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巫閭山滿族剪紙

醫巫閭山滿族剪紙

醫巫閭山滿族剪紙是以表現滿族原始的薩滿文化以及表現滿族風俗為主要內容的剪紙形式,流傳於醫巫閭山滿族地區,其中蘊含的民俗文化信息已經成為研究歷史上中國北方各民族與漢民族文化融合的過程與形態的珍貴史料。

2004年醫巫閭山滿族剪紙首次走出大山,在北京民俗博物館展出。

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0年錦州市的醫巫閭山滿族剪紙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醫巫閭山滿族剪紙
  • 批准時間:2006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Ⅶ-16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遼寧省
歷史源流,傳承意義,藝術特色,傳承人物,汪秀霞,王鳳君,馬鳳雲,傳承保護,

歷史源流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經過唐宋明清的發展,剪紙藝術在中國各地產生了不同支派,蘊含各地豐富的歷史文化。醫巫閭山地區滿族剪紙是以表現滿族原始的自然神、始祖神、生殖崇拜的薩滿文化以及表現滿族風俗為主要內容的剪紙形式,流傳於錦州醫巫閭山滿族地區。醫巫閭山滿族剪紙在民間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如窗花、掛箋、喜花、生命樹、祭樹、靈幡,是節慶、婚禮、祭祀等活動中烘托氛圍不可缺少的文化符號,又是日常生活用品、服裝、鞋帽的裝飾刺繡圖樣。
剪紙作品:《九乳媽媽》剪紙作品:《九乳媽媽》
剪紙中記錄滿族風俗的作品,表現了近代中原農耕文化與醫巫閭山山林文化的融合。

傳承意義

醫巫閭山地區滿族民間剪紙的自然神、祖先神崇拜內容,記載了北方民族曾有過的萬物有靈、與自然界相依共存的生命狀態和文化狀態。
醫巫閭山地區滿族民間剪紙中,記錄民俗文化內容的作品,為我們記錄了歷史上北方民族與中原地區漢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歷程,是研究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中華民族歷史的重要史料。
剪紙作品:《山神》剪紙作品:《山神》
醫巫閭山滿族民間剪紙藝術,表現了獨特的地域、民族審美取向,創作手法特色鮮明,文化符號完整確定,是祖國民間美術寶庫中的珍貴寶藏
遼寧省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一個重要聚居地。醫巫閭山的滿族,是北方民族的一個新的共同體,她由幾千年來聚聚合合、生息繁衍於醫巫閭山的北方遊牧民族和山林民族、以及歷代遷移到醫巫閭山的中原漢民族所組成。醫巫閭山滿族剪紙,正是山上的密林和山下的草原孕育的藝術奇葩。她記錄著醫巫閭山的先民對這裡的自然生態環境無比珍愛和崇拜的信息、記錄著由於老祖先的精心保護,而存留下來這一方山水家園的歷程。
醫巫閭山地區滿族民間剪紙藝術以滿族人原始的自然神崇拜、始祖神崇拜、生殖繁衍崇拜以及滿族風俗為主要表現內容。當地的老百姓告訴記者,醫巫閭山地區滿族人的原始崇拜活動中往往要製造圖騰形象,或用樹皮、獸皮剪刻諸神形象,或用木材雕刻神偶的形象等等。這種儀式造像活動歷年相沿成習,最後發展成為一種剪紙藝術,既保留了東北滿族的人文特徵,又具有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豐富的薩滿文化內涵,是研究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史料。

藝術特色

醫巫閭山滿族剪紙以原始的自然神崇拜(如“通天樹”、“生命樹”、“山神”等)、生殖崇拜(如“腹乳如山、養育萬物”的女神“嬤嬤人”等)、植物圖騰(如“柳樹媽媽”)、動物圖騰(如“狐神”、“牛神” )、祖先崇拜以及滿族風俗為主要表現內容,保留了最原始的剪紙藝術生成形態,不但內容神秘詭譎,還記載了大量的遠古文化符號,其造型簡潔,紋樣古樸。它不用繁瑣、細密的剪法,不求精緻、準確的造型,而主要以博大恢宏的氣度和樸拙古茂的神韻取勝。
剪紙作品:《狐神》剪紙作品:《狐神》
醫巫閭山滿族剪紙是用圖象和符號記錄的民間文化史冊,展示了醫巫閭山從原始社會到今天,長達七八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

傳承人物

汪秀霞

汪秀霞是一位有著極高藝術天賦的剪紙藝術家。她出生在滿族人聚居的北鎮市汪家墳鄉張岱村,從小就跟著村裡的老人學習滿族剪紙,接受滿族民間文化的薰陶。17歲嫁到醫巫閭山深處的三道溝村。這是一個古代守護遼代陵墓的契丹人聚居過的地方,瀰漫著濃郁的薩滿文化氣息。汪秀霞的婆婆就是當地有名的薩滿。薩滿,是山林民族薩滿教的神職巫師。醫巫閭山民間剪紙中有很多記述薩滿跳神場景的作品,它們傳遞了作者對薩滿精神世界的理解。汪秀霞的剪紙作品,最多的是諸如《山神》、《狐神》、《蛇神》,以及《柳樹媽媽》、《九乳媽媽》等自然神崇拜、祖先神崇拜的作品,展現的是一個詭異、癲狂而又充滿了與大自然血肉親緣情感的薩滿世界。她的剪紙藝術簡直就是薩滿之歌的絕唱! 然而,同樣是表現植物圖騰的“柳樹媽媽”,出自91歲剪紙藝人張喜榮之手,與汪秀霞的剪紙風格就大不一樣。張喜榮剪的“柳樹媽媽”,描繪的是女神的創世情景:柳樹媽媽正在分娩,她生出的是宇宙,而且是順生。先生出飄著雲彩的天,緊跟著生出奔跑著鹿的大地,最後生出的是魚在其中遊戲的水!
剪紙作品:柳樹媽媽剪紙作品:柳樹媽媽
她用剪紙藝術講述著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識。她一生多舛艱辛,直到70歲因剪紙出名,才有了自己的名字。但她從不自怨自艾,平和又精明,勤儉又從容,用她的剪紙作品傳遞著自然平和的氣息。
醫巫閭山滿族剪紙作品還記錄了醫巫閭山各族人民、各個歷史時期的民俗風情。其中有對民族領袖努爾哈赤英雄業績的描述;有對滿族及北方民族婚喪嫁娶、衣食住行、祭祀、娛樂等日常生活的記敘。這些或溫馨、或火爆、或壯麗、或悽美的畫面,傾注著作者赤誠的民族情感,傳遞著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自豪和依戀,以及對過去艱難生活的回憶。

王鳳君

剪紙藝人王鳳君,如今雖然過上了舒心寬裕的日子,但是,青少年時代的痛苦經歷,就像一支難忘的歌始終縈繞在她的心頭。於是,她用農婦手中最常用的剪刀,讓這支歌在一片片剪紙上輕輕吟唱,汩汩流淌。王鳳君三歲喪母,寄住在姥姥家。四歲時,父親接她回家。此後,貧窮和繼母的虐待像無邊的苦難,早早就埋葬了她的童年。在那些日子裡,她趁沒人時用撿來的紙片剪“媳婦人”和小貓小狗,是她唯一的樂趣。她在剪紙作品《童年》里記述父親領她回家的記憶。畫面中,蕩漾在春風中的柳枝和呢喃的春燕,陪伴苦命的女孩走上人生之路。從此,希望和苦難就成為了她生命的和弦!結婚後,為了生存,為了爭得在家庭中的一席之地,她日夜操勞。剪紙《大老王磨豆奶》,便是她又一幅生命歷程的寫照:邊哺乳,邊磨豆,血汗和希望在一起研磨。“大老王”的綽號來自她留給村民們吃苦耐勞的印象,她十分認可和珍惜,特地留在剪紙上。她靈秀、唯美的藝術風格,俗世、溫情的作品題材,在醫巫閭山滿族剪紙中獨樹一幟。
過去,在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裡,人們的創作可以就地取材,製作方便。用這些剪紙作品美化生活中的那些工具和器皿是醫巫閭剪紙人的祖傳手藝,也是幾千年農業社會經驗和智慧的結晶。如今,隨著社會的轉型,這些取之自然,還原於自然的手藝也即將消失。這些剪紙作品的作者,在刻畫傳統手藝的畫面上,融入著深深的眷戀和淡淡的憂傷,表達著他們對即將消失的傳統農業經濟習俗的集體記憶。

馬鳳雲

87歲的剪紙藝人馬鳳雲,每天剪紙不息。她告訴6個兒女:“我每幅剪紙都剪6份,分別放在6個盒子裡,那就是我留給你們的遺產。”其實,聰穎過人、天賦極高的馬鳳雲,用她大膽的無拘無束的,卻又簡約準確的構圖形式,剪出了她最熟悉不過的農業社會裡諸如生產勞動、娛樂、禮儀等林林總總的社會景象。連“吃火鍋”、“編炕席”這些活生生的生活場景,都被她惟妙惟肖地剪了下來。老藝人陳萬增擅長皮影剪紙,他一生都在用快樂抗擊貧窮,皮影剪紙除了用來演皮影戲,還可供兒童玩耍,或作牆花美化環境,其作品就是民間文化的快樂記憶。他們這些存留著農業社會民間文化記憶的作品,不僅僅是留給子女的,更是留給整個民族的寶貴饋贈。神奇的醫巫閭山富含著神奇的民間文化,在綽約多姿的剪紙作品中展現著她獨有的風采,留給世人無窮無盡的關於民間文化的美好享受和追憶。

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錦州市文化演藝集團(錦州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獲得“醫巫閭山滿族剪紙”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