酢漿草(中藥材)

酢漿草(中藥材)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酢漿草,中藥名。為酢漿草科植物酢漿草Oxalis corniculata L.的全草。分布於全國大部分地區。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散瘀,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於濕熱泄瀉,痢疾,黃疸,淋證,帶下,吐血,衄血,尿血,月經不調,跌打損傷,咽喉腫痛,癰腫疔瘡,丹毒,濕疹,疥癬,痔瘡,麻疹,燙火傷,蛇蟲咬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酢漿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牻牛兒苗目
  • :酢漿草科
  • :酢漿草
  • 分布區域:分布於全國大部分地區
  • 毒性:無毒 《新修本草》
  • 貯藏: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一、採集加工,二、炮製方法,生理特性,生長環境,性狀鑑別,藥理作用,現代套用,相關論述,附註,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酸,性寒。

歸經

歸肝、肺、膀胱經。

功效

清熱利濕,涼血散瘀,解毒消腫。

主治

濕熱泄瀉,痢疾,黃疸,淋證,帶下,吐血,衄血,尿血,月經不調,跌打損傷,咽喉腫痛,癰腫疔瘡,丹毒,濕疹,疥癬,痔瘡,麻疹,燙火傷,蛇蟲咬傷。

相關配伍

1、治小便赤澀疼痛:酸漿草,上一味,采嫩者,洗研絞取自然汁,每服半合,酒半盞和勻,空心服之,未通再服。(《聖濟總錄》)
2、治婦人赤白帶下:三葉酸草,陰乾為末,空心酒下三錢匕。(《千金要方》)
3、治二便不通:酸草一大把,車前草一握,搗汁,入砂糖一錢,調服一盞,不通再服。(《綱目》引《摘玄方》)
4、治婦人產後子宮脫出:用酸漿草煎湯,用草坐不開孔,才熏收一半,稍溫下手洗,並收入而安。(《普濟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研末;或鮮品絞汁飲。外用:適量,煎水洗、搗爛敷、搗汁塗或煎水漱口。

使用注意

孕婦及體虛者慎服。
《陝西中草藥》:“內服後忌油膩。”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尤以夏、秋季為宜,洗淨,鮮用或曬乾。

二、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殘根及雜質,搶水洗淨,切段,乾燥。

生理特性

多年生草本。根莖細長,莖細弱,常褐色,匍匐或斜生,多分枝,被柔毛。總葉柄長2-6.5cm;托葉明顯;小葉3片,倒心形,長4-10mm,先端凹,基部寬楔形,上面無毛,葉背疏生平伏毛,脈上毛較密,邊緣具貼伏緣毛;無柄。花單生或數朵組成腋生傘形花序;花梗與葉柄等長;花黃色,萼片長卵狀披針形,長約4mm,先端鈍;花瓣倒卵形,長約9mm,先端圓,基部微合生;雄蕊的花絲基部合生成筒;花枝5。蒴果近圓柱形,長1-1.5cm,略具5棱,有喙,熟時彈裂;種子深褐色,近卵形而扁,有縱槽紋。花期5-8月,果期6-9月。

生長環境

生於荒地、田野、道旁。分布於全國大部分地區。

性狀鑑別

藥材性狀:為段片狀。莖、枝被疏長毛。葉紙質,皺縮或破碎,棕綠色。花黃色,萼片、花瓣均5枚。蒴果近圓柱形,有5條棱,被柔毛,種子小,扁卵形,褐色。具酸氣。味鹹而酸澀。
飲片性狀:參見“藥材性狀”項。

藥理作用

抗菌作用。

現代套用

1、治療急性咽峽炎。
2、治療扭傷,血腫,感染。
3、治療失眠。

相關論述

1、《綱目》:“酢漿草,此小草,三葉酸也,其味如醋,與燈籠草之酸漿名同物異,唐慎微《本草》以此草之方收入彼下,誤矣。閩人鄭樵《通志》言福人謂之孫施,則蘇頌赤孫施即此也。孫施亦酸箕之訛耳。”
2、《綱目拾遺》:“酸迷迷草有赤白二種,赤帶用赤者,白帶用白者,搗汁半酒盞,和勻,加紹興酒半盞煮熟服。”

附註

從酢漿草的植物特性論其補肺清肝功用:汪紱:“(酢漿草)能煮紅銅為白,其去瘀血可知。味酸數三,則肝木也。開合應晨夕,則肺金之出治節也。酸立收斂,而開合以時,故能補肺金而清肝火,使氣靜而血不妄行。治吐血、衄血,去一切逆血瘀血及血熱、癰毒、湯火傷,毋以賤而忽之。”(《醫林纂要·藥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