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1. 世界歷史,2. 我國歷史,縫線特性,分類,1. 可吸收縫合線,2. 不可吸收縫合線,物理性質,1. 縫線直徑,2. 抗張強度,3. 結構,4. 摩擦係數,5. 線結牢固性,6. 彈性,縫線的選擇原則,
發展歷史
1. 世界歷史
手術縫合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而已知最古老的縫合是在公元前1100年的木乃伊身上。對傷口縫合和使用縫合材料的第一個詳細書面記載來自公元前500年印度的聖人和醫師蘇胥如塔。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和後來羅馬的奧盧斯·科尼利厄斯·塞爾蘇斯描述了基本的縫合技術。第一次描述腸道縫合的是2世紀的羅馬醫生蓋倫,也有人認為是10世紀的安達盧西亞外科醫生宰赫拉威。據記載,一次宰赫拉威魯特琴的琴弦被一隻猴子吞掉,他由此發現了腸線可吸收的性質。從此之後就開始製造醫用羊腸線。
約瑟夫·利斯特引入了縫合技術的巨大變革,他提倡對所有的縫合線進行常規消毒。19世紀60年代,他第一次嘗試對“石炭酸羊腸線”殺菌,二十年後又對鉻羊腸線做了消毒。1906年製成了經過碘處理的無菌羊腸線。
下一次大飛躍發生在20世紀。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製成了第一根合成線,眾多的吸收和非吸收性合成線由此迅速的發展出來。第一根合成線在1931年由聚乙烯醇製成。50年代開發了聚酯線,後來發展出針對羊腸線和聚酯的輻射滅菌。60年代發現了聚乙醇酸,70年代它被用於縫合線的製造。現在,大部分的縫合線是用聚合物纖維製作的。古代的材料中只有絲綢和腸線仍在使用,但並不常用。近年來,鎂合金作為可降解醫用材料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利用其在人體環境中易腐蝕的特點,可實現體內逐漸降解直至最終吸收、實現臨床套用目的,因而更適用於手術縫合線[2]。
2. 我國歷史
我國醫學歷史悠久,創造出了許多可行的外科手術方法和材料。醫生們在繼承和發揚古人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並完善了切開引流、
麻醉、清創縫合、截指、腸吻合、兔唇修補等手術方法和套用器材,在人類外科學史上做出了巨大貢獻。
清創縫合術是我國醫學史上的重要發明之一,廣泛套用於人體各部的開放性損傷。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西漢文物《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酒清理創傷的記載;《諸病源候論·金瘡腸出候》記載:“金瘡腸斷,兩頭見者,可速續之。先以針縷如法,連續斷腸,便取雞血塗其際,勿令氣泄,即推而納之。但瘡痛者,當以生絲縷系,絕其血脈。”這是世界上有文獻記載最早的腸吻合手術記錄。
到了隋唐時期,我國醫者對縫合傷口的材料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提高。最重要的發明是使用桑皮線縫合腸管和皮膚,並廣泛套用於臨床,取得了良好的醫治效果。
所謂桑皮線,就是桑樹樹根的內皮纖維,將表皮除去,露出柔軟的長纖維層,經錘制加工而成之纖維細線。桑皮線不僅製作方法簡單,套用方便,不易斷折,更有清熱解毒、促進傷口癒合的治療作用。
而日本現存最早的中醫養生療疾名典《醫心方》中曾記錄“若腸已斷者,以桑皮細線縫合,熱雞血塗之,乃令入”。我國現代著名耳鼻喉科專家、醫史學家耿鑒庭一生薈萃經他人整理的《耿鑒庭論五官科》中記載:“桑白皮縫創傷法”一直用到西醫來華之後,才被其他方法替代。
縫線特性
1. 通用性,縫合材料適用於任何手術。
2. 無電解性、無表面張力、無過敏性性及無致癌性。
3. 無菌性,組織反應輕微,不利於細菌生長。
4. 易於操作,成結牢固並有適當的張力強度。
分類
1. 可吸收縫合線
可吸收縫合線根據材質及吸收程度不同又分為:羊腸線、化學合成線(PGA)、純天然膠原蛋白縫合線。它們在體內降解吸收,避免了二次手術給病人帶來的痛苦,而且可以根據實際手術需要,選用降解時間不同的縫合線。
縫線種類
| 絲線(一代)
| 腸線(二代)
| 人工合成可吸收縫合線(PGA)(三代)
| 純天然膠原縫合線 (四代)
|
普通腸線
| 鉻制腸線
|
原材料
| 棉織物或聚丙烯、聚酯等
| 健康動物的羊腸衣
| 經處理後的健康動物的羊腸衣
| 人工代謝產物(乙醇酸、乳酸)聚合而成
| 特種動物肌腱組織
|
強度
| 高
| 低
| 低
| 遠高於腸線
| 高於人工合成可吸收縫合線
|
機體強度 維持時間
| 非吸收性,可維持至傷口完全癒合
| 7-10天消失,患者個體差異性影響強度消失速度
| 21-28天消失,患者個體差異性影響強度消失速度
| 1周仍可維持原強度的85%以上,2周55%以上,無明顯個體差異性
| 5/0、6/0可維持張力1周以上,4/0、4/0T可維持12天以上,其餘依線徑加粗,維持時間逐漸延長,2#線可維持至50天以上
|
吸收方式
| 非吸收性
| 由機體組織水解吸收
| 由機體組織水解吸收
| 簡單的水解過程
| 由機體組織酶解吸收
|
降解後產物
| 無
| 二氧化碳、水
| 二氧化碳、水
| 二氧化碳、水
| 胺基酸
|
吸收速度
| 非吸收性
| 一般70天內吸收,但患者個體差異性影響吸收過程,甚至不吸收
| 一般90天內吸收,但患者個體差異性影響吸收過程,甚至不吸收
| 60-90天內完全吸收,吸收穩定可靠且預測,無明顯個體差異性
| 8-15天完全吸收,且吸收穩定可靠,無明顯個體差異
|
組織反應
| 明顯
| 中度
| 中度但較普通腸線反應小
| 輕度,明顯低於腸線
| 無
|
有無化學塗層
| 棉織物無,聚合物有
| 無
| 無
| 有
| 無
|
線體結構
| 編織狀
| 單纖維
| 單纖維
| 單纖維
| 單纖維
|
吸收是否完全
| 完全不吸收
| 有少量不吸收
| 有少量不吸收
| 有少量不吸收
| 完全吸收
|
保護液保存否
| 無
| 需
| 需
| 無
| 無
|
2. 不可吸收縫合線
不可吸收線即不能夠被組織吸收的縫合線,所以縫合後需要拆線,其有不同程度的組織反應,縫合表皮容易留下疤痕。由特殊的絲綢或合成纖維聚丙烯,聚酯或尼龍製成。具體拆線時間因縫合部位及傷口和患者的情況不同而有所差異,當創口癒合良好無感染等異常情況時:面頸部4~5日拆線;下腹部、會陰部6~7日;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7~9日;四肢10~12日,近關節處可延長一些,減張縫線14日方可拆線。對營養不良、切口張力較大等特殊情況可考慮適當延長拆線時間。青少年可縮短拆線時間,年老、糖尿病人、有慢性疾病者可延遲拆線時間。傷口術後有紅、腫、熱、痛等明顯感染者,應提前拆線。遇有下列情況,應延遲拆線:
嚴重失水或水電解質紊亂尚未糾正者。
老年患者及嬰幼兒。
物理性質
1. 縫線直徑
選用縫線最基本的原則為:儘量使用細而拉力大、對組織反應最小的縫線。各種縫線的粗細以號數與零數表明,號數越大表示縫線越粗;縫線的直徑單位是毫米,常以幾個0來表示。縫線越細,0的個數越多。例如,6個0的尼龍線要比4個0的尼龍線細。但在實際粗細取決於縫線的材料。比如同樣5個0,腸線要比聚丙烯合成線(ProleneTM)粗。關於粗細方面選擇的原則是,在能夠承受傷口張力的條件下,選擇儘可能細的縫線。
2. 抗張強度
美國國家藥典(USP)對抗張強度的定義是能夠將單根縫線拉斷的最小氣力。因此抗張強度指的是一個特定的拉力值,而非線性的區間。有效抗張強度指的是縫線繞圈或打結後的抗張強度。同一類縫線其打結後的抗張強度是其未打結的1/3。一般來說,合成材料縫線較羊腸縫線抗張強度大,肌腱縫線比合成材料縫線抗張強度大。
3. 結構
結構指的是縫線是單股(單絲)還是多股(編織線)。多股縫線都是經過編織的,這種縫線易於操作但是會增加感染和組織反應幾率。容易引起感染是由於其具有虹吸作用使細菌和異物滲進,細菌深藏於編織線內部能夠逃避宿主巨噬細胞吞噬。因此單絲線(尼龍或聚丙烯)更適用於縫合污染的傷口。但是單絲線不易操作。
4. 摩擦係數
縫線的摩擦係數決定縫線是否易於穿過組織。摩擦係數低的縫線(如聚丙烯縫線)能夠很輕易地滑過組織,因此常被用來做皮內縫合。摩擦係數越低,縫線越光滑,線結也越容易鬆脫。因此,當使用聚丙烯縫線時,常需多打幾個結。
5. 線結牢固性
線結強度是指使線結鬆脫的最小拉力,與縫線的摩擦係數成正比。線結強度越大,傷口裂開的可能性就越小。摩擦係數高的縫線線結牢固性好,但穿過皮膚時阻力大,不易使用。
6. 彈性
彈性是指縫線在被傷口腫脹將其拉長後能夠回復原來長度和形態的能力。彈性較好的縫線(如NovafilTM聚丁烯酯合成線),在組織水腫的時候不易對組織產生切割,而水腫消退後也不鬆脫,傷口不易裂開。
縫線的選擇原則
1. 可吸收性縫線用於癒合較快的組織,特別是不應留有異物的部位,如胃腸道、膽管、泌尿道內層、子宮肌層等。
2. 不可吸收性縫線用於癒合緩慢的組織,如軟骨、韌帶、肌腱、支氣管、食管及需要長期固定的移植物等。
3. 單股纖維縫線用於血管外科及整形外科。
4. 對於一些特殊患者,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肥胖症患者、營養不良患者、衰弱患者等,選擇縫線時應注意縫線對術後傷口癒合速度和過程的影響,應選用與組織原有韌性相當的、組織反應最小的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