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若玲

鄭若玲

鄭若玲,江西修水人,教育學博士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副主任,蘭州大學兼職教授,廈門大學演武附屬國小校務委員會顧問,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第五屆理事會常務理事,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科舉文化專業委員會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考試》編委,《教育與考試》編委,《考試研究》編委,廈門市思明區政協委員,民盟廈門大學總支副主委,民盟廈門市高等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主要著作有《科舉、高考與社會之關係研究》《苦旅何以得紓解——高考改革困境與突破》、《高考思辨》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若玲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70年2月 
  • 職業:教授、學者 
  • 畢業院校:廈門大學 
  • 代表作品:《科舉、高考與社會之關係研究》 
  •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論與歷史等 
人物經歷,主講課程,研究方向,主要貢獻,書籍著作,期刊論文,科研成果,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2001-2006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在職博士生,獲博士學位
1993-1996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碩士生,獲碩士學位
1987-1991 江西師範大學教育系本科生,獲學士學位
2013年—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8年— 廈門大學博士生導師
2003年— 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2年—2007年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1996年—2002年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助教、講師
1991年—1993年 江西九江師專助教
2013年8月—2014年8月美國維克森林大學訪問學者
2012年2月—2012年4月台灣淡江大學講學、研究
2005年12月—2006年12月美國聖母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
2002年7月—2002年8月澳大利亞陽光海岸大學進修
蘭州大學兼職教授;
廈門大學附屬演武國小校務委員會顧問;
《中國考試》編委;
《教育與考試》編委;
《考試研究》編委;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第五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科舉文化專業委員會理事會常務理事;
廈門市思明區政協委員;
民盟廈門大學總支副主委;
民盟廈門市高等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
2011年至今已指導研究生34人,其中畢業博士生6人,在讀博士生10人;畢業碩士生16人,在讀碩士生2人。

主講課程

高等教育與社會專題研究,博士生課程
考試社會學,碩士生課程
科舉與高考,本科生課程

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理論與歷史、高考制度、科舉制度、教育公平。

主要貢獻

書籍著作

《考試機構文化建設概論》(來啟華、鄭若玲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大中學銜接培養創新人才理論與實踐——基於高中創新班的研究》(譚蔚、鄭若玲、萬圓、劉盾著),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
《高考思辨》(鄭若玲著),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年。
《苦旅何以得紓解——高考改革困境與突破》(鄭若玲等著),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年。
《科舉、高考與社會之關係研究》《科舉、高考與社會之關係研究》
《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研究》(劉海峰等著,51萬字),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鄭若玲為副主編並撰寫11萬字。
《科舉學的形成與發展》(劉海峰主編,鄭若玲副主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科舉、高考與社會之關係研究》(獨著)36萬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中國考試發展史》(與劉海峰、田建榮、張亞群合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參寫12萬字。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比較研究》(劉海峰主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參寫10萬字。
《自學考試學分制研究》(康乃美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參寫6萬字。

期刊論文

2013年—2016年
鄭若玲,郭振偉. 異地高考政策的公平訴求與困境:以上海市為例[J]. 全球教育展望,2016,10:67-77;
美國大學招生的多樣化探索,中國教師,2016.3;
美國高校招生動了誰的乳酪?社會科學報,2016.4.6;
大中學銜接培養創新人才的探索與成效——以廈門大學附屬科技中學為個案,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6.2;
高考:一種“必需的罪惡”,南方教育時報,2016.6.10;
美國大學“可免試入學”改革及啟示,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2;
破除統考迷思深化招生改革,復旦教育論壇,2016.1;
統一高考制度的問題及其成因評析,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4;
從基本均衡到優質均衡:教育現代化的時代要求,福建教育:國小版(A版),2015.11;
潘懋元教育考試思想探析,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5.5;
公平的實質並非“一刀切,中國科學報,2015.7.16;
“三創”“三微”提升創造力,光明日報,2015.4.28;
高考局限與招生改革,考試研究,2015.2;
弱勢群體對高考公平性之評價,現代大學教育,2015.1,教育科學文摘,2015.2轉載;
專家評高考改革試點方案:大學招辦權力或被架空(專訪),光明網,2015.2.3;
私立大學招生模式抑制公共部門應對21世紀的挑戰(譯),教育與考試,2014.3;
為了強預測力無偏見性的考試(譯),中國考試,2014.6;
高校招生綜合評價錄取改革的困境與出路,高等教育研究,2014.10;
我國博士生招生制度改革探析,中國高等教育,2014.18;
統一英語能力測評標準適逢其時,中國教育報,2014.11.3;
台灣“十二年國教”解析、問題與啟思,教育研究與實驗,2014.2;
將高考分數標準由“硬”調“軟”,光明日報,2014.5.13;
高考招生改革應與高中教育有機銜接,中國高等教育,2014.7;
台灣技職校院招生SWOT分析,復旦教育論壇,2014.3;
自主招生需抓住機遇大膽前行,大學教育科學,2014.3;
高中招生方式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影響——以廈門市為例(鄭若玲,楊濟連),蘇州大學學報(教科版),2014.1;
高考英語改革要避免“一刀切”,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1.24;
高職教育:以自主招生創發展新路(時評),教育發展研究,2013.3;
自主招生要效率也要公平,中國教育報,2013.11.27;
有限多樣:高考形式改革之方向,探索與爭鳴,2013.8;
高考公平的理想與現實,你怎么看?——訪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鄭若玲,光明日報,2013.6.24;
我國高職招生變遷與未來發展方向(鄭若玲、朱賀玲),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13.3。
繁星點點綻放光芒--台灣地區高校招生地域公平改革及啟示(劉盾、鄭若玲),考試研究,2013.2;
·廈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策略研究(萬圓、鄭若玲),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1;
莫讓教育淪為考試的附庸,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3.22;
校長推薦制需要新突破,中國教育報,2013.2.25;
異地高考需要理性看待,中國科學報,2013.1.28;
探微與創新:高職院校自主招生模式解析(鄭若玲、朱賀玲),復旦教育論壇,2013.1;
異地高考:理想與現實的兩難問題(歐穎、鄭若玲),中國考試,2013.1;
閩南與台灣地區高等職業教育合作探析,集美大學學報,2013.1;
大規模高利害考試之負面後效--以科舉、高考為例(鄭若玲、陳為峰),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
2011年—2012年
守護公平:高考改革的永恆依歸,教育測量與評價,2011年1月。
“減負”應成為一項系統工程,光明日報,2011年1月31日,第16版。
博導招生話語權亟待擴大,中國教育報,2011年3月16日,第8版。
高考改革首重公平,科學時報,2011年3月23日,第1版。
危機化契機 高等教育的出路——對話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鄭若玲(專訪),光明日報,2011年6月21日;
自主招生聯考:是耶?非耶?大學教育科學,2011年3月;
對南科大改革應持平常心,科學時報,2011年6月24日;
自主招生聯考是是非非,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6月23日;
多管齊下治理高校生源競爭“混戰”,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9月29日;
雲海工程”:從單一考試向多元評價轉變(鄭若玲,萬圓),中國教育報,2011年8月24日;
惡性競爭:招生失序的危險信號,中國教育報,2011年8月31日;
新時期海峽兩岸高校開放招生問題探討(鄭若玲,王曉勇),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9月;
民辦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困境與建議(鄭若玲,王曉勇),集美大學學報,2011年4月;
民國高校學業競試的實施及啟示(鄭若玲,呂建強),教育與考試,2011年6月;
學業水平考試:從考試到評價的新起點,中國教育報,2012年1月11日;
創特色明定位選拔多樣化人才(鄭若玲 朱賀玲),中國教育報,2012年3月10日。
2006年—2010年
考試經濟與社會發展——以科舉、高考為例,湖北招生考試,2006年4月號;高等教育(人大複印資料)2006年第7期全文轉載。
考試與平等——基於羅爾斯正義論的分析, 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10期;收入2007年第3期新華文摘,篇目輯覽。
高考錄取制度與社會公平關係的研究(諮詢報告,李立峰為第二作者),教育部學生司採納,2007年1月15日。
“舉國大考”何去何從,招生考試研究,2007年第1期;人大複印《中國小教育》2007年第6期全文轉載。
《“累人”的科舉》,載劉海峰主編:《科舉制的終結與科舉學的興起》,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前科舉時期考試的演進與貢獻,《教育與考試》2007年2月。
高考對社會流動的影響——以廈門大學為個案,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高等教育》(人大複印資料)2007年第6期轉載
《美國大學招考制度的啟示》,《光明日報》2007年5月9日。
《我們能從美國高校招生制度借鑑什麼》,《東南學術》2007年第3期。
《高考的社會功能》,《現代大學教育》2007年第3期。
《多元招生考核體系是否可行》,《湖北招生考試》2007年4月號。
取消本科畢業論文的時機尚不成熟(第二作者),《軟體工程師》2007年第7期。
《“舉國大考”的合理性》,《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高等教育》(人大複印資料)2007年第8期全文轉載。
科舉對清代社會流動的影響——基於清代朱卷作者之家世分析,《廈門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
高考與應試教育、素質教育關係新論,《教育發展研究》2007年第7、8期合刊(A),《中國小教育》(人大複印資料)2007年11期全文轉載;
理性分析 快速選擇(第二作者),《軟體工程師》2007年第9期。
公平——考試變革的主旋律,《江蘇高教》2007年第5期。
《公平:考試的永恆訴求》(樊本富為第二作者),《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論文集),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中國小教育》(人大複印資料)2007年第11期全文轉載。
以平常心看待“高考狀元女多於男”,《科學時報》2007年11月16日(A4)。
賓州之行,《廈門大學報》2007年11月5日。
Chines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Review of discussions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reforms,《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Vol.3, No.1, 2008年.
大學管理的“幼稚病”,《軟體工程師》2008年第1期。
科舉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大連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考試社會的域外視角,《考試研究》2008年第1期。
試析獨立學院的創業教育,《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7年第4期(陳為峰為第二作者)。
高考改革的科舉史觀照,《科舉學論叢》2007年第2輯。
高考改革:守望理想,更應立足現實,《科學時報》2008年4月23日。
“考試社會”解析,《中國考試》2008年5月。
法國高校招考制度及其啟示,《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8年3月。
廢科舉的政治影響與啟思,《復旦教育論壇》2008年3月。
“自學考試”與“業餘學習”——淺議自學考試制度職能之變遷(陳為峰,鄭若玲),《教育與考試》2008年2月。
如何提高教學評估的效度與信度(鄭若玲,陳為峰),《學習月刊》2008年6月。
高等教育效益最大化:“各安其位,各謀其道” (鄭若玲,陳為峰),《社會科學報》2008年7月25日。
高考的存在價值與改革走向,《粵海風》2008年4月。
破格特招將方舟合理嗎,《解放日報》2008年8月25日。
現實之需:高考的存在與改革,《中國高教研究》2008年8月。
追求公平:美國高校招生政策的爭議與改革,《教育發展研究》2008年第13-14期。
中國傳統文化: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鄭若玲 陳為峰),《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科版),2008年9月。
選科制理念與大學生管理,《教育與考試》,2008年4月。
機會公平:美國高等學校招生改革焦點,《中國教育報》,2008年10月29日。
自考是農村學生獲得高等教育最主要的機會(訪談,記者鄒雅婷),《中國青年報》,2008年11月13日。
考研衝刺階段如何複習更見效(鄭若玲 陳為峰),《中國教育報》,2008年11月26日。
考研,要用發展的眼光選擇專業(鄭若玲,陳為峰),《中國教育報》,2008年12月17日。
以綜合素質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鄭若玲,陳為峰),《福建教育》2009年1月。
以平常心看待女生高分者,《中國教育報》,2009年2月18日。
高考“替人受過”:現象及其本質,《復旦教育論壇》2009年2月。
淺議高考改革新方案的綜合素質評價(鄭若玲,陳為峰),《湖北招生考試》2002009年4月。
Chines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Problem and Reform,《Social Sciences》
(Socialinial Mokslai),2008年4月。
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考選拔需循序漸進(訪談,記者宋曉夢),《光明日報》,2009年5月19日。
高考高分成績與試題答案無關(訪談,記者梁冰),《北方周末》,2009年6月4日。
選擇海外留學要慎重(訪談,記者宋曉夢),《光明日報》,2009年6月18日。
綜合素質評價到底應該怎么評,《中國教育報》,2009年9月16日。
理性反思“史上最牛高三班”,《中國教育報》,2009年11月18日。
校長推薦在美國也不是主流,《中國教育報》,2009年11月19日。
大學自主招生之憂思,《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12月12日。
大規模考試錄取公平訴求的歷史考察與啟思,《教育與考試》2009年6月。
自主招生會取代高考嗎,《解放日報》,2010年2月21日。
自主招生是一把雙刃劍,《科學時報》,2010年3月4日。
要防止自主招生變成另一種應試,《中國教育報》,2010年2月24日。
社會維權系統分擔高校招生公平責任:美國的啟示(鄭若玲、陳為峰),《教育發展研究》2010.5。
自主招生改革不能忽視公平,解放日報,2010年5月17日第14版。
高考公平的憂思與求索,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0年2月;《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0年第8期轉摘;《中國小教育》(人大複印)2010年第10期全文轉載。
自學考試是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平台,教育與考試,2010年2月。
高考錄取公平:在理想與現實之間,考試研究(鄭若玲、陳為峰),2010年3月。
自主招生改革何去何從,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4月;《新華文摘》2010年第22期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0年第5期學術卡片。
警惕自主招生逐漸偏離改革初衷,中國教育報,2010年8月25日。
高考改革應首重公平,廈門大學報,2010年9月19日。
重新審視城市少數民族加分政策,中國教育報,2010年10月13日。
科舉至公之道及其現實啟思,廈門大學學報,2010年5月;《教育學》(人大複印資料)2011年第1期全文轉載。
美國名校本科招生方式及其啟示(鄭若玲、陳為峰),外國教育研究,2010年10月。
《清代朱卷集成》的社會學研究價值——以社會流動的考察為例,科舉學論叢,2010年2月。
社會轉型拷問高教公平,廈門日報,2010年9月28日,圓桌嘉賓。
On the Rationality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Analysis of Its Social Foundations, Functions,and Influences,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2010年4月。
高校“結盟”:減負還是掐尖?光明日報(專訪,記者豐捷),2010年11月29日,第5版。
自主招生公平問題探析,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0年6月。
2001年—2005年
科舉與自考:從比較到借鑑,青島化工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成人教育學刊(人大複印資料)2001年第12期轉載。
考試公平與區域公平:高考錄取中的兩難選擇,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高等教育(人大複印資料)2001年第12期。
高考改革應循序漸進,粵海風,2001年第6期;湖北招生考試,2002年6月號。
理論來源並服務於實踐--回眸20世紀的世界高等教育,煤炭高等教育,2002年第2期;高等教育(人大複印資料)2002年第5期轉載。
試析高考指揮棒作用,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年第2期;高等教育(人大複印資料)2002年第4期轉載。
堅持考試 改革考試--潘懋元教授訪談錄,湖北招生考試,2002年第2期。
普通高校招生考試法規建設述評--兼談考試立法的必要性,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高等教育(人大複印資料)2003年第2期轉載。
高考指揮棒的雙向作用,粵海風,2002年第5期;中國小教育(人大複印資料)2003年第2期轉載。
保送生制度:異化與革新,教育發展研究,2002年第6期;高等教育(人大複印資料)2002年第8期轉載。
新中國女子高等教育的成就--歷史與國際的視角,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
高考改革:歷史與現實的思考,廈門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楊旭東為第二作者);高等教育(人大複印資料)2003年第5期轉載。
高等教育與社會的關係--側重分析高等教育與社會分層之互動,現代大學教育,2003年第2期。
小論教師個體的教育學,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第3期(與楊旭東合作,本人為第二作者)。
高考改革的理想與現實,上海電機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2期;高等教育(人大複印資料),2004年第7期轉載
台灣地區的高考制度改革,新聞周刊,2004年第23期。
考試:發展英語教育必須的“罪惡”,考試研究,2004年第3輯(姜傳松為第二作者)
高考改革與公平,湖北招生考試,2004年10月號;高等教育(人大複印資料)2004年第12期轉載。
“名學交易”:另一種學術腐敗,廈門日報,2004年11月3日。
論高考的教育功能,教育導刊,2005年第1期;高等教育(人大複印資料)2005年第3期轉載;收入2005年第9期新華文摘 ,篇目輯覽。
廢科舉的教育影響,復旦教育論壇,2005年第2期;高等教育(人大複印資料)2005年第5期轉載
科舉考試的功能與科舉社會的形成,廈門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新華文摘,2005年第11期論點摘編
高考改革必須凸現公平,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新華文摘2005年第17期全文轉載;高等教育(人大複印資料)2005年7期全文轉載。
自主招生如何不拘一格降人才(訪談),光明日報,2005年6月22日。
科舉的“數量之累”,湖北招生考試,2005年8月號。
1995年—2000年
目前我國高師公共課心理學教材存在的問題及改革,九江師專學報(哲社版)1995年第1期。
地區師專社會評估若干問題的思考,西北高等教育,1995年第3期。
防止大學生考試作弊的措施之一----改革命題形式,中外教育,1995年第3期。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考試方法及對我國的啟示,建材高教理論與實踐,1995年第4期。
試論自然科學方法向社會科學研究的滲透,社會科學(上海),1995年第6期;社會科學總論(人大複印資料)1995年第3期和自然辯證法(人大複印資料)1995年第8期轉載。
黎巴嫩高等教育(譯),外國高等教育資料,1995年第3期。
實行績點制應注意的若干問題,教育評論,1996年第1期。
對目前我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幾點思考,江西高教研究,1996年第1期。
關於高教自學考試學分制問題與對策的研究,福建自學考試,1997年第1期。
高教自學考試學分制與普通高校學分制的異同,第五屆教育考試科研討論會論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自學考試實行學分制的背景與問題,高教自學考試,1997年第7期。
兩岸大學教育學術研討會綜述,教育評論,1998年第1期。
中國高校實行學分制的必要性,建材高教理論與實踐,1998年第2期。
獨具特色的美國高等教育,外國高等教育資料,1998年第4期。
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書評),教育史研究,1998年第4期。
面向21世紀高等教育思想學術研討會及廈門大學高教所建立20周年紀念會綜述,教育評論,1998年第5期。
高教自考與普通高校的學分制比較,自考世界,1999年第2期。
科舉啟示錄----考試與教育的關係,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教育學(人大複印資料)1999年第9期轉載。
高等教育:從大眾化走向後大眾化(譯),外國高等教育資料,1999年第2期。
自學考試與普通高校學業考試的比較,自考·職教·成教,1999年第5期。
學分制的本質與模式,青島化工學院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3期;新華文摘,2000年第1期轉載。
自學考試:高等教育走向大眾的重要途徑,中國教育報,1999年6月23日(與劉海峰合作,本人為第二作者)。
自學考試是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途徑,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與劉海峰合作,本人為第二作者)。
自學考試中的教考分離問題,浙江自學考試,2000年第1期。
自學考試與終身教育,自考·職教·成教,2000年第9、10期合刊。
高等學校課程改革研究,廈門大學學報(教學研究專刊),2000年。
科舉學:考試歷史的現實觀照,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4期;新華文摘,2001年第2期轉載。
高考競爭與科目改革,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文理皆同,各有側重,光明日報,2000年11月29日。
科舉與自考:歷史與現實的觀照,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論自學考試的長遠生命力,有色金屬高教研究,2000年第5期。

科研成果

博士研究生招生多樣化考核選拔方式研究,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課題,2013-2015;
廈門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規劃研究,福建省哲社一般課題,2012年—2013年。
世界一流大學多樣化招生政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項目,2012年—2015年。
創新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大中學銜接培養創新人才模式研究,廈門大學附屬科技中學委託課題,2011年-2014年。
普通高校學業考試制度改革研究——基於對福建省高等院校的調查,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10年度課題,2010年—2011年。
高校招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課題,2010年-2013年。
高考改革與入學機會公平研究(2008年—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自學考試多元評價研究(2008年—2010年),2008年度福建省教育廳教育考試A類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考試公平與社會發展——以科舉、高考為例,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2005年—2008年。
建立自學考試終身學習體系的研究,福建省自考委課題,2004年—2008年。
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理論部分),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2004年—2007年。
高考錄取制度與社會公平的關係研究,全國教育科學“十五”國家青年基金,2002年—2006年。
福建省現代遠程教育發展途徑研究,福建省社科“十五”規劃課題,2001年—2002年。
高教自學考試中的考教分離研究,福建省自考委課題,1998年—2000年。
高等學校學業考試與學分制改革研究,廈門大學課題,1997年—2000年。

獲獎記錄

廈門市“三八紅旗手”(2015)
廈門市重點人才稱號(2015)
“懋元獎”二等獎(2015.4)
苦旅何以得紓解——高考改革困境與突破(著作),福建省第十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13)
高考公平的憂思與求索,廈門市第九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13)
廈門大學“春雨”獎教金(2013)
“省留學生同學會優秀留學人員”(2011年)。
自主招生改革何去何從,福建省第九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11年)。
2010年4月6日獲廈門大學2010年度“中國工商銀行獎教金”。
《高考對社會流動的影響——以廈門大學為個案》,2010年獲廈門市第八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2010年獲“福建省第六屆優秀青年社會科學專家”稱號。
自主招生改革:域外的借鑑,2010年獲中國教育學會第23次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淺議高考改革新方案的綜合素質評價(鄭若玲、陳為峰),獲中國教育學會第23次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三等獎。
入選教育部2010年度“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2009年4月獲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懋元獎”一等獎。
專著《科舉、高考與社會之關係研究》2009年獲福建省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08年4月獲廈門大學“懋元獎”獎教金。
高考對社會流動的影響,2009年獲第五屆福建省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優秀論文二等獎。
《現實之需:高考的存在與改革》,獲2008年《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中共中央“五一口號”發布60周年、“凝聚力量、人才強省》徵文活動二等獎。
2007年4月獲廈門大學“懋元獎”獎教金。
入選2007年度“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考試與社會之關係研究——以高考、科舉為例》被評為2007年廈門大學優秀博士論文。
高考改革必須凸顯公平,2007年獲廈門市第七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科舉考試的功能與科舉社會的形成,2007年獲廈門市第七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高考改革:歷史與現實的思考,2005年獲廈門市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高考改革的理想與現實,2005年獲廈門市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高考競爭與科目改革,2005年獲福建省第四屆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
中國考試發展史(與劉海峰、田建榮、張亞群合著),2003年獲福建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第三屆全國教育圖書獎二等獎,2006年獲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科舉學:考試歷史的現實關照,2004年獲福建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考試公平與區域公平:高考錄取中的兩難選擇,2004年獲福建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佳作獎。
2002年獲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國光獎"獎教金。
2003年4月獲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彬聲獎"獎教金。
科舉學:考試歷史的現實關照,2003年獲廈門市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考試公平與區域公平:高考錄取中的兩難選擇,2003年獲廈門市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科舉啟示錄--考試與教育的關係,2000年獲廈門市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00年9月獲廈門大學首屆"懋元獎"獎教金。
2002年獲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國光獎"獎教金。
1996年6月獲廈門大學"優秀畢業生"稱號。
1995年10月獲廈門大學“光華獎”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