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拼音:zhèng
注音:ㄓㄥˋ
簡體部首:阝
部外筆畫:6
總筆畫:8
筆順編號:43113452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0D1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 關阝
漢字部件分解: 丷天阝
筆順編號: 43113452
筆順讀寫: 捺撇橫橫撇捺折豎
鄭字本來左邊都是 “
奠”字,在1955年
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後才被強制改為 “關”字。港澳台和海外華僑華人仍然使用繁體。
基本字義
①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初陝西省
華縣一帶,後遷至河南
新鄭一帶。
② 姓。
詳細釋義
發音: zhèng <名>
1、形聲。從邑,奠聲。從邑、從阜,與地名、
邦域有關。本義:周代諸侯國名,姬姓。
2、同本義 [Zheng state]鄭,
京兆縣,
周厲王子友所封。從邑、從阜,奠聲。宗周之滅,鄭徙繒洧之上,今
新鄭是也。——東漢·許慎《
說文》至於南鄭。——《
穆天子傳》。此舊鄭也。
鄭穆公使視客館。——《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3、周西都畿內地。
周宣王封
季弟友(桓公)於此。在今陝西華縣境。其後
犬戎殺
周幽王,桓公死之,其子武公與
晉文侯定平王於東都,武公遷居東都畿內,都新鄭,即春秋之鄭國。戰國時為韓所滅。又如:
鄭聲(鄭國音樂);
鄭風(《詩》
十五國風之一)。
4、原指
春秋戰國時鄭國的民間音樂,後與所謂
雅樂對舉,指與雅樂相背的“淫邪之音” [wanton music]改華服以就紫,變雅音而入鄭。——《惟皇誡德賦》。
5、又如:
鄭音(本指
春秋時鄭國的音樂,後多指俗樂)。
6、姓氏之一。
演變過程
篆文
金文
甲骨文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酉集下》《邑字部》·鄭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正切,音㽀。國名。《釋名》鄭,町也,地多平町町然也。《正字通》鄭本西都畿內地,周宣王封其弟友,是為鄭。桓公寄孥與賄於虢鄶,其子武公,定平王於東都,因徙其封,施舊號於新邑,是為新鄭。今河南開封府鄭州是也。
又南鄭,縣名。今屬陝西漢中府,桓公封邑在畿內,為西鄭,漢中在京兆之南,故稱南鄭以別之。《一統志》南鄭,古褒國附庸之邑。桓公歿,其民南奔居此,因曰南鄭。
又《廣韻》,鄭重,殷勤之意。《前漢·王莽傳》非皇天所以鄭重降符命之意。
又姓。《集韻》鄭滅於韓,子孫因以國為氏。
常用詞組
①鄭重 zhèngzhòng
(1)[serious;solemn]∶嚴肅認真
鄭重宣誓
(2)[attentive]∶審慎,殷勤
②鄭州Zhèngzhōu
[Zheng zhou] 河南省省會。位於河南省中部,臨黃河,在京漢、
隴海鐵路交匯處,市區面積1000平方公里,人口197萬。為交通樞紐,黃淮平原物資集散地,中國新興的棉紡工業基地。
方言集匯
1.粵語:zeng6
2.客家話:[
海陸豐腔] chang6 [寶安腔] cang3 [
客語拼音字彙] cang4 [客英字典] chang5 [台灣四縣腔] cang5 [陸豐腔] chang6 [東莞腔] cang3 [梅州腔] chang5
3.潮州話:dên7(tēn) dêng6(tẽng)
5.吳語:seng2 同吳語“陳”發音
6.閩南語:Tēnn/Tī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