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露

鄭露(748年—818年)字恩叟,初名褒,又名灌三,莆田人,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40年)三月十五日辰時。唐肅宗乾元三年(760年)舉明經進士,德宗貞元元年(785年)八月初一偕同同祖弟鄭莊、鄭淑至莆田,在南湖山祖墳側創建了閩地第一所學堂“湖山書院,開創了莆田文化教育之先河,換來“十室九書堂,龍門半天下”的人文薈萃局面。由於三先生開莆田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之先河,世人尊他們為“南湖三先生”。

基本介紹

  • 本名:鄭露
  • 別稱:灌三
  • 字號:字恩叟
  • 所處時代:唐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時間:740年
  • 去世時間:818年
  • 主要成就:創辦湖山書院
人物生平,人物評價,開莆來學木坊,歷史沿革,構造規模,其他,湖山書院,詩作賞析,人物爭議,

人物生平

唐肅宗乾元三年(760年),舉明經進士,時年二十一。
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官居太府卿。
建中四年癸亥(783年),朱泚僭號,上章乞歸,不許。
德宗貞元元年(785年),赴常州受封太傅。同年四月二十六日到家至八月初一日,鄭露偕同同祖弟鄭莊、鄭淑由侯官入永泰,由永泰至莆田。在南山祖墳側,重構書堂,曰“湖山書院”,吟誦詩書,研修儒業,授課講學,郡人化之,時人稱“南湖三先生”,為河南滎陽鄭氏入莆始祖,稱南湖鄭氏。
貞元十三年(797年)五月初一日,加封太傅丞相,英國公。
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被封為侯,升為中書舍人、學瑜、為吏部左侍郎,是年九月初十到興化軍會二弟一起受封。
憲宗元和十三年(818年)卒,享年七十九歲,夫人蔡氏卒於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合葬莆田荔城區壺山寶勝院麓牛眠埔,有包砌雙龜碑一通,上鐫“唐太府卿鄭露公墓”,其墓是荔城區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評價

總評:鄭露於南山興學歷時三十多載,傳來中原文化,為莆田文化教育的發展奠定基礎,世人謂之“開莆倡學”始祖。
莆田人:①莆之衣冠文物,實自鄭氏兄弟開先之也。②莆邑之稱為“文獻名邦”,實肇於唐代之鄭露。
北宋景祐進士蔡高:“先生如不出,莆海無真儒。”
南宋理學家朱熹:“倡學功高澤且宏,莊莊奕葉盛雲傳。三賢文獻儼然在,雲案薪傳夜夜燈。”
明成化二年進士黃仲昭:①“露在莆人未知學之先與其弟從事詩書,開莆之儒學,亦可謂豪傑之士也欲。”②景泰甲申年(1464年)所作莆田進士題名碑記:“吾莆科第、昉自唐貞元。”(意即莆田科舉之興盛當歸“湖山書院”倡學訓道的豐功偉績。)

開莆來學木坊

歷史沿革

“開莆來學”木坊又稱“牌樓”,屬“文學坊”,是邑人為紀念鄭露三兄弟開創莆田儒學的功績而立,位於後埭鄭露曾孫鄭阜後裔聚居的莆田拱辰門(北大門)英龍坡境社行人通衢之處(今荔城區北大路)。巍峨雄偉,過者仰望,是莆田“文獻名邦”的歷史見證,有1200多年的歷史,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可惜在1966年“文革”初期被毀為平地。
據《南湖鄭氏世系》記載及坊文,“開莆來學”木坊是唐貞元三年(787年)奉旨賜金敕建,宋熙寧七年(1074年)重修,明嘉靖四十二年(1519年)重修,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修,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重修,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重修,1933年重修,還曾經受本地八級大地震,是座抗震古建築物。而有關學者者據文獻史料記載分析認為,坊應始建於明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

構造規模

開莆來學木坊共三間,十二柱,下接石柱,寬4柱,深3柱。石柱中央兩柱高3米,兩邊兩柱高2米,地下扎石基礎寬大而深,地面鋪石板,石柱豎立在地面石板上,中央石柱前後有石護柱緊靠包鎖,使其加強穩定性。高七米,寬五米,“開莆來學”書寫在高3.5至4米的匾額上,好像兩面書寫一樣,兩旁各寬1.1米,也有匾額各書四字,中間寬2.5米,此外,兩旁和下面還有一橫小梁,用小字書寫建坊的意義目的。三間的匾額底下,都有枋木托住。坊名匾額上面正中有一直匾大書二字,其四周向前斜出,飾以木雕花匡,兩旁各飾三橫三層裝飾後,開始逐步用枋木懸出,用雞搭斗漸向外伸出,共伸出五層,承著坊的屋檐,以托住坊頂屋蓋,中門上六個雞斗兩旁小門上各二個雞斗,一共前十個雞斗,後也十個雞斗,從下逐漸向外伸出五層,總共前後一百個雞斗向外開放,從坊下望上去,像叢盛開的花朵。

其他

坊中央懸有“恩榮”牌,下有對聯:學啟閩南,道承東魯。橫批:倡學先儒唐太府卿首祀鄉賢南湖鄭露。
坊屋頂用瓦片鋪成,宮殿式,脊頭隆起,兩端翹些,前後四檐角翹起,兩邊小門比中門低約1米鋪屋蓋,也脊頭隆起,只向外的脊頭翹些,向外的兩檐角翹起,遠觀很雄偉。

湖山書院

書堂題有“附鳳凰山,與木石居;和樂兄弟,遊玩詩書”之句。後來,書堂改為“南湖三先生祠”,書堂石匾有“南山樾陰”四字,為南宋右丞相文天祥所書。

詩作賞析

鄭露是莆田歷史上第一位教育家,也是有文獻可考的福建第一個詩人,今存詩二首。
《書堂》
附鳳凰翼,與木石居。
和樂兄弟,遊玩詩書。
賞析:本詩是詩人安居樂道的真實寫照。
鳳凰山又名南山,在莆田城西南郊,因山形如鳳凰展翅故得名,山上佳木蓊鬱,怪石崢嶸。“附鳳凰翼,與木石居”點明了書堂的方位與周邊環境之美。“和樂兄弟,遊玩詩書”,表達兄弟共處的和睦歡樂,研讀詩書的愉悅情致。
從此詩可以看出,1400多年前,“南湖三先生”(後人對鄭家三兄弟的稱謂)在文化啟蒙的同時,也開創了輕鬆愉快的學習方法。而“愉快教學法”是在中小學生被過量的作業壓得快要垮下來的20世紀90年代,才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由此可見,這首詩所反映的內容,至今還有積極意義。
多用口語辭彙是漢魏六朝詩的一個特點,這首四言詩也有這樣的特點。乍看好像隨口說出,明白如話,其實,只要認真揣摩,也不難看出其匠心所在。總共四句,兩兩相對,但有變化。變化在於,頭兩句採用上一下三的特殊句式。用了這樣的句式,整首詩就顯得很古樸。
《徹雲澗》
延綿不可窮,寒光徹雲際。
落石蚤雷鳴,濺空春雨細。
賞析:前人稱鄭露詩“氣渾質奧,實陳、隋入唐風調,後人托手不得”,收入全唐詩的《徹雲澗》一詩可印證此言。
雲澗,不知何處。《八閩通志》記載:“徹雲澗。院西三十步,有大澗出於窮山,群石叢萃堆積,水下激石,其聲錚然如鐘磬環佩。”今知仙遊縣鳳山鄉有九座山,山下有九座寺,但不知鄭露詩中的徹雲澗與該山寺有否瓜葛。然而,《徹雲澗》一詩純粹寫景,儘管不知澗在何處,也不影響我們理解詩意。
“延綿不可窮,寒光徹雲際”,大意是:綿延不絕的山澗一眼望不到頭,只見一道寒光直透雲端。“早雷”,春雷。“落石早雷鳴,濺空春雨細”,意即:瀑布激石,發出春雷般的聲響;水花濺空,猶如春雨濛濛。
此詩頭兩句是遠望所及,以“寒光”作喻,極寫山澗之高遠;後兩句是切身感受,以早雷比喻瀑布的聲威,以春雨形容水花的細微,繪聲擬態,著意渲染。這是一首五言古絕,短短四句,調動了詩人的視覺、聽覺、觸覺,點面結合得恰到好處,讀來但覺氣象萬千。此詩不愧為吾閩吾莆的開山之作。
《七絕》
千年松柏問誰栽,滎水長流倡學來。
鶴骨龍鱗淪佛海,南湖一鑒映天台。
賞析:鄭露、鄭莊、鄭淑定居莆田南山後,得南山湖川之利,以儒業致顯,啟莆學訓弟子,以俗淳民化,文風漸盛,此詩便為記述此事之作。
鄭露三兄弟是河南滎陽人,入莆傳中原文化,故云“滎水長流倡學來”。

人物爭議

據族譜記載,鄭露為唐代人,而諸多史、志記載鄭露為南北朝梁、陳時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