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剝比

采剝比

采剝比又稱剝采比,使指開採每單位有用礦物所剝離的廢石量。在採煤工業中常用立方米/噸、在金屬礦開採中用立方米/立方米表示。它是決定礦石能否進行露天開採的重要技術經濟指標。中國大型露天礦的采剝比為≤8~10,中型露天礦為≤5~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采剝比
  • 外文名:stripping ratio
  • 別稱:剝采比
  • 釋義:開採每單位有用礦物所剝離廢石量
  • 單位:立方米/立方米
  • 學科:採礦工程
介紹,生產意義,計算方法,比較法,價格法,影響因素,

介紹

采剝比是露天平均每采1t(或1m3)礦石需要剝離多少表土和岩石量。因為礦床埋藏條件不同,各礦山的采剝比也不一樣。以我國露天鐵礦為例,一般大型露天礦每采1t礦石表土,岩石剝離量不超過5~6t,中型礦不超過4~5t,小型礦不超過3~4t。如果超過這個比例。經濟上就不合算了,一般就採用地下開採了。

生產意義

露天礦山的采剝比它是影響露天礦開採境界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直接關係到礦山的建設速度、經濟效果、資源利用、產品數量和產品質量等關鍵性問題,在經濟上,露天開採境界有一個合理的界限問題。而剝采比是確定這個界限的控制性指標。

計算方法

經濟合理采剝比,是露天開採設計中確定露天礦最終境界的重要依據。目前關於經濟合理剝采比的確定方法很多,但歸納起來主要分兩類,即比較法和價格法。

比較法

對於那些選用何種開採方式尚不明確的礦床,如礦體延深大、覆蓋層不太厚的礦床和賦存於平緩地區的水平或傾角很小、延伸很長、覆蓋層較厚的礦床,雖然在技術上可以預計在其上部用露天開採、下部用地下開採,但這種露天與地下聯合開採方式相對於整個礦床用地下開採方式的經濟合理性尚難直觀判斷。需要用露天開採和地下開採的經濟效果作比較來計算經濟合理剝采比,以確定在經濟上最有利的露天開採和地下開採的分界線。常見的有原礦成本比較法、金屬成本比較法和儲量盈利比較法。

價格法

對那些能明顯判定在經濟上只宜採取露天開採的礦床和在技術上只能採取露天開採的礦床〈前者如埋藏不深、覆蓋層薄或無覆蓋層的較厚或厚度大的礦床,以及礦產品現行價格低於地下開採成本的礦床等;後者如各類地表砂礦床,高硫易燃礦床,礦岩松碎破裂、已產生移動和表土含泥過多的礦床,湧水量特別大的礦床,含放射性元素和氡氣的礦床,以及對礦石分采、分運和配礦要求嚴格的礦床等,沒有必要和地下開採進行比較,而只需要另行選擇適當的最低價格或允許的最高成本的礦產品作比較的基礎,來計算經濟合理剝采比,如產值法、最低利潤法和回收投資法等。

影響因素

影響采剝比大小的主要因素有:覆蓋岩層的厚度和覆蓋岩層與圍岩的物理性質、礦床的厚度、形狀及結構,礦床距地表的相對位置及傾角等。如開採金屬礦時,若在堅硬的岩石中,露天開採要求的極限采剝比為5~6立方米/立方米;在鬆軟岩層中,則為3~10立方米/立方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