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
扁鵲請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石:“君與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使此知
秦國之政也,而君一舉而亡國矣。”
譯文
醫生扁鵲去見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訴了扁鵲,扁鵲請求讓自己來醫治,可是國君的近臣說:“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將反而使耳朵聽不清,眼睛看不明。”武王把這話告訴了扁鵲,扁鵲很生氣,扔掉他手中的
石針,說:“君王與同懂得
醫道的人商量這件事,與不懂得醫道的人商量會破壞了這件事。憑這一點就可以了解
秦國的內政,則是君王的一個舉動隨時都會導致亡國。”
注釋
1.扁鵲:戰國時名醫,姓秦名越人,
勃海郡(在今
河北任丘縣)人。學醫於
長桑君,醫療經驗豐富,擅長各科,反對巫術治病。入秦後,太醫令
李醯自知不如,派人將他刺死。
2.示:給......看。
3.除:去掉,此可引申為醫治。
4.石:
石針,即砭(bian),中國古代用於治病的石針。
5.謀:商量。
6.此:這。
7.矣:啊。
8.聰:聽力好。
9.已:停止,引申為把(病)完全治好。
10.君:指秦武王。
11.之:的。
12.使此:假使像這樣。
13:知:掌管。
閱讀題目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武王示之病 (疾病 ) (2)君與知之者謀之(計議,商量,謀劃 )
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將使耳不聰,目不明。
答:將使您的耳朵(聽覺)不靈敏,眼睛不明亮。
3.“君以告扁鵲”中,“告扁鵲”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答:“左右”認為“我”的病治了也難好,且會危及視聽 。
4.扁鵲的話一是針對 ( 治病 ) 而言,一是針對 ( 治國 ) 而言。
5.概括評價問中的人物扁鵲。
“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
(克盡一個醫生的本分,毫不矯揉做作。)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石。(表現了扁鵲對篾片小人的痛恨)
曰:‘君與知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
(一個醫生,大膽到對君王進行最直接的批評教育)”。
扁鵲有直言不諱、不以權貴臉色行事的品性,是一個敢於為真理而獻身的人。
啟發與借鑑
醫人和醫國雖然不同,但在聽取專家意見,不胡亂採納紛擾的意見上是一致的。我們行事施政時最
忌諱不能果斷決策,而果斷決策的前提就是要聽取最合理的各種建議,如果有正確的、有針對性的建議,那么我們決策起來就比較容易,最可怕的是亂聽建議、聽一些專業不對口、對問題知之不詳的人的胡說八道,那么問題是得不到解決的。專家有專家的資歷和優勢,他們是花了數十年的工夫在一個問題上研究,他們在這一問題上最有發言權。可笑的是在我們周圍,一旦一個人成名了,他就什麼都通了。電影明星就應該演電影,但社會上叫他處理國家大事的有之、搞地產開發的有之、教學育人的有之,可見非理性因素在人們處理問題時影響的確很大
相關人物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原名
秦越人,又號
盧醫,勃海郡鄭(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或齊國盧邑(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人,也有記載為
渤海郡鄚(今河北
任丘縣北)人。
春秋戰國時代名醫,醫術精湛,所以人們就用傳說中的上古軒轅時代的名醫扁鵲的名字來稱呼他。《
史記》中記載他是渤海郡的一名大夫,而
盧醫則是指他的出生地在
盧國。由此可見,“扁鵲”是古代醫術高超者的一個通用名詞。扁鵲是中醫學的開山鼻祖。世人敬他為神醫。從
司馬遷的不朽之作《
史記》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可以看到扁鵲既真實又帶有傳奇色彩的一生。扁鵲創造瞭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奠定了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法的基礎。扁鵲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套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
編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