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醴陵焙肉
- 主要食材:熏制的豬肉,大蒜,辣椒,調料
- 分類:湘菜,醴陵菜
- 口味:香、肥而不膩,帶瘦肉的部分很有嚼勁
舌尖上的醴陵,烹飪試手,
舌尖上的醴陵
焙肉對醴陵人來說,如影隨形,它掛在醴陵人家的廚房裡,收藏在醴陵人家的瓷壇里,還裝在醴陵人的行囊里。醴陵人即使背井離鄉、遠走他方,甚至是流浪天涯,他們都思念家鄉的焙肉味道,他們不願意忘記那鹹香的味道,時刻飄蕩在口腔里,留在記憶里。
如果有機會回到故里,再次遠行,他們會想方設法切一塊焙肉放入行囊,身邊保留家鄉的味道,讓自己身邊充滿家鄉的氣息。醴陵人喜歡把焙肉和醴陵三辣(醴陵辣椒、醴陵大蒜、醴陵生薑)做一道菜,就是大蒜辣椒炒焙肉,有辣椒、有姜、有紅衣大蒜等做配料,這四樣辛辣鹹香的美味炒到一起,誘惑醴陵人的食慾,一塊焙肉可以吃下三碗米飯,那鹹鹹的味道划過舌尖,就催動自己不停的往嘴裡送飯。
每年立冬開始,醴陵的家家戶戶就開始製作自家的焙肉,主婦們開始忙碌起來,把大塊的豬肉用鹽醃好,滴乾鹽水,掛到柴火灶上讓煙火慢慢地熏焙,時間一久,肉的外表就會變黑,像一根根木炭懸掛在樑上。
醴陵焙肉又稱醴陵臘肉,並非醴陵一地出產,醴陵周邊都有,並以焙肉命名。醴陵熏制的焙肉色澤亮黃,鹽味浸潤,肉香內斂,格外香醇。
做醴陵風味的焙肉,最主要的技術還是要個好屠夫。官莊山區作為最正宗焙肉產地,當地殺年豬的屠夫技術高超,手藝熟稔,豬殺翻後,開腸破肚,取出內臟,屠夫不急著翻腸子,處理豬肚子等內臟,而是及時把豬身肢解,特別是腰板上的肋肉,切成三五斤一塊,趁著體溫還沒有冷卻,用海鹽粗顆粒擦遍肉塊的表面,放在瓦缸里醃製三天,豬肉轉色之後,上鏈條掛起來,滴乾鹽水和水分,用茶種殼、花生殼等急火不間斷焙三天,再文火焙一天,一周之內就生產出地道的焙肉,肉香醇厚,色澤金黃,豬皮極其鬆脆。
立春之後,醴陵再也沒有人家去製作焙肉,而是開始享受焙肉的滋味和鹹香。鄉下人家有客人登門,他們必須以焙肉待客。焙肉的炒法比較單一,洗淨切片翻炒即可,可以根據不同的口味加不同的調料。焙肉要切成大片大片的,我見過最大的有一指多厚,巴掌大小,夾一塊足有二三兩重,這樣吃起來,醴陵人才說過癮。
焙肉放到餐桌上,香氣四溢,席間有喝酒的客人,總會挑頻寬寬的肉皮給自己吃,把脆而不膩的肥肉給孩子,鮮紅透香的精肉給女人,他們吃剩下的那層黝黑的豬皮,一咬就斷,又有韌勁,久嚼生粉。下酒最好的是焙肉骨頭,香味和鹽味早已浸入骨質中間,骨頭疏鬆,慢慢的嚼,小骨頭都會咬碎,那吸出來的鹹香味極其迷人。
烹飪試手
質量好的醴陵焙肉,最好不要爆炒,有種吃法叫清蒸,切成片的焙肉放甑里蒸,清香誘人,別有風味,瘦肉絳紅,肥肉通明,肉皮微黑帶黃;也可以放在飯坯上蒸熟,蒸到焙肉的肥肉變成浸潤的半透明狀態,趁熱切成一指寬的厚片,下鍋稍稍一爆,普通的放辣椒粉一拌即出鍋,講究的加大蒜、蘿蔔乾、蕻菜苔乾或者冬筍片等,最忌帶湯水。焙肉切得薄而小,就像是做配菜的香料,口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