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張仲景在《
後漢書》中無傳,其事跡始見於《宋校傷寒論序》據此,他為南陽人,師事張伯祖,曾經出任過
長沙太守,因此被後世稱為
張長沙。
但關於仲景任長沙太守之事是否屬實,後世尚有爭議,因為《名醫錄》為唐人著作,南北朝人的著作都未提及此事,考諸史書上也沒有相關的記載。清
孫鼎宜認為,張機應為
張羨之誤,
章太炎也持此說。
東漢末年,動亂頻繁,疫病流行,人民病死者很多,張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
傷寒十居其七。”這引發了他發憤學習醫學的決心,“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
素問》、《
九卷》、《
八十一難》、《
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
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張仲景著《
傷寒雜病論》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但在此外,我們對他所知不多。在晉
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序中,記載了張仲景為
王粲看病的逸事:“仲景見
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而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言。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此二事雖
扁鵲、
倉公無以加也。”雖然事近傳奇,但也可以顯示當時人對張仲景醫術的敬服。
祭祀簡介
醫聖張仲景祭祀:
張仲景,東漢
南陽人,被後世尊為“醫聖”。張仲景的祭祀活動,自明清以來一直延續至今。張仲景誕辰祭祀活動,有著重要的歷史人文價值、生命科學價值、民間藝術價值、民俗傳承價值和現代套用價值。祭祀張仲景,不僅保留了這一長期存在於民間的文化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能擴大張仲景醫術的影響,能激發大眾對
中醫藥文化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對張仲景的祭祀活動由來已久,至今延續。活動內容豐富,既有各地醫藥學家的朝聖祭祀、義診施藥,也有醫林會館的學術講堂、座談交流,還有當地百姓祭祀問藥、祈福納祥,亦有儒家文人的賦詩而歌。到現代,中醫藥學界仍在南陽召開國際或全國不同類型的張仲景學術思想研討會,當地政府多年來都舉辦張仲景醫藥文化節等,吸引了國內外大批的中醫藥專家學者和官員、商人,有力的促進了南陽中醫藥產業的發展。
南陽醫聖祠是張仲景墓、祠所在地,是供奉、紀念張仲景的場所,每年的祭祀活動都在醫聖祠舉行。
該項目有較大的人文價值、生命科學價值、民間藝術價值、
國粹保護價值、民俗傳承價值和現代套用價值,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承民間文化,尤其是對傳承和發揚張仲景醫學思想,擴大其醫學影響,促進傳統
中醫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