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家廟

鄭氏家廟

鄭氏家廟建於明宣德年間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鄭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至今已有570多年歷史。主持建廟的人是該鄉第五世祖鄭崇。鄭崇是潮州名人,明洪熙元年(1425)典試第一,初授大理寺評事,後擢升太僕寺丞,爾後特升兩浙都運使鹽運同知。晚年辭官歸里,寓居潮州城。其後裔子孫部分留鄉,部分居於潮州城內鄭厝巷和城郊福溝村等地。宗祠代表著家族祖先信仰的優秀文化形式,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氏家廟
  • 時間:明宣德年間
  • 類型:祠堂建築
  • 作用:祭祀祖先
人物,布局,

人物

鄭崇任大理寺評事期間,適逢藩王朱權在南昌倚勢魚肉百姓,撗征暴斂,使民怨沸騰。鄭崇奉欽差勘理,日夜兼程,微服私訪,不避權貴,據實上疏,把藩虐扳倒。當地百姓感恩戴德,立廟奉祀。由於辦案得力,受到朝廷嘉獎,推恩敕贈其已故父母爵號,並恩準其回鄉建廟祭祀。祠外東側另建花崗岩石碑亭一座,碑上泐載朝廷敕贈其父母爵號文字,下有石贔屓馱載。亭後被拆毀,碑被移置於祠廟前庭東側。

布局

祠廟門外,有一副用花崗岩石鐫刻的金字對聯,上聯“太史家聲遠”,下聯“尚書世澤長”。太史和尚書是指舊時該族派系的兩位高官。一是豐順九河鄉鄭家蘭,清嘉慶13年戊辰科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舊稱翰林為太史;另一是揭陽山美鄉鄭大進,清乾隆元年丙辰科進士,累官至直隸總督,加授榮祿大夫,晉光祿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等銜。按清制,光祿大夫為正一品。在封建社會,鄭大進可能是潮人官階最高的一位了。祠廟中廳掛有“宮傅尚書”字樣大型牌匾,是一位親王為鄭立的。
鄭大進任政期間,關心民苦,興利除弊,卓有政績。有一事在潮汕民眾中廣為流傳,那就是堅持以和為貴,以德報怨,化解與鄰鄉之間的矛盾積怨。事緣鄭大進的出生地山美鄉,與池厝渡鄉毗鄰,常因農田水利等事發生糾紛,而池厝渡人倚仗鄉大勢眾,欺壓山美鄉人,由是積怨日久。當鄭大進做了大官後,鄉人主張對池厝渡進行報復。鄭大進以為不可,告誡鄉人說:“有千年池厝渡,無百年鄭大進”,決不能逞一時意氣,而給後代人帶來冤冤相報無窮後患。乃屈尊設宴邀請池厝渡鄉紳父老過鄉,曉以大義,使池厝渡人深受感動,向祖宗發誓決不再欺負山美人。
鄭大進以博大襟懷、遠見卓識和真誠謙讓的態度,化解了兩鄉多年矛盾和積怨,營造了鄰裡間和睦相處的良好氛圍,贏得人們讚譽。鄭於乾隆37年因母喪回籍守制。翌年,來鯤江鄉謁祖。得知鯤江鄉自乾隆30年村前決堤以來,祖先祭業田園,或受沙壓,或失墾復,或被隱瞞侵占,乃會同族人認復召耕,限期清理沙壓,並捐出俸銀900餘兩,贖回被典當產業11卷,增擴大宗祭業,並為本族訂立命名和取字世系(即輩序)各20字,沿用至今。同時寫下《贖大宗祠祭田緣起》,對祖宗祭業之管理,內外糾紛之調停化解,對讀書取仕之獎勵,以及對族人的勸導教誨,都寫得十分周詳、懇切,使鄉人受益匪淺。
近幾年,潮州市修復的牌坊街,其中“聖朝使相坊”就是為鄭大進建的:“大理司平坊”為鄭崇而建。兩處牌坊修復和存在,為鄭氏家廟增添光彩。
鄭氏家廟派系子孫在近、現代也是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當代最著名的有鄭明如,泰國工商管理學院博士,任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等職,受到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接見併合影;鄭松輝,中國航天專家,曾任中國航天飛船回收倉副總設計師。另外,鯤江鄉第三世祖當年代弟從軍,除留在本鄉嫡嗣外,一去不返,在南京雨花村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鯤江鄉的鄭氏家廟,無論規模之宏大,歷史之悠久,人文底蘊之深厚,在潮安縣境內是名列前茅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