刻家皮塔哥拉斯(Pythagoras)的作品的新結論。我們認為這一推斷比較有說服力,因為這位雕塑家原是薩摩斯人,公元前5世紀初遷居義大利半島的南端的勒基烏姆(Rhegium)。據史料所載,他對於人體解剖學知識極為精通,從時間上看,他是菲地亞斯的長輩。而雕像的考證年代也接近於此說。可惜皮塔哥拉斯的原作,即便肯定是他的作品的摹製品,也一件沒有保存下來。如果確證這兩尊青銅立像是出於他的手藝,那真可謂名不虛傳了。
兩尊雕像為何被作成一模一樣的姿勢?有一尊像上用絲帶攏住頭上的捲髮,犀利的目光露出一種傲慢的神情,雙唇微張,從閃光的牙齒間,似乎能感到武士的內心喜悅。而在另一尊像的胸前,有一塊不甚顯眼的傷痕;他腰背微彎,神態顯得有些疲憊,且稍帶憂傷,口中好象在喘息。儘管彼此略有差異,但這兩尊形神俱現的雕像的總體面貌,仍是戰士或英雄。有人推斷,二號像要比一號像創作得更晚一些,理由是二號像缺乏一種光澤。可能是由於某種原因,本來同屬一組的群像後來毀掉了一尊,為了保持完整性,又請後來的藝術家仿製了一尊,但在風格上必須儘量接近,所以模樣雖然一致,實非出自一人之手。那么,為何又被投入海中呢?經許多學者分析認為,曾有一艘載此銅像的航船,路經里亞切市(Riace)附近的海面,遇到了海難,兩尊雕像與船一起沉沒。為了證實這一點,1973年8至9月間,義大利考古研究所在海軍的幫助下,曾去發現地點的海底探索沉船,但只找到二號像上的盾牌把手,一塊木板碎片和二十八個篷索鉛環,並未見到沉船船骸;於是,又產生另一種推測,即認為銅像是裝在運輸船的甲板上的因風暴沖刷,使銅像落入海中;另一種說法是船隻遇險時,船員為救自己生命,將船上所有負荷的重物,盡力拋入海去,銅像也遭此厄運。這些推斷至今都存有疑點,因此未能確定哪一種是符合事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