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張少府

酬張少府

《酬張少府》是唐代詩人王維酬答友人張少府的作品。此詩前四句全是寫情,隱含著詩人偉大抱負不能實現的矛盾苦悶心情。頸聯寫隱逸生活的情趣,情景渾成,物我兩忘,以動寫靜,為高人達士作了傳神的寫照。末聯是即景悟情,以問答形式作結,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韻味。全詩著意自述“好靜”之志趣,寫自己對閒適生活的快意,並表示自己對天地間的大道理有所領悟,已經能超然物外,從表面上看似乎很達觀,但從詩意中,還是透露出一點點失落、苦悶的氣息。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酬張少府
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酬:以詩詞酬答。張少府,名不詳。少府,唐人稱縣尉為少府。從“君問窮通理”句看,張少府亦是詩人同道之人。
⑵晚年:年老之時。唐包佶《發襄陽後卻寄公安人》詩:“晚年多疾病,中路有風塵。”唯:亦寫作“惟”,只。好(hào):愛好。
⑶自顧:自念;自視。三國魏曹植贈白馬王彪》詩:“自顧非金石,咄唶令心悲。”李善註:“鄭玄《毛詩箋》曰:‘顧,念也。’”長策:猶良計。《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靡斃中國,快心匈奴,非長策也。”
⑷空知:徒然知道。舊林:指禽鳥往日棲息之所。這裡比喻舊日曾經隱居的園林。晉陶潛歸園田居》詩之一:“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⑸吹解帶:吹著詩人寬解衣帶時的閒散心情。解帶,表示熟不拘禮,或表示閒適。《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深謂備雄姿傑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納。”
⑹“君問”兩句:這是勸張少府達觀,也即要他像漁樵那樣,不因窮通而有得失之患。君:一作“若”。窮:不能當官。通:能當官。理:道理。漁歌:隱士的歌。暗用《楚辭·漁父》的典故:“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而言。”浦深:河岸的深處。

白話譯文

人到晚年特別喜好安靜,對人間萬事都漠不關心。
自思沒有高策可以報國,只要求歸隱家鄉的山林。
寬解衣帶對著松風乘涼,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彈琴。
君若問窮困通達的道理,請聽水浦深處漁歌聲音。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是王維寫給張少府的作品。從題目冠以“酬”字看,當是張少府先有詩相贈,王維再寫此詩為酬。王維早年有積極用世的政治抱負,張九齡為相時,他曾是張的政治主張的擁護者,並受到張的提拔和器重。張為李林甫排擠罷相,代表著玄宗開明政治的終結。“九齡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無復直言。”(《資治通鑑》)張被遠貶,王維十分沮喪,曾寄詩九齡,表示對朝政失望,從此將歸隱山林。此後他雖然依舊在朝作官,官職還有所升遷,但他的內心是矛盾而痛苦的,他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並更加篤信佛教,以此求得精神的慰藉和解脫。此詩就反映了他的這種精神狀態,既不想同流合污,只好潔身自愛,走隱逸之路。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贈友詩。全詩寫情多於寫景。三、四句隱含不滿朝政之牢騷。
詩開頭就說“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描述了晚年唯好清靜、萬事皆不關心的心態,看似達觀,實則表露出詩人遠大抱負無法實現的無奈情緒。說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靜,對什麼事情都漠不關心了,乍一看,生活態度消極之至,但這是表面現象。仔細推求起來,這“唯好靜”的“唯”字大有文章。一是確實“只”好靜。二是“動”不了才“只得”好靜。三是顯示出極端消極的生活態度。既不寫中年、早年“惟好靜”,卻寫晚年變得“惟好靜”,耐人尋味。如細細品味,不難發現此中包含著心靈的隱痛。
頷聯緊承首聯,“自顧無長策”道出詩人理想的破滅和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在冷硬的現實面前,深感無能為力。既然理想無法實現,就只好另尋出路。入世不成,便只剩下出世一條路了。亦即跳出是非場,放波山水,歸隱田園,“空知返舊林”。一個“空”字,包含著幾多酸楚與感慨!此兩句亦透露了一個中年訊息。王維此時雖任京官,但對朝政已經完全失望,開始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正是他此時內心的真實寫照。
王維早年,懷有政治抱負的雄心,在張九齡任相時,他對現實充滿希望。然而,沒過多久,張九齡罷相貶官,朝政大權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貞正直之士一個個受到排斥、打擊,政治局面日趨黑暗,王維的理想隨之破滅。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他既不願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無能為力。“自顧無長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悶的反映。他表面上說自己無能,骨子裡隱含著牢騷。儘管在李林甫當政時,王維並未受到迫害,實際上還升了官,但他內心的矛盾和苦悶卻越來越加深了。對於這個正直而又軟弱、再加上長期接受佛教影響的封建知識分子來說,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舊時的園林歸隱這一途了。“空知返舊林”意謂:理想落空,歸隱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靜的外表下,內心深處的隱痛和感慨,還是依稀可辨的。
頸聯寫的是詩人歸隱“舊林”後的通送適意。理想落空的悲哀被“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閒適所取代。擺脫了仕宦的種種壓力,詩人可以迎著松林清風解帶敞懷,在山間明月的伴照下獨坐彈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然而在這恬淡閒適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詩人內心深處的隱痛和感慨。詩人肯定、讚賞那種“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趣,實際上是他在苦悶之中追求精神解脫的一種表現。這既含有消極因素,又含有與官場生活相對照、隱示厭惡與否定官場生活的意味。
“松風”、“山月”均含有高潔之意。王維追求這種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趣,說他逃避現實也罷,自我麻醉也罷,無論如何,總比同流合污、隨波逐流好。詩人在前面四句抒寫胸臆之後,抓住隱逸生活的兩個典型細節加以描繪,展現了一幅鮮明生動的形象畫面,將“松風”、“山月”都寫得似通人意,情與景相生,意和境相諧,主客觀融為一體,這就大大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
尾聯詩人借答張少府,用《楚辭·漁父》的結意現出詩人企羨漁父悠然獨居,不問人間窮通。歌入浦,以不答為咎,合不盡之意於言外。“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照應了“酬”字;同時,又妙在以不答作答:若要問我窮通之理,我可要唱著漁歌向河浦的深處去了。末句含蓄蘊藉,耐人咀嚼,似乎在說:世事如此,還問什麼窮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塊歸隱去吧!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畫面,用它來結束全詩,可真有點“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的“神韻”。王維避免對當世發表議論,隱約其詞,似乎在說:通則顯,窮則隱,豁達者無可無不可,何必以窮通為懷。而聯繫上文來看,又似乎在說:世事如此,還問什麼窮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塊歸隱去吧!這就帶有一些與現實不合作的意味了。
從表面上看,詩人顯得很達觀。可是,這種對萬事不關心的態度,正是一種抑鬱不滿情緒的表現,字裡行間流露出不得已的苦悶,說明了詩人仍然未忘朝政,消沉思想是理想幻滅的產物。“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兩句含義是非常深永的。他沒有回天之力,又不願同流合污,只能潔身隱遁。他又故意用輕鬆的筆調描寫隱居之樂,並對友人說“君問窮能理,漁歌入浦深”,大有深意,似乎只有在山林生活中他才領悟了人生的真諦,表現出詩人不願與統治者合作的態度,語言含蓄有致,發人深思。詩的末句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畫面,含蓄而富有韻味,耐人咀嚼,發人深思,正是這樣一種妙結。

名家點評

明代李沂《唐詩援》:意思閒暢,筆端高妙,此是右丞第一等詩,不當於一字一句求之。
明代鐘惺譚元春《唐詩歸》:鐘云:妙在酬答,只似一首閒居詩,然右丞廟堂詩亦皆是閒居。譚云:妙絕(尾聯下)。
明代唐汝詢《彙編唐詩十集》:唐云:廟堂酬答亦多不切閒居者,鐘自不採耳。
清代焦袁熹《此木軒論詩彙編》:“自顧無長策,空自返舊林”,無一毫作偽,無一毫詭秘。
清代屈復《唐詩成法》:一二後即當接“松風”、“山月”,卻橫插“自顧”二句,意遂深厚。
清代吳煊、胡棠《唐賢三昧集箋注》:宕開收,言不盡意,此亦一法(“漁歌”句下)。顧云:末酬張少府用《離騷·漁父》篇意,俊逸。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收束或放開一步,或宕出遠神,或本位收住……王右丞“君問窮通理,漁歌人浦深”,從“解帶”、“彈琴”宕出遠神也。結意以不答答之。
清代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悠然神遠(“松風”句下)。
清代張文蓀《唐賢清雅集》:起接四句一氣,下承“舊林”,轉結到“酬”字意,興趣最遠。理會了徹,隨口都成靈籟。
清代張謙宜《緄齋詩談》:“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含一篇之脈,此方是起法。三、四虛承,五、六實地,用筆淺深俱到,章法之妙也。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