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八件大事,相關資料,
簡介
約900年(波羅王朝),綠泥石,高33×寬20.3×厚7.6厘米
費城藝術博物館,喬治·W.B泰勒基金收購 1921-36-15
東印度是歷史上的佛陀在公元前6世紀到前4世紀期間生活和教化的地方,在那裡製作的雕刻中頻繁刻畫釋迦牟尼佛生平的八件大事。到這些大事發生的地方朝聖已成為宗教修煉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釋迦牟尼生平的一系列大事已標準化了,每個事件的發生地都已成為聖地。在8至12世紀統治東印度的強盛的波羅王朝統治下的雕刻家系統地生產了刻畫這些佛傳場面的成套雕像。這些成套的雕像不僅講述了釋迦牟尼的故事,而且提供了可以用於禮拜的精神朝聖。
八件大事
這八件大事是:⑴釋迦牟尼的誕生;⑵悟道;⑶初次說法;⑷舍衛城神變;⑸從三十三天降凡;⑹馴服野象;⑺獼猴奉蜜;⑻寂滅或最終進入涅盤。刻畫這八個佛傳場面的各個浮雕,經常安置在本身用於標誌佛教遺址的一種建築形式窣堵波(半球形的舍利塔)表面。這件雕刻可能就是為放進佛塔而作的,其中在佛頭兩側各有一座小塔的形象。
相關資料
這件浮雕刻畫的是第六件大事,當時釋迦牟尼馴服野象那羅吉里。年邁的佛陀在穿過王舍城(今拉傑吉爾)時,一頭兇猛的公象向他衝來,這頭野象是釋迦牟尼的堂弟提婆達多和尚想篡奪控制佛陀的信徙(僧團)的權力蓄意謀害佛陀而放出來的。面對狂怒的大象,釋迦牟尼毫不畏懼,大象被這種精神威力征服屈膝拜倒。這一事件通常被解釋成佛陀征服了世間的邪惡和自我內部的野性。這件浮雕通過顯示身穿僧衣平靜站立的釋迦牟尼的高大形象與屈從的大象那羅吉里的渺小形象的對比來講述故事。一個小僧徒拿著化緣缽和討飯棒,在大象對面從視覺上保持了構圖的平衡。
波羅諸王是印度教和佛教信徙,有時輪流信奉,有時同時信奉這兩種宗教。在這一王朝統治下的雕刻家偏愛一種紋理密的岩石(綠泥石),當表面磨光時,綠泥石呈現一種獨特的黛黑色光澤。
本詞條著作權由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許可不得轉載、連結、轉帖或以其它方式複製傳播,違者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