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長來,中山市天龍山莊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億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1958年出生於北京,因為生長在北京的中式建築環境下,對中式建築情有獨鐘。泮廬是其代表作。他的億朝有限公司開展了中法建交50周年中式畫展,地點為法國羅浮宮。其女為鄭雨茜,2000年8月28日出生於河北,從國小習民族舞、鋼琴和聲樂,並熱愛舞台表演。現居住北京朝陽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長來
- 外文名:ChanglaiZheng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職業:天龍山莊房地產董事長
- 主要成就:泮廬
- 代表作品:中山市天龍山莊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 配偶:胡君芬
- 子女:鄭雨茜
簡介,尊重:建築的核心理念,和諧:地域文化的追求,內涵:建築文化的精髓,
簡介
主要作品:泮廬
建築理念:尊重、和諧
地理位置:五桂山腹地,翠山公路旁
建築名片:徽派民居
民居戶數:175套
泮廬繼承了傳統的徽派建築風格,園林設計採用蘇州園林的設計手法,引用自然活水形成江南水鄉的飄逸,以江南水鄉的諸多元素為基礎,結合嶺南建築的重要特徵,在尊重現代人居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精品。
鄭長來將他的居住理想用他的建築表現出來,從小生活在北京四合院的他對中式民居充滿極大的興趣。他表示,中式別墅的回歸讓我們重新審視近幾年的房地產發展,泮廬不僅僅是一座住宅,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生活方式的表達。
尊重:建築的核心理念
鄭長來說:“建築的核心開發理念就是‘尊重’,不但要尊重人的生活,更要尊重自然。泮廬在開發的過程中沒有劈山搶地,也沒有人為地營造坡度來製造景觀,所有的景觀都是以五桂山的原生態為基礎,生態園就是在原生態的基礎上精心修葺而成,裡面的水流、竹林、植被等全都完整地保留下來。”泮廬利用地形、地物,展現原汁原味的自然景觀,如流水、瀑布、樹林、竹林等,人為的景觀如亭台樓榭不僅僅賞心悅目,更滿足人們休息觀景娛樂的需求。
對自然的尊重更體現在春、夏、秋、冬四景的設計上,在“秋景”重陽台設計時,其中的兩顆百年樟樹很巧妙的布置在觀景台的兩側,其實觀景台形狀、大小、位置就是依這兩棵樹建,另外一顆樟樹在這兩棵樹的中間前方,如果按以往的造景方式,無論如何都保存不下來了,但是他們還是以不破壞原來的景觀為主,讓整個觀景台環抱著第三棵樹,現在這棵樹已經成了景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看上去就像本來就應該如此,在很多年前就已經是這樣了。坐在觀景台上,一方面可以悠閒地享受著陣陣山風,另一方面可以欣賞別墅帶來的藝術美感和北面的田園風光。
和諧:地域文化的追求
和諧是中山城市的發展理念,來自江南一帶的徽派民居與嶺南文化通過建築便先出來。對一個建築來講,和諧是建築一種意識,它表現出設計者的城市觀和環境觀。在規劃的時候就要優先考慮鄰里之間的交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歐洲有很多古蹟,現在看起來仍然煥發著青春的活力,而且見證了整個國家的變化,從建築斑駁的表面和建築風格,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歷史帶來的故事。
建築也是其它藝術集中表現的載體,特別是在建築的細部中,融入了雕刻、繪畫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一個優秀的建築,往往是多種藝術的博物館。各種工匠的選擇也是這件藝術品成敗的關鍵,另外,建築藝術也是一種最大眾化的藝術,需要本地民眾的認可。
鄭長來表示,他對工藝的追求近乎完美,從河北帶來蓋牌坊的工人,從北方請來的彩繪師傅,做步行街的工人是從江南帶來的,步行街營造的就是江南巷道的感覺,對這批工人來說都是輕車熟路,用各部分最好的工匠共同建造這個“江南民居”建築。選料也要和建築風格一致,而在景觀設計上卻多是嶺南風景,建築和景觀和諧共生。
建築作為具有藝術性與功能性的綜合產物,直接反映出人們對居住、工作、學習等場所更加舒適的需求,建築的回歸也是人們對居住環境有了更高的要求。
內涵:建築文化的精髓
鄭長來認為中式別墅不僅僅是中式建築符號的簡單堆砌,而是抽取中式建築人文感受的精神內涵,以現代人的獨立審美觀來結構和重組。每一個產品的形成都有特定的環境、背景和故事,中山再沒有一個住宅擁有泮廬這樣的風景和位置,每一個建築作品都是不可複製的,“泮廬不僅僅是一個房地產項目,更是一個集園林、住宅、景觀於一體的景點,說不定以後會有導演看中這個地方來拍電影。”
文化在現在的樓盤開發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現在的建築作品就要加入文化的概念,再過幾十年回頭看建築時依然不落伍,這就是文化永恆,建築永恆。中國有“天人合一”的傳統,建築必須與周邊環境和諧,泮廬處在五桂山區域,必須和當地的風土民情緊密聯合起來所以,在徽派的主調風格中,嶺南文化仍然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景觀園林所選用的植物,更加體現了這一特點,讓建築“有根有魂”。
廣東(中山)第九屆房地產展銷會將在12月31日拉開帷幕,截至目前,中山已經成功舉辦了八屆房產。從1999年8月份開始,房展的規模越來越大,而且逐漸成熟。從剛開始的兩年一次到現在固定的一年一次,房地產展銷會變成了每年一度的“中山購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