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東晉穆帝永和年間(346~353年),前涼政權酒泉郡太守謝艾主持重修酒泉城(時稱福祿縣城)東城門。也叫“譙城”,即為守城戎卒打更巡邏、報時、防寇報警的地方。
酒泉鼓樓始建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因主街上分別於南北中3處建有魁閣,此為中魅閣,人們習稱為鐘鼓樓或中鼓樓。
清同治二年(1863年),酒泉鼓樓火災損毀。
清同治四年(1865年),酒泉鼓樓遭兵變焚毀。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再建酒泉鼓樓。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酒泉鼓樓重修三層木樓,遺址。
清宣統二年至民國元年(1910~1912年),重建酒泉鼓樓,一直沿存。
建築格局
酒泉鼓樓分台基與木樓兩部分,建築經歷了幾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基座外面的青磚是清雍正年間包砌上去的,三層木樓,建於高大的墩台上,通高24.3米。
主要建築
台基
酒泉鼓樓台基呈正方形,內部夯土板築,外包青磚,高7.4米,底邊長26.33米。十字形相交的四個磚券洞門從台基四面正中穿過,十字中心為穹窿頂,倒懸伏羲八卦板。四面門楣上部皆嵌有突出壁面的磚雕仿木斗拱彩建門樓,其下各有一幅磚刻神瑞圖。
木樓
酒泉鼓樓三層四角攢尖頂木樓建在台基上,抬梁結構。一樓每面三開間,內闊9.6至9.6米,邊柱12根(皆砌入牆內),上通二樓,構成樓的基架,四角砌牆,四面開門,樓內有4根粗壯的通天柱直貫三樓,樓外圍又有20楹柱(每面有6柱)。二樓12柱,略同一樓,每面有12個雕花窗扇(周圍共48扇),嵌於柱間構成樓身。其外有迴廊欄桿,無楹柱。三樓為單間,單檐四出,四角高挑,四面開窗,窗外有中迴廊護欄。樓內四角放置抹角梁,中間有雷公柱,雷公柱周邊抹角梁下為八角形藻井。頂部四戧脊會於攢頂,在戧脊兩側做垂脊,脊前施獸。脊上無小獸。瓦面上塗綠色。寶瓶為陶製,兩層,上下均為圓形,在寶瓶上安裝有避雷針。
文物遺存
酒泉鼓樓二樓每面有12個雕花窗扇,嵌在十二根撐柱之間;外有走廊欄桿,東西兩面分別懸掛“聲震華夷”“氣壯雄關”巨幅匾額。
酒泉鼓樓門洞的四個磚券門楣上部,皆嵌有突出壁面的仿木磚雕廊檐。其下各有一幅浮雕神瑞畫,東為“二龍戲珠”,是取酒泉東向大海的意思;西鐫“丹鳳朝陽”,是取了《山海經》上西方有“丹穴之山,五色而多紫”的典故;南則“河圖洛書”,是引了大禹治水的傳說,禹又到過河西,曾導弱水(黑河)至於合黎山,入於流沙(今內蒙額旗),導黑水至於三危(今敦煌)入於南海,故作此畫為頌大禹治水到這裡的功勞;北為“八仙慶壽”,是祈望人壽年豐的寓意。浮雕下面是門額,分別為“東迎華岳”“西達伊吾”“南望祁連”“北通沙漠”。十六顆大字,言簡意賅,點明了酒泉的地理位置及其河山襟帶的優越形勝。馬道門額曰:“雲路先登”,是形容鼓樓巍然高聳,登樓如同登天梯一樣。
文物價值
酒泉鼓樓使用當地“花板代栱”的檐下做法和“吊花引龍”的翼角做法是河西建築的典型特徵,其工藝水平、建築風格為研究河西走廊地區古代建築史及人文環境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保護措施
2013年3月5日,酒泉鼓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酒泉鼓樓位於甘肅省
酒泉市肅州區老城區四大街中心位置。
酒泉市內乘坐公車5路、7路、8路、9路、16路、22路、25路,區政府站下車步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