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發運

鄭發運(189l—1944年) 又名世運,字興男。福建德化縣城關東頭人。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農曆十月生。民國時期馳名的陶瓷經營家、工藝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發運
  • 別名:字興男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福建德化縣城關東頭
  • 出生日期:1891
  • 逝世日期:1944
  • 職業:瓷經營家、工藝家
客戶原因,內在要求,

客戶原因

鄭發運的故鄉東頭村,歷史上瓷窯密集,是著名的德化城郊“五大窯場”之一,一他祖輩從瓷,父親鄭木應,種田與加工瓷土為生;後來創辦裕源瓷廠,經營陶瓷燒制,並曾一度兼做瓷器行銷生意。發運有兄弟4人,他排行老二,童年曾念數年私塾,後米到窯場學習制瓷。他聰明靈巧,所學樣樣在行。父親去世後,發運繼承父志,與兄弟合力辦好裕源瓷廠。後來子侄輩逐漸長成,他先後將侄子玉樹、玉城,長子文狄,女兒鄭瑩、鄭碧,以及侄媳、媳婦等組織到瓷廠參加生產作業,使其人人學得工藝技術,熟悉生產與管理方法,增長才幹。

內在要求

鄭發運對制瓷技術掌握較全面。他能造型設計、配製釉水、研製色釉等,尤擅裝窯與熱工燒成。一生喜濟人所急,常於本窯場及到後井、樂陶等窯場幫人“看火燒成”。他具有開拓意識,易於接受新生事物,敢於技術革新,大膽學習推廣外地先進經驗。1930年代中期,城關西校場省瓷業改良場引進石膏模型注漿制坯工藝,發運得悉後,迅選將這一工藝技術學到手,並首先大膽推廣使用,從而帶動了其他窯場廠家,改變了德化落後的傳統手拉制坯與土模製坯技法,大大提高了工效與工藝質量。他又利用石膏模型注漿制坯工藝的優越性,設計創新產品,增加產品門類,提高產品檔次,拓展、擴大市場銷售面,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當時他所經營的福源瓷廠,後期大多生產工藝質量較高、造型較為特色的產品。主要有如各式規格的壺盤杯成套茶具,牙杯、德新杯、台灣杯(咖啡具)、3號直杯,花盞、參罐、酒杯,釉下彩四角、六角、扁形各式花瓶等。尤以大魚盤、大蓮花碗、堆梅花碗、薄胎品茶杯、像板等為當家名牌產品。其所產“薄品杯”,由他胞弟鄭世漢及寶美蘇水生、樂陶孫存捷等工藝師製作,小巧玲瓏,薄如蛋殼,茶酒注人,色映杯外,稱當時瓷藝精品,走俏國內外市場。
鄭發運對制瓷技術內行,工藝質量要求嚴格,尤擅熱工燒成,成品率高,產品較有特色,深受行銷客商青睞,經濟效益較好。但時處於八年抗日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華大地硝煙瀰漫,國民破產;東南亞、印度支那及歐洲等地戰火紛飛,世界動盪,國內外陶瓷市場阻滯蕭條,德化瓷業衰落奄奄一息,時局形勢不由人,發運的福源瓷廠這時僅維持間歇性生產,事業未能發展。世界大戰尚未結束,日寇尚未投降,民國33年(1944年)正月鄭發運不幸病逝,年僅53歲。
鄭發運生前曾將制瓷技藝與經營管理經驗傳與兒媳。他去世後,長子文狄、長媳美英接過擔子,繼續經營。未幾長子文狄又去世,由長媳美英支撐下去,至1954年人股參加集聯瓷廠。該廠於1956年公私合營,1960年轉地方國營,1964年改稱人民瓷廠,1970與新建瓷廠台並後稱紅旗瓷廠,1881年改稱德化第二瓷廠。其長媳陳美英、次子鄭建民自入股參加集聯瓷廠後,一直於該處從業及至退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