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史(2019年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醫學史(2019年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醫學史》是2019年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大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醫學史
  • 作者:張大慶
  • 出版時間:2019年
  • 出版社: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 ISBN:978756591927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時光飛逝,《醫學史(第2版)》教材已經出版了五年了。根據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和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的要求,我們對《醫學史(第2版)》進行了修訂。此次修訂基本保持了第2版的編排結構,但整體上也做了多處修訂與完善,尤其是對第七章及第八章進行了調整和豐富。為了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拓展學生的視野,本版修訂時增加了延伸閱讀內容,以二維碼的形式給出。
2015年,我國醫學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製成果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我國當代科學家在生物醫學領域對人類健康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標誌。青蒿素研究有著非常特殊與複雜的歷史背景和研究歷程,在本次修訂中我們增加了青蒿素研究的有關內容,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與理解科學研究的複雜性及其與社會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
生命科學與醫療技術的發展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衛生保健事業。臨床診療的理論與實踐也日益豐富。與此同時,新興醫療技術的套用也引發了一系列複雜的社會、倫理與法律問題。循證醫學、轉化醫學及精準醫學理念的提出,旨在期望實現為病人提供更加完善的、個體化的診療方案,實現人類疾病精準治療和有效預警。遠程醫療、移動醫療、數字醫療等將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用於整個醫療過程,改變了人們的就醫方式,提升了醫生的診斷能力,完善了健康信息系統,使醫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資訊時代。儘管新技術、新名詞和新觀念層出不窮,但醫學為人類謀福祉的本質依然如故,並且不應也不能因醫學技術的發展而改變。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實現國民健康長壽,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誌,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2017年,中國政府提出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進一步調整最佳化健康服務體系,更好地滿足人民民眾的健康需求。

圖書目錄

緒論
一、什麼是醫學史
二、學習醫學史的意義
三、醫學史學科的創立與發展
第1章 古代的醫藥衛生
第一節 人類的誕生與醫藥衛生的起源
一、人類的起源
二、原始的醫藥衛生保健
第二節 四大文明古國早期的醫學
一、古埃及醫學
二、古巴比倫及亞述醫學
三、古印度醫學
四、中國上古時期的醫學
第三節 東西方醫學的交相輝映
一、中醫學的奠基
二、西南亞地區的醫學
三、古希臘醫學
四、亞歷山大利亞醫學
五、古羅馬醫學
六、東西方醫藥文化的交流與比較
第2章 醫學的演變、傳播與交融
第一節 歐洲古典醫學文化的衰落
一、疫病與古典歐洲文化的衰退
二、基督教醫學與拜占庭醫學
第二節 中國醫學的興盛階段
一、醫學理論的發展
二、醫事制度和醫學教育
三、臨床醫學的進展
四、有影響力的醫家及醫學著作
五、中外醫學交流
第三節 阿拉伯伊斯蘭醫學
一、伊斯蘭文化和希臘化時代
二、阿拉伯醫學的黃金時代
三、阿拉伯醫學的成就
第四節 前近代西方醫學建制化的開端
一、從修道院醫院到世俗醫院的建立
二、薩勒諾醫學中心與醫學教育
三、大學的興起
第五節 瘟疫與衛生檢疫
一、傳染病的流行
二、衛生檢疫制度的建立
第六節 中國醫學的發展與爭鳴
一、醫學理論的發展
二、醫事制度和醫學教育的發展
三、臨床醫學的進展
四、有影響力的醫家及醫學著作
五、中外醫藥交流
第3章 醫學革命與實驗醫學的奠基
第一節 文藝復興與自然科學的進步
一、文藝復興運動及其影響
二、自然科學的進步
三、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形成
第二節 人體解剖學的創建
一、藝術家參與人體解剖
二、人體解剖學的奠基
三、人體解剖學的發展
第三節 生理學的建立
一、人體機能的測量
二、發現血液循環
三、人體生理學研究
第四節 醫學的革新
一、醫學改革家巴拉塞爾薩斯
二、顯微鏡的發明和套用
三、醫學學派
四、疾病理論
第五節 臨床醫學的進步
一、外科學
二、內科學
三、產科學
四、精神病學
五、診斷方法及其他治療手段
第六節 預防醫學的興起
一、傳染病的流行
二、統計學的套用
三、預防醫學的萌芽
四、18世紀的預防醫學
五、公共衛生改革
六、牛痘接種
第4章 生物醫學體系的確立與發展
第一節 科學技術對醫學的推動
一、政府參與科學活動
二、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
三、三大發現對醫學發展的影響和意義
第二節 醫院醫學的誕生
一、病理解剖學的深入:組織病理學
二、診斷學的進步
三、外科學的突破性進展
四、治療學的進展
五、其他臨床學科的發展
第三節 實驗醫學的奠基
一、生理學和生物化學研究的進展
二、細胞病理學的建立
三、實驗儀器和實驗方法的更新
第四節 疾病原因:病原生物學的誕生
一、微生物學的建立
二、寄生蟲病學的建立
二、免疫學的發展
第五節 預防醫學的發展
一、衛生調查與研究
二、公共衛生學的建立
三、傳染病學和流行病學
四、社會醫學的興起
第六節 現代醫學體系的形成
一、現代醫學教育的奠基
二、醫學團體和醫學期刊的發展
三、醫學職業
第5章 西方醫學的傳播及其對傳統醫學的影響
第一節 西醫的傳播
一、西方醫學的全球化進程
二、西方醫學在中國的傳播
第二節 傳統醫學的成熟與創新
一、藥物學與方劑學的進步
二、醫學理論和實踐的突破性成就
三、中醫臨床各科的充分發展
四、醫學文獻整理、研究與醫學書刊
的出版
第三節 世界傳統醫學的演變
一、歐美國家的傳統醫學
二、亞非拉國家的傳統醫學
第四節 傳統醫學的困境
一、“中醫危機”的由來
二、傳統醫學的變革
三、中醫面臨的主要挑戰
第6章 現代醫學的發展
第一節 科學技術革命對醫學的影響
一、現代物理學革命
二、現代化學的變革
三、現代生物學革命
第二節 現代醫學體系的建立與完善
一、醫學的科學體系
二、醫學的社會體系
第三節 對生命和疾病認識的深化
一、病原微生物及抗生素的新發現
二、維生素的發現與對病因認識的深化
三、血型的發現與輸血
四、激素的發現與現代內分泌學的發展
第四節 中國現代醫學的發展
一、現代醫療衛生體系的建立與發展
二、疾病防治的主要成就
三、醫學研究的主要成就
……
第7章 當代醫學技術的重大成就
第8章 當代醫學的發展趨勢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作者簡介

張大慶,男,1959年出生於湖北省,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醫學圖書館館長,博士生導師。
目前任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兼醫學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兼醫學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醫學人文素養與全科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醫學史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for the History of Mediane,ISHM)科學委員會執委兼中國國家代表。
主要研究方向為科學技術史、醫學史、醫學人文教育。主要學術成果有《中國近代疾病社會史》《醫學史十五講》《醫學人文學導論》等。在《柳葉刀》(the Lacet)、《海斯汀中心通報》(Hastings Center Report)、《中國科技史雜誌》《自然科學史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百餘篇。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中國科學院學部諮詢項目,中國科協諮詢項目,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hina Medical Board,CMB)、亨利·魯斯基金會( Henry Luce Foundation)等國際合作項目多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