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行均

釋行均

釋行均,遼代蔚州金河寺僧人,俗姓於,字廣濟。

龍龕手鏡》是我國遼代的一部佛教字書,對佛教在遼國的傳播和普及起到很大作用,又由於它保存了大量的手寫體的俗體字和異體字而引起當代文字學界、音韻學界、敦煌學界、佛學界的高度重視。《龍龕手鏡》的作者就是釋行均。

基本介紹

  • 本名:釋行均
  • 字號:廣濟
  • 所處時代:遼代
  • 俗姓:於
僧人智光在《龍龕手鏡》序中稱其“派演青齊,雲飛燕晉,善於音韻,閒於字書。睹‘香岩’之不精,寓‘金河’而載緝,九仞功績,五變炎涼……”這就是我們知道的釋行均的基本情況。據王綿厚先生考證,“香岩”是釋行均編撰《龍龕手鏡》參據的佛學字書。至於釋行均所寓居的“金河”,顯然指其住持的地方,查閱《遼史》,應是蔚州金河寺。據《遼史》記載:遼統和十年(992年),聖宗“幸五台山金河寺飯僧”。聖宗巡幸的五台山,就是遼國西京道境內蔚州的小五台山,而不是宋國境內的五台山。從《遼史拾遺》所記看,蔚州金河寺應建於遼統和初年。遼聖宗、興宗、道宗三代,正是崇尚佛學的隆盛時期。除聖宗統和年間“幸五台山金河寺飯僧”外,道宗鹹雍九年(1073年)七月,又“幸金河寺”。而《龍龕手鏡》成書的統和十五年(997年),正值遼聖宗巡幸小五台山金河寺的五年以後,因此可以推測釋行均編撰《龍龕手鏡》,可能與興宗第一次幸游小五台山金河寺有關。
《龍龕手鏡》是一部通俗的漢字字書,據智光序稱“以新音偏於龍龕,猶手持於鸞鏡,形容斯鑒,妍醜是分,故目之曰《龍龕手鏡》。”釋行均收錄當時實際讀音和通用字型,並廣收民間通行的俗字,所以是一部有獨創性的字書。在編次分部方面,釋行均不囿於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分部的舊例,而是依照當時的通用字型另行編次,以平、上、去、入四聲分編四卷。雖體例不盡完善,但頗具有創新精神。全書列部首242個,比《說文解字》中的540部節省一半以上。此書所收字數,據沙門智光序云:“計26430餘字,注163170餘字,並注總有189610餘字。”而據宋刻本卷四末行所刻小字不知,此書總計“26433字,注163177字”。從傳世宋版可確知該書總字數為189610字,是遼宋當時收字最為宏富的佛學工具書。
《龍龕手鏡》的遼代原刻本已佚失。傳世最早的當屬沈括《夢溪筆談》所錄的宋刻本,北宋“熙寧中,有人自虜中得之,入傅欽之家,蒲傳正帥浙西,取以鏤板”。宋刻本的《龍龕手鏡》,因避諱宋太祖趙匡胤祖父“翼祖”趙敬的“敬”字,而改刻為《龍龕手鑒》。這部書不僅傳入中原,而且早在當時已傳入朝鮮半島。這也是當時遼與王氏高麗等國文化交流的又一佐證。
評價:漢字字典《龍龕手鏡》的編寫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