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驗大成》是明代秦昌遇撰的一本醫案醫話類中醫著作,成書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醫驗大成
- 作者: (明)秦昌遇
- 出版社:中醫古籍出版社
- 類別:醫案醫話類中醫著作
- 創作年代:明代
- 卷數:四卷
- 國際標準書號:14249.0076
《醫驗大成》是明代秦昌遇撰的一本醫案醫話類中醫著作,成書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
《醫驗大成》是明代秦昌遇撰的一本醫案醫話類中醫著作,成書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內容簡介該書包括雜症二卷,婦科一卷,幼科一卷。是書辨證精密,強調四診合參,尤重脈象,有一定臨床意義。作者簡介秦昌遇,字景明,號廣埜山道人...
大方醫驗大成【中醫藥古籍珍善本點校叢書】《大方醫驗大成【中醫藥古籍珍善本點校叢書】》是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明)秦昌遇。
《幼科折衷醫驗大成》是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秦昌遇 內容簡介 《幼科折衷》為明·秦昌遇(景明)所編著。秦氏遍通方脈,尤精於幼科,治嬰兒症稱神。因慮“幼科諸書,非偏寒偏熱之誤,便喜補喜瀉之殊,故僭而折衷之”,遂以“折衷”名書。是書總論皆采《內經》要旨,繼以歷代名醫可法之語,...
《張聿青醫著大成·近代名醫醫著大成》是2019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振國、劉更生。內容簡介 張乃修(1844—1905),字聿青,晚號且休館主。早年博覽經史,通曉大義。因戰亂棄舉業,乃承繼家學,銳志攻醫。於無錫行醫30餘年,頗有聲名,後遷居上海,仍以醫為業,屢起沉疴重疾,聲望益高,從...
《何廉臣醫著大成·近代名醫醫著大成》是2019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鮑曉東。內容簡介 內容提要 何炳元(1861—1929),字廉臣,號印岩,浙江紹興縣人,清末民初著名醫家。何氏出生於醫學世家,其祖父為紹興名醫何秀山。何氏一生精研醫術,匯通中西,學驗俱豐,著作等身,其*主要的貢獻集中體現在紹派...
《陳蓮舫醫著大成·近代名醫醫著大成陳蓮舫醫著大成》是2019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詠梅。本書收入陳蓮舫代表作5種:其中《加批校正金匱要略心典》《加批時病論》是其課徒之作,對研習經典文獻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內容簡介 陳秉鈞(1840—1914),字蓮舫,別署庸叟,又號樂余老人,清末上海市青浦縣...
《南北經驗醫方大成》的作者是孫允賢,集錄宋、元醫家習用的重要方劑類編而成。本書為孫允賢《醫方大成》的增補本改名者。本書集錄宋、元醫家習用的重要方劑類編而成。全書共分72門,包括風、寒、暑、濕、傷寒、瘧、痢等。均首先扼要論述病候,次選醫方並註明出處。全書約2000餘方。方論比較簡要,當時...
《針灸大成》是明代楊繼洲撰寫的中醫典籍。內容簡介 針灸專著,又名《針灸大全》,10卷。明楊繼洲(濟時)撰,刊於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楊氏根據家傳《衛生針灸玄機秘要》(簡稱《玄機秘要》),參考明以前20餘種針灸學著作,並結合作者針灸臨床經驗編成此書。卷1首載仰、伏人周身總穴圖,針道源流,次載《針灸...
冰柏丸,中醫方劑名。出自《醫方大成》卷八引《澹寮方》。具有清熱消腫,斂瘡止痛之功效。主治①《醫方大成》引《澹寮方》:口瘡。②《靈驗良方彙編》:舌瘡。組成 硼砂(瘡甚者加腦子研)、黃柏(曬乾)、薄荷葉各等分。用法用量 上為末,生蜜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津液噙化。功用 清熱消腫,斂瘡止痛。...
中國醫學大成續集·41 《中國醫學大成續集·41》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曹炳章。本冊收錄了明代楊繼洲撰寫的《zhen[金 鹹]灸大成》,共十卷,取材廣泛,內容豐富,全面系統地總結了明以前針灸學的經驗和成就。
《丁甘仁醫著大成》是2019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金萍,本書為丁甘仁個人著作總集。內容簡介 《丁甘仁名著集成》為丁甘仁個人著作總集,集中體現了孟河醫派重要代表人物丁甘仁的學術思想及臨證經驗。本書包括醫論、醫案、醫方三部分:分別是《脈學輯要》、《藥性輯方》、《診方輯要》、《喉痧症治概要...
《外科大成》,外科著作,4卷。清代祁坤(廣生)撰於康熙四年(1665年)。卷1總論瘡瘍等病診治要點和常用方;卷2~3為分治部,按頭面、頸項、腰背、胸腹等身體部位分述多種外科病證之證治,間附驗案;卷4列述不分部位(全身性)之大毒、小疵及小兒瘡毒證治。此書辨證詳明,治法豐富,是中醫外科重要參考書。清...
後附醫案,記錄治驗案及不治之案。又附《採集先哲察生死秘法》一篇。此書論述以內外科病證為主,其中於疑難外科病證之治法,頗有新意。在所附醫案中,尚有典型之“無脈症”及惡性腫瘤案例,值得後世重視。另撰《傷科大成》,其證治內容,亦頗精審。內容簡介 全書分十二節,依次闡述看穴道吉凶、看傷吉凶、死...
新編南北經驗醫方大成 新編南北經驗醫方大成是一本2015年出版的圖書,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
《臨證驗舌法》是清代楊雲峰創作的舌診著作,後編入《三三醫書》及《中國醫學大成》二叢書中。二卷。上卷結合虛實、陰陽、臟腑等辨證要略,闡述臨床驗舌之法;下卷具體分析見何證、何舌、當用何方治療,多系作者經驗之談。於臨床醫家頗多借鑑之處。但書中認為驗舌“其法不出乎五行……其理總源於太極”的見解是...
《(南北經驗)醫方大成鈔》是元代孫允賢原著、熊彥明增補、日本鰲釋玄幽校訂的一本方書類中醫著作,約成書於元至治元年(1321)。內容簡介 按病證分為七十二門,內容涉及內、外、婦、兒、五官及折傷諸科。每門之下詳論病源、證候、治法,或附藥方喻之。引文上及《靈樞》、《素問》,下及百家,間述己見,...
《珍本醫籍叢刊》是現代中醫古籍出版社編輯的一部綜合性中醫著作。內容簡介 該叢書將部分中醫古籍珍本,另以標點校注排版出版,以發皇古義,嘉惠來學,振興中醫。出版有《醫驗大成》、《妙一齋醫學正印種子編》、《蘭室秘藏》、《壽世傳真》、《壽世編》、《奇方類編》、《誠書》、《目經大成》、《醫門...
秦景明《醫驗大成》經驗舉隅 《醫學真傳》內傷咳嗽辨治探要 《丹溪治法心要》中風從痰論治探要 李中梓《醫宗必讀》淋證辨治探析 江涵暾《筆花醫鏡》雜病從腎論治探析 四、師承傳薪 (一)師稿存真 黃介伯老中醫談陽虛燥熱證之辨治 蔣文照教授治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經驗 李學銘腎病辨治六法 李學銘...
李迅:集驗背疽方。真德秀:衛生歌。宋慈:洗冤集錄。劉信甫:活人事證方、活人事證方後集、新編類要圖注本草。楊士瀛:傷寒類書活人總括、仁齋直指方論、醫脈真經、察脈總括。葉大廉:葉氏錄驗方。元代李辰拱:傷寒集成方法、胎產救急方。鄒鋐:壽親養老新書。熊產明:類編南北經驗醫方大成。許宏:金鏡內...
主要著作為《針灸大成》10卷。此書資料豐富,編排較為合理,故而流傳較廣,對我國針灸學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書中提出了“十二字次第手法”與“下手八法”的針刺手法,仍為針灸醫家所習用。人物簡介 楊濟時,字繼洲,浙江三衢人(今衢州市)六都楊村人。約生於明嘉靖元年(1522年)卒於泰昌元年(1620年...
乾隆二十年,陳德源開始編輯自己的養生醫著《精食痊養》。這一編纂就編纂了一輩子。從這本書上,陳德源系統的介紹了人體與自然界的關係,人來自自然,頤養自天然。最早提出了食療養生的一個重要概念:少食多餐,盡取多種 嘉慶7年,陳德源病逝於浙江衢州龍游老宅。醫學成就 中國古代預防派醫學集大成者 陳德源通過胎...
《著名針灸學家郭誠傑教授臨床經驗精粹》誠可謂:郭老習醫為醫之大成,晚輩繼承效法之精萃。圖書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郭誠傑教授成才之路及其成就 一、青年求學,初人中醫之門 二、勇於實踐,開拓創新 三、受恩澤,沐雨露,感念師友恩 四、自省正身,以示後學 第二章 郭誠傑教授關於針灸治療疾病的醫理感...
為了進一步總結整理劉完素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使其更廣泛地運用於現代中國醫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使其更廣泛地運用於現代中醫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借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編輯出版《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之機,對劉完素的原著《黃帝素問宣明論文》《素問玄機原病式》《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傷寒標本心法類萃》《新刊...
並發奮購天下醫書,曾蒐集有達3500餘種,又向北平、南京、上海、蘇州甚至到國外東瀛選購未藏之醫籍,藏書樓有“集古閣”。1935年,上海大東書局將其蒐集的歷代醫學古籍,編輯成《中國醫學大成》,收書365種,1 000冊。擬將出版續集和三集,合計新舊醫學書籍4 185種,藥物考證類圖書655種,其中,孤本、珍本、明...
初集中有彼多醫論影響極大,如張仲景是辨證論治的創導者和實踐者,但明確提出“辨證論治”一詞的第一人是章虛谷。“可知景岳先生不明六氣變化之理,辨證論治豈能善哉?”(《初集·卷二·論景岳書》)。《內經》奠定了中醫體質學說的基礎,但集中醫體質學說大成的第一人也是章虛谷。他明確提出:“以人體質不一...
此書博採古書,既吸收了宋代陳無擇解釋仲景之書以及明代新安醫家吳昆《醫方考》等書之優點,又結合了自己長期的臨床實踐,先解釋受病之由,次說明用藥之意,分別宜忌,唯求義明。《醫方集解》刊行之後,迅速流行全國,1935年被曹炳章先生編入《中國醫學大成》,1959~197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曾先後七次刊印發行,全國...
8.醫之大成,時代經典 9.創新中醫方劑學學科結構體系,建設國內一流重點學科 10.頭風寧鎮痛機制的實驗研究 作品信息 作者:李冀,段鳳麗 主編 ISBN:10位[7802311950]13位[9787802311954]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8-1 定價:¥22.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主要分4部分,即醫家小傳、專病論治、...
手足搐搦,眼目上視,及傷風涎喘頭疼。2、《醫方大成》:榮衛不調,夜多盜汗,四肢煩疼,肌肉消瘦。3、《醫方考》:濕熱內淫,肺病喘急。方義 滑石、茯苓可以瀉濕;石膏、知母,可以清熱;杏仁、葶藶,可以瀉喘;人參、甘草,可以益肺;翅骨皮、赤芍藥,可以去熱於里;麻黃根、浮小麥,可以止汗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