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建築簡介,建築特點,相關人物,
建築簡介
鄭氏祖屋始建於1654(清順治甲午)年,先蓋草房,後建瓦房,歷經五代總計133年逐步擴建,至1787(乾隆丁未)年才建成現存的群體民居格局。
鄭家祖先鄭宗結是明代進士,1623(天啟三年)入籍府城,遠在福建任古田縣知縣,有一些積蓄。其子鄭有能好福氣,清初,從明代進士鄭廷鵠後人手中轉讓得來達士巷這一大片土地,蓋起草房遮風擋雨,後來才蓋起瓦房居住,又經過一百多年的逐漸增建,建成了這一遠近聞名的深宅大院。
建築特點
占地面積33400平方米,大、小房舍38間,建築面積1512平方米。坐北朝南,兩條長長的幽靜小巷隔開成東、中、西三行,分別往北縱深,縱向有3列,東列3進,西列4進,中列5進,形成多組合三合院或四合院,都是抬梁式結構屋,屋脊兩頭有龍角裝飾。這有講究,在朝庭做官的人家才能有這樣裝飾。每進正屋一中堂,左右各一廂房,共三間,每進分前廊、中堂、後堂;前廊左右均有一個小拱門通向東西小巷,與東西兩行並列的正屋相通,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便於家族人口相互往來。縱橫交錯的小巷,窄不足1米,寬3至4米,形成幽靜的小空間,經常涼風陣陣。庭院的地面水沿著這些小巷排出,小巷也起防火隔斷作用。小巷的死角,用矮牆隔成廁所。堂屋均由前廳、後廳和四間住房組成,廳除住戶起居和族人祭祀外,也是縱向通道,廂房多為廚房用,即使當居室條件也不差。
兩進中間有寬敞的庭院,種以花草、果樹,也擺放石桌石凳,作閒暇時品茶、聊天、下棋之用。這裡花紅、草綠、果子飄香,是小孩的樂園。他們喜歡在此觀看飛鳥、月亮,捉迷藏,聽大人講故事,生活氣息濃厚;庭院兩側的小房做書房、住房、廚房或舂米房用。
海南屬熱帶地區,鄭家祖屋的布局設計十分科學合理;庭院為住戶重要的生活活動空間,除適當種植果樹、花草外,還擺造有最實用的石條、石板、石桌、石盆(盛水用)、石臼等。夜晚庭院是族人乘涼、觀雲、賞月、講古的歡樂天地,充滿生活氣氛。橫向毗鄰庭院之間,雖有廂房或矮牆隔開,但都留有小通道或設小門洞聯繫,便於互相串門、聯絡感情,很有人情味。
相關人物
鄭存禮(1647-1722),字用和,號良叟,鄭宗結之孫,是清初瓊州府城的大孝子,以躬行孝悌聞名遠近,官民敬之。1734年(雍正十二年),瓊州府具呈申報,朝廷特準在其達士巷故居豎立“孝友”牌坊一座,以表彰其德行。1747(乾隆十二年)瓊山縣府把其事跡鐫刻在鄉賢祠內,供後人崇拜祭祀。
如今的鄭氏祖屋已顯破舊,但原貌依舊,屋內精美的木雕圖案比比皆是。前庭屋瓦已破了一大片窟窿,院內生滿亂草。祖屋儘管破舊,但裡面仍然居住著10戶人家50多人口。有幾間房子已是危房,但鄭家的子孫們至今仍捨不得搬出老宅。子孫們對這片祖屋依舊留戀不捨離去。
因鄭氏家族是十七世紀中期後達士巷中首屈一指的大戶,其祖屋形成規模宏大的群體民居格局是中國明清時代最典型的海南漢族傳統民居,該祖屋已錄入《中國傳統民居》一書。後來,達士巷也俗稱鄭宅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