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分類

迄今為止已發現約4000多種,在生物體中的酶遠遠大於這個數量。隨著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生命科學的發展,會發現更多的新酶。為了研究和使用的方便,需要對已知的酶加以分類,並給以科學名稱。1961年國際生物化學學會酶學委員會推薦了一套新的系統命名方案及分類方法,已被國際生物化學學會接受。決定每一種酶應有一個系統名稱和一個習慣名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酶分類
  • 時間:1961年
  • 已發現約:4000多種
  • 在生物體中:的酶遠遠大於這個數量
習慣命名法,命名原則,編號,

習慣命名法

1961年以前使用的酶的名稱都是習慣沿用的,成為習慣名。主要依據兩個原則:
根據酶作用的底物命名
如催化水解澱粉的酶叫澱粉酶,催化水解蛋白質的酶叫蛋白酶。有時還加上來源以區別來源不同的同一類酶,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
根據酶催化反應的性質及類型命名
如水解酶、轉移酶氧化酶等。有的酶結合上述兩個原則來命名,如琥珀酸脫氫酶是催化琥珀酸脫氫反應的酶。
習慣命名法比較簡單,套用歷史較長,儘管缺乏系統性,但現在還在被人們使用。

命名原則

國際系統命名法原則,是以酶所催化的整體反應為基礎的,規定每種酶的名稱應當明確標明酶的底物及催化反應的性質。如果一種酶催化兩個底物起反應,應在它們的系統名稱中包括兩種底物的名稱,並以冒號將它們隔開。若底物之一是水時,可將水略去不不寫。
表一 示例
習慣名稱
系統名稱
催化的反應
乙醇脫氫酶
乙醇:NAD'氧化還原酶
乙醇+NAD'——>乙醛+NADH
谷丙轉氨酶
丙氨酸:α-酮戊二酸氨基轉移酶
丙氨酸+α-酮戊二酸——>谷氨酸+丙氨酸
脂肪酶
脂肪:水解酶
脂肪+H2O——>脂肪酸+甘油

編號

國際酶學委員會,根據各種酶所催化反應的類型,把酶分為6大類,即氧化還原酶類、轉移酶類、水解酶類、裂合酶類、異構酶類和連線酶類。分別用1、2、3、4、5、6來表示。再根據底物中被作用的基團或鍵的特點將每一大類分為若干個亞類,每一個亞類又按順序編成1、2、3、4……等數字。每一個亞類可再分為亞亞類,仍用1、2、3、4……編號。每一個酶的分類編號由4個數字組成,數字之間由“.”隔開。第一個數字指明該酶屬於6大類中的哪一類;第二個數字指出該酶屬於那一個亞類;第三個數字指出該酶屬於那一個亞亞類;第四個數字則表明該酶在亞亞類中的排號。編號之前冠以EC(為Enzyme Commission的縮寫)。例如:EC1.1.1表示氧化還原酶,作用於CHOH基團,受體是NAD+或NADP+;1.1.2表示氧化還原酶,作用於CHOH基團,受體是細胞色素;1.1.3表示氧化還原酶,作用於CHOH基團,受體是分子氧;編號中第四個數字僅表示該酶在亞亞類中的位置。這種系統命名原則及系統編號是相當嚴格的,一種酶只可能有一個名稱和一個編號。一切新發現的酶,都能按此系統得到適當的編號。從酶的編號可了解到該酶的類型和反應性質。下面的圖冊列出了酶的分類,指明了酶的編號、系統名稱、習慣名稱及所催化的反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