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魚草葉莢蒾(學名:Viburnum rhytidophyllum Hemsl.)又名皺葉莢蒾、枇把葉莢蒾,忍冬科莢蒾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達4米;幼枝、芽、葉下面、葉柄及花序均被由黃白色、黃褐色或紅褐色簇狀毛組成的厚絨毛,毛的分枝長0.3-0.7毫米;當年小枝粗壯,稍有稜角,二年生小枝紅褐色或灰黑色,無毛,散生圓形小皮孔,老枝黑褐色。葉革質,卵狀矩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8-18 (-25) 厘米,頂端稍尖或略鈍,基部圓形或微心形,全緣或有不明顯小齒,上面深綠色有光澤,幼時疏被簇狀柔毛,後變無毛,各脈深凹陷而呈極度皺紋狀,下面有凸起網紋,側脈6-8 (-12) 對,近緣處互相網結,很少直達齒端;葉柄粗壯,長1.5-3 (-4) 厘米。
產陝西南部、湖北西部、四川東部和東南部及貴州。生於山坡林下或灌叢中,海拔800-2400米。模式標本采自湖北巴東。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用途,栽培技術,近種區別,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達4米;幼枝、芽、葉下面、葉柄及花序均被由黃白色、黃褐色或紅褐色簇狀毛組成的厚絨毛,毛的分枝長0.3-0.7毫米;當年小枝粗壯,稍有稜角,二年生小枝紅褐色或灰黑色,無毛,散生圓形小皮孔,老枝黑褐色。葉革質,卵狀矩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8-18 (-25) 厘米,頂端稍尖或略鈍,基部圓形或微心形,全緣或有不明顯小齒,上面深綠色有光澤,幼時疏被簇狀柔毛,後變無毛,各脈深凹陷而呈極度皺紋狀,下面有凸起網紋,側脈6-8 (-12) 對,近緣處互相網結,很少直達齒端;葉柄粗壯,長1.5-3 (-4) 厘米。
聚傘花序稠密,直徑7-12厘米,總花梗粗壯,長1.5-4 (-7) 厘米,第一級輻射枝通常7條,四角狀,粗壯,花生於第三級輻射枝上,無柄;萼筒筒狀鐘形,長2-3毫米,被由黃白色簇狀毛組成的絨毛,長2-3毫米,萼齒微小,寬三角狀卵形,長0.5-1毫米;花冠白色,輻狀,直徑5-7毫米,幾無毛,裂片圓卵形,長2-3毫米,略長於筒;雄蕊高出花冠,花葯寬橢圓形,長約1毫米。果實紅色,後變黑色,寬橢圓形,長6-8毫米,無毛;核寬橢圓形,兩端近截形,扁,長6-7毫米,直徑4-5毫米,有2條背溝和3條腹溝。花期4-5月,果熟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800-2400米的山坡林下或灌叢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陝西南部、湖北西部、四川東部和東南部及貴州。模式標本采自湖北巴東。
主要用途
莖皮纖維可作麻及制繩索。歐洲常栽培供觀賞。
栽培技術
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近種區別
本種可憑其粗壯的體型,全體被厚絨毛,形大革質、上面呈明顯皺紋狀的葉等特徵而與同組內的其他種區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