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的這一年,鄭翼之出生於揭陽榕城破門樓鄭。在四兄弟中,他排行第三,大哥鄭植之(鄭植之事跡刊載於本報2022年4月25日07版《鄭植之:首開揭陽機械工業之先河》一文),二弟鄭則耀,四弟鄭榮之。父親鄭功毅在榕城韓祠路開設打銅器鋪,取名“捷和”,寓意“捷足先登,和衷共濟”之意。翼之8歲那年,父親去世,家境更為貧寒。小小年紀的翼之,跟著哥哥們做工幫補家計。1922年,大哥植之為謀求發展,隻身遠涉泰國,在一家打金廠場做工習藝。1926年,學有所成的植之辭工回國,帶領全家老少,沿用父親留下的“捷和”招牌,把小作坊擴建為家庭工廠,並洞悉市場需求,專營製造各式徽章。由於物美價廉,守信按約,“捷和”聲譽鵲起,產品供不應求。1930年,鄭翼之被大哥派往汕頭創辦南華鐘廠,成為華南地區造鐘的首創者。1932年,鄭氏兄弟在榕城北窖創建“捷和五金廠”。
昔年的捷和五金廠,規模小,設備簡陋。主要製造法郎徽章及童子軍用品等。由於艱苦奮鬥,經營有方,從手工業生產走向半機械化,產品暢銷本地、各縣及至福建南部。長期的工業生產為揭陽培養了大批技術人才。據不完全統計,原揭陽縣便有20多名七、八級技工是從捷和五金廠培養出來的。因而在近年面世的揭陽縣工業志書中,譽捷和五金廠為揭陽開地方工業之先河。
為做大做強五金廠,鄭翼之往廣州協同和機器廠拜師學藝。廣州協同和機器廠創建於1912年,前身是清宣統三年(1911)由陳沛霖、陳拔廷在芳村大涌口開辦的協同和碾米廠,1912年與何謂文合股擴大成協同和機器廠,扛起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大旗,中國第一台柴油機就誕生於此。翼之在協同和機器廠刻苦鑽研,努力掌握五金機械工業生產技藝和企業經營管理經驗,為日後“捷和”大展宏圖積澱本事。
1933 年,鄭氏兄弟到廣州設廠製造鐵床等金屬家具,開創出新局面。翌年,他們又在香港銅鑼灣創建香港捷和製造廠。抗日戰爭爆發後,鄭氏兄弟轉型生產防毒面具、鋼盔等軍需品。國難當頭,他們苦心經營企業,殫精竭慮為中國抗日軍隊服務。其民族大義,愛國情懷難能可貴。
1945 年,日本投降後,鄭氏兄弟迅速重返香港。為適應戰後生產建設之需,鄭氏兄弟利用廢舊鐵片製造油罐,並經港府批准打撈海上沉沒艦艇、船隻、陸地炮彈殼為原料製造金屬用品。該廠的拆舊洋船、鐘錶製造、轆鐵廠生產圓鐵均為香港首創。
因此,當年捷和廠被香港工業界人士視為引進外國新技術、發展香港工業多元化運動的先驅,捷和產品遠銷世界各地。香港有關報導,稱鄭翼之是“一位白手興家,一個奮鬥成功的典範”。他卻自謙地說:“一生沒有升遷,職位就是廠長,新廠長變老廠長。”
70年代,香港記者在採訪當年擔任香港捷和製造廠有限公司董事兼副總經理、捷和鐘錶廠總經理、捷和神鋼製鋼廠總經理鄭翼之先生時,稱捷和製造廠出產鋁窗,為香港工業界爭光,蜚聲國際。因為,當年即使建築業至為發達的美國,採用鋼窗的歷史也不長,在日本僅有少量大廈裝上鋁窗,而香港竟然有相當多樓房裝上鋁窗,且鋁料80%是來自捷和製造廠有限公司屬下機構的“美亞鋁廠”一家。同時,捷和集團還開創了香港首家貨箱廠(標準貨櫃)。
80年代,捷和集團又斥資逾億元,在香港元朗工業村建紙板廠,充分利用本港廢紙,一改過去紙板從外國輸入的局面。翼之兄弟通力合作,精心經營,開拓創新,數十年如一日,在揭陽、汕頭、香港乃至國外,為工業開拓新天地做出了卓越的業績和貢獻。
在鄭翼之的餐廳掛著一幅國畫:一個老者舉著一面鑼,邊敲鑼邊指點四隻小猴子演戲,落款是“不管你願意不願意,要吃飯就得變把戲”。他曾詼諧地對來訪的原揭陽市副市長孫銳卿說:“我是老者,四隻猴子就是我的三男一女。我教他們,要吃飯就得變戲法,要有所建樹就得把戲常新。”他接著說:“在社會上,沒有奮鬥和追求,人就無法生存。”他常常勉勵後輩:“一定要勤奮,腳踏實地,循序漸進,不要好高騖遠,只要有創意,做事肯投入,又肯下功夫,一定有出人頭地的日子。”
個人生活
毋忘昨天
以一般人的人生觀來說,翼之先生已是有名的大富翁了,該享受一番。但他始終堅持儉樸、言傳身教,經常喜歡談及小時在叔父米店做工時,叔父教導他木屐要等睡覺前才穿的話,經常談及抗日戰爭時期,辦工廠之艱辛,以告誡自己,教育年青一代。工廠裏白天無特殊原因不關電燈,便要受到他的批評。
心直口快
玉浦村的黃潮江同志說,翼之先生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正直”,對人對事胸懷坦蕩,乾脆利落。
1985年在香港米捐資建中學時,鄭翼之先生坦誠地說,玉浦村多少人在香港,他們捐多少後,其餘全由我包下。後來有一位親戚在他面前說,文革期間他受到不公正的批鬥。第二天,翼之先生便直言不諱說,捐資建校的事我不幹了,還越說越生氣。但經過一番解釋,說明文革搞錯了,上至中央領導人,下到普通幹部,有不少人受到批鬥,現在平反了,撥亂反正了。翼之先生聽後很快理解了其中原委,他說,那好,我出30萬港元。
1986年4月,揭陽縣楊辟明縣長等人在翼之先生寫字樓商談在捷和中學後面建一棟造價170萬港元的教學樓時,翼之先生問能否重新劃地,當得到肯定回答後,他馬上說,我出500萬港元。吃午飯時,黃潮江又向翼之先生建議,可否捐資建一商場,翼之先生聽後說,做生意的錢我賺夠了,潮江解釋道,建後商場出租,收入的錢作為養學校之用,好象挖一口井,水永遠取不盡。翼之先生聽後即表態:好!要多少錢?100萬港元,黃潮江回答說。那好,我出100萬。這件事,由於事前沒有具體預算,只想建成三層樓房,後來建成六層樓,總投資額達到284萬港元,並定名為安樂賓館,經營收入作為支持翼之中學和捷和工業中學經費,並成立功毅教育基金會,翼之先生親任該會主席。
愛鄉情深
翼之先生1944年離開揭陽,1986年第一次回故里,見到闊別40多年的家鄉,感慨萬千。幾天的聚會總是陶醉在濃郁的鄉祖親情之中。在翼之中學落成典禮致詞時,他激動地朗誦“少小離家老大回”的唐詩。在閒談中他如數家珍重述輩序和鄉間民俗,問起正月二十日還吃不吃“豆心稞”,還要求吃粥,炒菜脯卵。這一次返故鄉回港的第二天,即打電話給祖籍揭陽的一位老朋友.介紹家鄉黨政領導和鄉親父老熱烈歡迎和接待他們的經過,希望老朋友也回故里看看。1988年第二次返鄉參加迎春聯歡節的錄像帶,回港後不止一次地放映給兒孫等新一代看,以教育他們毋忘故土、鄉親。(原載《揭陽僑聲》1997年5、6期)
主要貢獻
1986年,太平洋第七號強颱風正面襲擊揭陽,造成嚴重損失。鄭翼之與
邱子文先生帶頭捐款,支持家鄉人民重建家園。在他們的帶動下,眾旅港揭籍鄉親共捐款30餘萬元,由揭陽旅港同鄉會慰問團攜款回揭陽慰問受災民眾。
1985年,鄭翼之捐資興建玉浦翼之中學。
1986年,他回到闊別40多年的家鄉,鄉音無改,回憶往事,感慨萬千。幾天的聚會,他總是陶醉在濃厚的鄉土深情之中。在翼之中學落成典禮儀式上致詞時,他激動地朗誦起“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唐詩名句。回香港後,他情不自禁地致函揭陽縣政府,函中說:“余旅居海外四十餘載,年初回梓一行,深得家鄉政府官員及鄉親的厚待,十分動人。目睹家鄉各業興旺發達,甚為欣慰。為促進家鄉教育事業迅速發展,有利培英育才,本人樂意捐贈400萬港元,興建捷和工業中學一所”。為建好學校,鄭翼之親審設計圖紙,親督供運主要建築材料,並把高標準定位貫穿到每一道工序、每一個環節之中,努力為學校打造一流的建築品質。
1988年3月,鄭翼之偕夫人鄭饒少霏女士參加捷和工業中學落成慶典,並欣然為學校題詞“培育英才,榕城之光”。截至1989年,鄭翼之為建捷和工業中學共捐資942萬港元。
所獲榮譽
於1991年和1996年,分別榮獲“汕頭市榮譽市民”和“揭陽市榮譽市民”光榮稱號。
據《揭陽僑史》記載:1991年2月27日,鄭翼之先生和夫人鄭饒少霏女士應邀參加第五屆揭陽迎春聯歡節,並參加了揭陽捷和工業中學和揭陽縣中醫院舉辦的“鄭翼之先生銅像揭幕儀式”。當晚, 榕江影劇院舉行鄭翼之先生榮獲“汕頭市榮譽市民”慶賀會,與會嘉賓還觀看了由揭陽潮劇團演出的潮劇《郭子儀拜壽》。
人物評價
鄭翼之樂善好施,為家鄉教育、醫療及其他社會公益事業等,捐資總值24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