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韓長城遺址
- 長:約4000米
- 高度:1至3米
- 寬:約3米
1960年以來文物工作者對城址進行了勘察和發掘。城址為不規則長方形,城垣用黃土夯築而成,最高處16米,殘高10米左右,基寬40~60米。城牆下部為春秋夯層,上部為戰國夯層。城址東西長約5000米,南北寬約4500米,周長1.9萬米。中部有一道南北隔牆,把城分為東城和西城兩部分。
西城北牆長約2400米,東牆長約4300米(大部分牆基埋於地下),南牆和西牆有一部分牆基未找到。東城北牆長約1800米,東牆長5100米,南牆長約2900米。西城內西北部有一小城,為宮城,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20米,為鄭韓兩國的宮殿區。宮城西北部發掘出一座長方豎井形地下室,南北長8.9米,東西寬2.9米,上部四周有柱洞。室東南角有台階走道可下入室內。室內並列有5眼井,深2米,用陶井圈築成。室內和井中出土有牛、羊、豬、雞等殘骨和陶器。鄭韓故城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文化遺存非常豐富。在城內發現兩處氏族墓地。一處位於西城內東南部,1923年曾出土各種銅、玉器700多件;另一處位於東城內西南部,面積16萬平方米,已發現墓葬300餘座。鑄銅遺址在東城內東部,面積約10萬平方米。出土有熔銅爐、鼓風管和陶范等。鑄鐵遺址在東城內西南部,面積約4萬平方米。出土有戰國時期的熔鐵爐、烘范和大量陶范等生產工具,可知戰國時期韓國已大量生產和使用鐵制工具、兵器。制骨遺址在城內偏北部,面積約7000平方米。出土有春秋戰國時的骨料、加工鹿角、骨簪、骨錐等成品和半成品。鄭國在此傳23世,歷時391年,於公元前357年被韓國所滅。韓侯把國都從陽翟遷到這裡,傳8世,歷時145年,秦始皇十七年(230)被秦所滅。鄭韓故城跨越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兩個歷史階段,是中國古代著名都城,鄭韓故城現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