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免疫學 》是 2013年7月11日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興銘、丁劍冰。本教材系統闡述了醫學免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試驗技術等,適用於全國醫藥院校五年制和七年制醫學生,也適用於從事相關醫學研究的科技和醫務工作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醫學免疫學
- 作者:馬興銘、丁劍冰
- 定價:45元
- 印刷日期:2013-7-11
- ISBN:9787302325871
- 印次:1-1
內容簡介
前言
醫學免疫學發展極為迅速,廣泛滲透到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免疫學領域中許多重大突破性的發現,使免疫學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多個分支學科和交叉的學科,也成為生命科學和現代醫學的前沿學科,必將為解讀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以及提高人類健康水平做出新的貢獻。為了滿足我國醫學飛速發展的需要,清華大學出版社組織全國多所高等醫藥院校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一線教師編寫本教材,以滿足醫學教育需求,本教材主要使用對象是全國醫藥院校五年制和七年制醫學生,也適用於從事相關醫學研究的科技和醫務工作者。我們在編寫教材上力求體現免疫學學科的“三基”(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五性”(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套用性),儘可能使本教材更加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和21 世紀醫學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
醫學免疫學是基礎醫學的一門重要的主幹和橋樑課程,學好本課程對醫學生至關重要,但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醫學免疫學課程既難“教”也難“學”。為此,編者在認真學習國內外醫學免疫學教材和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根據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並針對國內高等醫學院校本科生教學的現狀,對免疫學教材的章節設定和內容編排做了適當改動,使之有利於教師和學生的使用。
本教材注重知識更新,在儘量控制篇幅的同時,增加了部分前沿的、必要的醫學免疫學內容,精心編排全書中重疊或交叉的內容,合理安排各章節內容,努力做到循序漸進、前後呼應,避免相同內容的簡單重複,儘可能符合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將相關知識展示給讀者。在保證教材系統性和完整性的基礎上,精簡內容,突出重點和難點,專業術語統一,文字表達力求準確無誤、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對基礎理論和基本概念務求講解透徹。本教材書後附英語專業辭彙中英文對照表和主要參考書目,方便學生查閱和學習。本教材精心繪製大量圖表,對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加強和強化讀者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本教材是在國內14所醫學院校全體編委、主審共同努力下完成的,書中插圖大部分由馬興銘、王倩、劉歡(蘭州商學院隴橋學院)修改和繪製。鑒於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缺點和不足之處,懇請使用本教材的廣大師生給予批評指正,多提寶貴意見,以便今後不斷完善,使其更加符合教學規律和人才培養的需要。
馬興銘 丁劍冰
2013年3月
目錄
第1 節 醫學免疫學概述……………………1
一、免疫的概念與功能…………………1
二、免疫系統的組成……………………2
三、免疫應答的類型和作用特點………4
四、免疫性疾病…………………………5
五、免疫學的套用………………………5
一、傳統免疫學時期 (18 世紀~20 世紀初)……………6
二、近代免疫學時期 (20 世紀初~20 世紀50 年代)……8
三、現代免疫學時期 (20 世紀60 年代初~21 世紀初)…9
四、獲得諾貝爾醫學與生理學獎的 免疫學家及其貢獻………………10
五、21 世紀免疫學發展趨勢…………12
第1 節 抗原的特異性……………………13
一、決定抗原特異性的分子結構基礎——抗原表位……13
二、抗原表位的分類…………………15
三、半抗原-載體效應………………16
四、共同抗原與交叉反應……………16
一、抗原的異物性……………………17
二、抗原的理化特性…………………18
三、宿主的特性………………………19
四、抗原進入機體的方式……………19
五、佐劑的套用………………………20
一、根據誘生抗體時是否需要Th 細胞參與進行分類……………20
二、根據抗原與機體的親緣關係進行分類……………………………21
三、根據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細胞內合成進行分類……………21
四、其他分類……………………………22
一、超抗原………………………………22
二、絲裂原………………………………23
三、佐劑…………………………………23
第1 節 免疫球蛋白的結構………………25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結構…………25
二、免疫球蛋白的輔助成分…………27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28
一、免疫球蛋白可變區的生物學功能………………………31
二、免疫球蛋白恆定區的生物學功能………………………31
第4 節 各類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和功能…………………………33
一、IgG …………………………………34
二、IgM …………………………………35
三、IgA …………………………………35
四、IgD …………………………………36
五、IgE …………………………………36
一、多克隆抗體………………………37
二、單克隆抗體………………………37
三、基因工程抗體……………………38
第1 節 補體系統概述……………………40
一、補體系統的命名…………………40
二、補體系統的組成…………………40
三、補體系統的生物合成和 理化性質……………………………41
一、甘露糖結合凝集素途徑的激活過程……………………………41
二、旁路途徑的激活過程……………44
三、經典途徑的激活過程……………45
四、補體系統三條激活途徑的比較……46
一、自身衰變調節……………………48
二、血漿中補體調節蛋白及其主要作用……………………………48
三、膜結合調節蛋白及其主要作用…48
一、溶菌和細胞溶解作用……………49
二、調理作用……………………………50
三、免疫複合物清除作用……………50
四、炎症介質作用……………………50
五、參與適應性免疫應答……………51
一、補體的遺傳性缺陷………………51
二、補體含量的改變…………………52
第1 節 細胞因子的分類…………………53
一、白細胞介素………………………53
二、干擾素………………………………55
三、腫瘤壞死因子……………………55
四、集落刺激因子……………………56
五、趨化因子……………………………56
六、生長因子……………………………57
七、其他細胞因子……………………58
一、細胞因子受體的種類……………58
二、細胞因子受體的特性……………59
三、可溶性細胞因子受體……………59
一、細胞因子的理化特性……………60
二、細胞因子的產生和分泌特點……60
三、細胞因子的作用特點……………61
一、參與固有免疫和炎症反應………62
二、參與適應性免疫和免疫調節……62
三、刺激造血細胞的增殖與分化……63
四、誘導細胞凋亡和直接殺傷靶細胞………………………63
五、促進創傷的修復…………………63
六、參與神經-內分泌-免疫網路調節…63
一、細胞因子異常與臨床疾病………64
二、細胞因子與臨床疾病的治療……64
第1 節 白細胞分化抗原…………………66
一、參與T 細胞識別抗原與活化的主要CD 分子……………66
二、參與B 細胞識別抗原與活化的主要CD 分子……………67
三、參與免疫效應的主要CD 分子…68
一、黏附分子共同特性………………69
二、黏附分子的種類…………………69
三、黏附分子的主要生物學功能……72
一、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單克隆抗體與免疫缺陷病……………………74
二、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單克隆抗體與自身免疫性疾病………………74
三、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單克隆抗體與移植排斥………………………75
四、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單克隆抗體與腫瘤………………………………75
第1 節 HLA 複合體及其產物……………76
一、HLA-Ⅰ類基因及其編碼的分子…77
二、HLA-Ⅱ類基因及其編碼的分子…77
三、HLA-Ⅲ類基因及其編碼的分子………………………78
一、HLA-Ⅰ類分子的結構……………78
二、HLA-Ⅱ類分子的結構……………79
三、HLA 分子與抗原肽的相互作用……………………………79
一、HLA-Ⅰ類和HLA-Ⅱ類分子的分布…………………………………81
二、HLA-Ⅰ類和HLA-Ⅱ類分子的表達特點……………………………81
三、HLA-Ⅰ類和HLA-Ⅱ類分子的主要生物學功能…………………81
一、單倍型遺傳………………………82
二、多態性………………………………83
三、連鎖不平衡………………………83
一、HLA 與同種器官移植的關係……84
二、HLA 與輸血反應的關係…………84
三、HLA 與疾病的相關性……………84
四、HLA 異常表達與疾病的關係……84
五、HLA 與法醫學和親子 鑑定的關係………………………85
第1 節 中樞免疫器官……………………86
一、骨髓…………………………………86
二、胸腺…………………………………91
一、淋巴結………………………………95
二、脾臟…………………………………96
三、皮膚黏膜相關淋巴組織…………97
一、淋巴細胞歸巢……………………98
二、淋巴細胞再循環及其生物學意義………………………98
一、眼……………………………………99
二、腦組織………………………………99
三、睪丸…………………………………99
四、哺乳動物的胚胎…………………99
第1 節 組織屏障及其作用………………100
一、皮膚黏膜及其附屬成分的屏障作用……………………………100
二、體內屏障……………………………100
一、吞噬細胞……………………………101
二、樹突狀細胞………………………104
三、自然殺傷細胞……………………105
四、具有固有免疫特性的T 細胞和B 細胞…………………108
五、其他固有免疫細胞………………109
一、固有免疫細胞的識別機制………111
二、固有免疫應答作用時相…………112
三、固有免疫應答的特點……………112
四、細胞自噬與固有免疫應答………113
五、固有免疫應答與適應性 免疫應答的關係…………………114
第1 節 抗原提呈細胞……………………115
一、樹突狀細胞………………………115
二、單核-巨噬細胞…………………117
三、B 細胞………………………………117
一、MHC-Ⅱ類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117
二、MHC-Ⅰ類分子提呈內源性抗原………………………118
三、MHC 分子對抗原的交叉提呈……120
四、CD1 分子提呈非蛋白類抗原……120
第1 節 T 細胞………………………………121
一、T 細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121
二、T 細胞亞群及功能………………125
一、B 細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129
二、B 細胞亞群…………………………130
三、B 細胞功能…………………………132
第1 節 適應性免疫應答概述……………133
一、適應性免疫應答的類型…………133
二、適應性免疫應答發生的場所……133
三、適應性免疫應答的基本過程……134
一、T 細胞對抗原的識別……………134
二、T 細胞活化、增殖及分化………135
三、T 細胞的效應功能………………141
一、B 細胞對TI 抗原的免疫應答……142
二、B 細胞對TD 抗原的免疫應答……143
一、腸道黏膜相關淋巴組織的組成…………………………………148
二、腸道黏膜免疫應答………………149
三、黏膜免疫系統的功能……………150
第1 節免疫耐受的發現和人工誘導的免疫耐受……………………………151
一、天然免疫耐受現象的發現………151
二、在胚胎期人工誘導的免疫耐受實驗……………………………151
一、免疫耐受的細胞學基礎…………152
二、T、B 細胞免疫耐受的特點……153
一、抗原因素…………………………154
二、機體因素……………………………155
一、胸腺內T 細胞中樞免疫耐受機制……………………………156
二、外周T 細胞免疫耐受機制………157
三、骨髓內B 細胞中樞免疫耐受機制……………………………159
四、外周B 細胞免疫耐受機制………159
第1 節分子水平的免疫調節……………161
一、抗原對免疫應答的調節…………161
二、抗體對免疫應答的調節…………161
三、免疫細胞活化/ 抑制受體介導的免疫調節……………………………162
四、細胞內信號轉導途徑的反饋性調節………………………163
一、抗原提呈細胞對免疫應答的調節………………………………164
二、輔助性T 細胞對免疫應答的調節………………………………165
三、細胞毒性T 細胞對免疫應答的調節………………………165
四、調節T 細胞對免疫應答的調節…165
五、其他細胞對免疫應答的調節……166
六、獨特型-抗獨特型網路介導的免疫調節……………………………166
七、活化誘導的細胞死亡對T/B細胞的調節………………………167
一、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對免疫應答的調節………………………168
二、免疫系統對神經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168
一、BCR 庫和TCR 庫多樣性與免疫調節……………………………169
二、MHC 多態性與免疫調節………169
一、MHC 對免疫應答的調節………169
二、非MHC 基因的免疫調節………170
第1 節Ⅰ型超敏反應……………………171
一、參與Ⅰ型超敏反應的主要成分和細胞………………………171
二、Ⅰ型超敏反應的發生機制………173
三、臨床常見的Ⅰ型超敏反應性疾病…174
四、Ⅰ型超敏反應防治原則…………175
一、Ⅱ型超敏反應的發生機制………176
二、臨床常見的Ⅱ型超敏反應性疾病…177
一、Ⅲ型超敏反應的發生機制………178
二、臨床常見的Ⅲ型超敏反應性疾病………………………………180
一、Ⅳ型超敏反應的發生機制………181
二、臨床常見的Ⅳ型超敏反應性疾病………………………182
第1 節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184
一、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184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類…………185
一、遺傳因素……………………………186
二、抗原因素……………………………187
三、淋巴細胞方面的因素……………188
四、機體免疫調節機制紊亂…………189
一、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89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損傷機制……………………………190
第1 節原發性免疫缺陷病………………194
一、原發性B 細胞缺陷病……………194
二、原發性T 細胞缺陷病……………195
三、聯合免疫缺陷病…………………195
四、補體系統缺陷……………………197
五、吞噬細胞缺陷……………………198
一、獲得性免疫缺陷病的主要誘發因素……………………………199
二、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199
第1 節同種異體移植排斥反應的類型…………………………204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應………………205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應………………206
三、移植排斥反應的特殊情況………206
一、介導移植排斥反應的同種異型抗原……………………………207
二、同種異型抗原的識別機制………207
三、同種異型移植排斥反應的效應機制……………………………209
一、供體的選擇………………………210
二、移植物和受者的預處理…………210
三、免疫抑制治療……………………211
四、誘導同種移植耐受………………212
五、移植後的免疫檢測………………212
第1 節腫瘤抗原……………………………213
一、根據腫瘤抗原特異性分類………213
二、根據腫瘤抗原誘發和產生情況分類……………………………215
一、適應性免疫應答介導的抗腫瘤效應機制……………………………216
二、固有免疫應答介導的抗腫瘤 效應機制……………………………217
一、腫瘤抗原的免疫原性微弱或抗原調變……………………………218
二、腫瘤細胞表面膜分子的異常表達……………………………218
三、腫瘤細胞“抗原覆蓋”或“封閉因子”作用…………………219
四、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耐受……………………………219
一、腫瘤的免疫診斷…………………220
二、腫瘤的免疫治療…………………220
第1 節抗原或抗體的體外檢測…………222
一、抗原-抗體反應的特點…………222
二、抗原-抗體反應的影響因素……223
三、常用抗原-抗體檢測技術及其原理……………………………223
一、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的分離………234
二、淋巴細胞及其亞群的分離………235
三、淋巴細胞功能測定………………236
四、吞噬細胞功能測定………………239
第1 節免疫預防……………………………241
一、人工主動免疫……………………241
二、人工被動免疫……………………244
三、我國計畫免疫……………………245
一、生物應答調節劑與免疫抑制劑………………………………247
二、分子為基礎的免疫治療…………248
三、細胞為基礎的免疫治療…………249
四、免疫基因治療……………………250
參考文獻………………………………………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