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唐《元和郡縣誌》載:鄰山,“在鄰山 縣西四十里,此山重疊,鄰比相次”,故稱鄰山。《四川通志》考證曰:“今有
西山,在縣西四十五里,鄰水出焉,蓋即古鄰山也”。清
雍正己酉(1729)鄰水舉人陳嘉儒在《鄰水河經源流考》中道:“鄰州為鄰水、鄰山二縣,均梁置”。“一州兩縣,俱以鄰得名,則山與水必同一脈。水源自山,故山水同名也”。“鄰山在大竹境內,而鄰水亦發源於大竹。竊意 鄰山綿亘甚長,至龍鼻岩而結穴,故上刻‘鄰山’二字。而其來龍在大竹者,當時俱號鄰山;其水之發源處,當時亦號鄰水。故鄰山、鄰州,俱以山得名;而鄰水,則從繞至州治者而名之耳。”
鄰山縣地處川東褶皺山系中部,銅鑼山東麓、明月山西麓的鄰水河畔。因盛產鹽和鐵而興盛繁華。是長江邊的忠州港通往蜀中地區的重要城市,是蜀中地區通往吳楚地區巴鹽古道上的陸路門戶,同是也是北上京都、南下重慶、西入蜀中,東出巴峽的交通要塞,自古以來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治所
鄰山縣與鄰山郡同治金城,郡、縣均於梁大同三年分宕渠縣新置,屬新置的鄰州所轄,治所在今大竹縣四合鎮大鄰水(東溪、大洪河或浧水)與白水河(龍穴水)兩條大河的匯合處,太平寰宇記 (宋 )樂史第4部分和欽定大清一統志巻三百—順慶府【二】載:縣城南西北三面有池迴繞東阻浧水甚險固俗號為金城。
資源
鄰山縣的轄地是川東平行嶺谷地帶,是一個集4條平行山脈即華鎣山(古宕渠山)、銅鑼山(古鄰山)、明月山(古容山)、精華山(古梁山)和丘陵、河流、槽谷、平壩等多種獨特地理環境的地區,有豐富的關乎當時國計民生和國家戰略的礦產資源如鹽、鐵、煤炭、天然氣等。
至今,鄰水縣、大竹縣、墊江縣仍保留有大量的生產官鹽的作坊和官鐵的鐵廠遺蹟。此外,鄰山縣還盛產美酒、醪糟、夏麻布、竹製品,這些鄰州特產都曾被官家作為進貢的物品選送進皇宮。
交通
古鄰山縣交通十分發達,據考究至少有三條官道在鄰山交輻,即:南北方向有兩條,第一條是黔地和重慶通往長安的官道,經長壽沿鄰水河和渠江支流銅缽河北上連線達州、金州(今安康)並連通京城長安、洛陽;第二條是著名的專為楊貴妃開鑿的荔枝古道,由涪陵入墊江穿越明月山進入鄰山,再穿越銅鑼山經大竹縣城沿渠江支流東柳河北上連線當時的宕渠郡、巴州、漢中(梁州、山南西道首府)並連通京城長安;第三條是東西方向的風門古道,起點是長江邊的忠州港,經墊江進入鄰山,連線蜀中地區各個時期的省會城市如成都、梓州(宋代川峽四路之一、治所在今三台縣)、閬中(巴國首都、清朝前期四川省會)等城市,大致是今天的滬蓉高速線路。
另外鄰山城還有一條水路通往重慶,即沿鄰水河南下連線長江邊的長壽港、涪陵港、重慶港等港口城市,歷來舟楫雲集、船來船往,十分繁華。
歷史
古鄰山縣地包含今大竹全部、鄰水部分地區,土地肥沃、交通便利、鹽鐵資源豐富,屬川東褶皺山系褶皺構造背斜核心區(多天然出露鹽礦和淺層埋藏鹽礦),有儲鹽豐富的臥牛鹽井(今大竹石子鎮鹽井壩)、官井灣鹽井(今鄰水縣興仁鎮古鄰村)、鹽井溝古鹽井(今大竹縣童家鎮鹽溪村)。鄰山山脈多煤鐵資源,在今鄰水縣龍安鎮、太和鄉的銅鑼山中仍有古鐵廠作坊遺蹟。
先秦時期就是巴人(古賨人)的聚居地。
秦漢時期為巴郡宕渠縣轄地。
自兩晉至南齊並為夷獠所據。
南朝梁大同三年(537),析宕渠縣始置鄰州鄰山郡鄰山縣,治金城。
西魏廢帝時,撤鄰州入渠州,置鄰山郡,轄鄰山、鄰水二縣。
隋
開皇元年(581),鄰水縣駐地由原鄰州城移至岳池溪(今鄰水縣城北鎮關門石)。三年(583),鄰山縣省入鄰水縣,鄰山郡省入渠州。
大業三年(607),改渠州為宕渠郡,鄰水縣、墊江縣屬之。
唐
武德元年(618),廢宕渠郡復置渠州,改鄰水縣為潾水縣,屬渠州。是年,又分潾水、墊江縣地置潾山、鹽泉二縣,設定潾州,潾山縣治金城。二年(619),鄰水縣駐地由岳池溪移至今理(今鄰水縣鼎屏鎮)。八年(625)潾州廢入渠州,鹽泉縣省入潾山縣,墊江縣改屬臨州(今忠縣)。久視元年(700年)析宕渠之東界置大竹縣,屬蓬州 。
天寶元年(742),改渠州為潾山郡。至德元年(756年)大竹縣改屬潾山郡。乾元元年(758),更潾山郡為渠州,仍轄潾水縣、潾山縣、大竹縣。寶曆元年(825),潾水縣、大竹縣併入潾山縣,大中元年(847),復置潾水縣、大竹縣。
公元907年
王建在成都稱帝,復置潾州,仍轄潾水縣、潾山縣、大竹縣。公元934年,改潾州為渠州,仍轄潾水縣、潾山縣、大竹縣。
北宋
乾德二年(964),宋太祖征服四川,改潾水縣、潾山縣為鄰水縣、鄰山縣,乾徳三年(965)鄰山縣移治故鄰州城(今鄰水縣興仁鎮)、乾徳四年(966)鄰水縣移治昆樓鎮(今鄰水縣城南鎮),二縣屬渠州。元至元二十年(1283),並鄰山、鄰水入大竹縣。明成化元年(1465),析大竹縣南復置鄰水縣,鄰山縣行政區域至此分屬大竹、鄰水二縣。
文化
宋朝大詩人陸游和范成大曾到過鄰山,並在此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
鄰山縣是陸游入川的第一縣,在他到鄰山縣之後就寫下了《鄰山縣道上作》這首詩,表達自己無盡的思念之情。
鄰山縣道上作(宋-陸游)
微雨晴時出驛門,亂鶯啼處過江村。
挽花醉袖沾余馥,迎日征鞍借小溫。
客路一身真弔影,故園萬里欲招魂。
鬢毛無色心猶壯,藉草悲歌對酒尊。
鄰山縣(宋-范成大)
山頂噓雲黑似煙,修篁高柳共昏然。
鳥啼一夜勸歸去,誰道東川無杜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